APP下载

人微言不轻*
——安徽省图书馆《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项目案例分析

2019-02-20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兵安徽抗战

宋 蓉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001)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安徽省民政厅曾作过一次全面摸排统计,当时的数据显示,安徽省抗战老战士共有2623人。三年后的2018年7月,安徽省民政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尚有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在乡复员军人549人。这个数字比2015年的统计,锐减了2000多人[1]。

历史从不曾被遗忘,但亲历和见证抗战历史的老兵们正在悄然远去。2016年5月,安徽省图书馆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为项目名称,开展抗战老兵口述访谈工作,抓紧抢救我省抗战史料。截至目前,项目小组走访了合肥、蚌埠、铜陵、安庆、芜湖等17个市县,行程数千公里,共采访抗战老兵214人,采集视频资源11000多分钟,图片资料2000多幅,素材总量达10个TB,《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数据库也在后期完善之中。笔者基于项目工作实践,拟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项目实践活动的解析,为图书馆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1 安徽抗战历史溯源

安徽战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后,日军入侵安徽,江淮国土相继沦丧。日寇在安徽制造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暴行,给安徽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军队在安徽地区组织多次保卫战,有效抗击了日寇的入侵。和全国一样,安徽的抗战也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安徽正面战场的著名战斗有广德保卫战、津浦路南段阻击战、蒙城保卫战、鹿吐石铺大捷等。活跃在安徽敌后战场的新四军成功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军。抗战期间,安徽儿女对日寇的入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驰骋疆场的勇士屡建战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抗战胜利迄今已经七十多年,当年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热血青年如今早已进入耄耋之年并加速离去。历史无法重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寻找、聆听、记录、整理、思考,通过口述访谈,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抗战口述资料。

2 《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项目实践

2.1 前期准备

项目组成员基本由4人组成,包括组长、采访人、主摄像和辅助摄像。组长负责整体工作安排,组员按分工各司其职。项目组通过联络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各市县老干局等组织,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健在的安徽抗战老兵信息,按地区分布整理建档。采访人要做好案头工作,储备抗战背景知识,多途径掌握老兵个人资料,拟定采访提纲,联络老兵告知采访事宜。摄像师和摄像助理根据拍摄需要,选择合适设备,做好调试检查。

2.2 访谈的实施

访谈初始,摄像师根据室内环境架设机器,调整拍摄角度。摄像助理布置灯光,放置麦克风,并对老兵及其居住环境、相关证件、奖章、老照片、手稿等实物资料拍照留存。采访人先从采集老兵的基本情况和入伍经历入手,引导老兵回忆部队的日常生活及训练情况,询问老兵的战斗经历,发掘作战细节,了解老兵的战后生活与感想,确定口述中出现的相关地名、人名、事件、时间等信息。

由于我们采访的老兵大多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参加抗战时也就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出身贫苦,军阶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相较于高级将领对于抗战整体军事部署、重大战役的宏观回忆,他们的全局视野相对狭窄,正如我们在芜湖采访的老兵丁兰生所说,“打仗时,具体地点干部都知道,我们都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把访谈的重点放在老兵的个人经历、部队生活、作战经历的细节呈现上,试图通过揭示战争中士兵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后人提供更加真实生动、更具情感化的抗日战争史料。

比如,原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的老兵陆鸿告诉我们,“部队冬天发棉袄就不发棉裤,发棉裤就没有棉袄。夏天发两条短裤,上面只发一件褂子。但是大家关系处得很好,很团结。”1942年参加江北新四军从事财务工作的阮万钧老人回忆说,“部队武器紧缺,由于不是一线作战人员,我的武器是一把土造的‘单打一’,一次只能打出一发子弹,而且机头弹簧软打不响,每次开枪要用石头撞击机头,子弹才能打出去。”老人还现场为我们演唱了《新四军军歌》。两位老兵的回忆揭示了抗战时期部队条件艰苦,装备差,但战士们士气依然高昂。原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的张轼老人讲述了一次奇特的作战经历:定远县有个伪军的据点,驻有三个中队,因碉堡坚固,久攻不下。在地方百姓的建议下,把五张方桌拼接起来,铺上棉被阻挡子弹,顶着方桌靠近碉堡,往碉堡里扔点燃的干草和干辣椒。火攻奏效,一举俘虏伪军三百多人。诸如此类的部队生活、作战细节,在口述访谈中经常可以听到,但在一些官方的档案资料中却鲜有记录。

鉴于老兵的身体状况,我们将访谈时间基本控制在两小时之内,并在访谈进入正题之后保持聆听,让老兵先讲述个人经历,尽量不打断老人的思路,对于存疑或者需要追问的细节问题先做标注,待讲完之后再行提问。有些老兵讲述过于简短甚至出现沉默,以致访谈陷入僵局,这时我们会换一个话题,或者向老人提起我们之前采访的,曾和他在一个部队的某位战友,这时老人普遍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进而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回忆起记忆深处的更多往事。个别老兵因不愿再次忆起战争中的痛苦经历,或因战后个人际遇坎坷而不愿接受采访,我们也表示理解,虽有遗憾,但尊重更加重要。

2.3 资料的整理与存储

每天访谈结束,采访人要及时填写《老兵个人情况登记表》,记录老兵的个人信息和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年月、籍贯、参加革命时间、部队番号、抗战时期任何职等相关信息,确保资料元数据信息的完整、准确。对摄像机和照相机中的储存卡利用Final Cut Pro非编软件进行数字化采集,采集后的视频素材要先行粗剪,删除不含有效信息的视频片段,然后根据老兵的讲述主题分段剪辑。完成剪辑的视频资料还需进行文字转录。转录就是将口述的音频资料整理成文字稿,即抄本,这是项耗时费力的工作。按照与原始录音的匹配程度,抄本的呈现方式有两种:原始抄本和编辑抄本[2]。理论上,编辑抄本也是在原始抄本的基础之上,以不改变受访者的原意为前提,加以斟酌、删减、重新组织而整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但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体现口述历史特有的魅力,我们坚持以原始抄本的方式进行文字转录,并对存疑部分借助书籍和各种资料进行考证同时做好校注。整理工作结束之后,视频资料以MOV高清格式、图片资料以JPG格式、包括电子文档和扫描文件分类上传馆服务器并硬盘备份存档。

2.4 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

目前,安徽省图书馆《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数据库已初步建设完成,正进行后续的完善,近期将在官网发布资源。数据库下设“安徽抗战简介”“抗战老兵名录”“口述视频”“文献资料”四个子库。“安徽抗战简介”从前言、安徽抗战大事记、新四军序列沿革三个板块大致梳理了安徽抗战的历史脉络;“抗战老兵名录”以老兵近照和个人简介展示老兵风采;“口述视频”根据老兵讲述的不同主题分段展示,并对每段视频加以标题,以MP4格式点击播放;“文献资料”子库以推荐阅读的方式提供了近千本与抗战有关的电子图书,可在线阅读。各子库之间可以跨库访问,操作便捷。为了便于读者检索,数据库开通了检索端口,提供姓名、关键词等检索途径。同时,为了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抗战信息,数据库还提供了与其他抗战数据库之间的友情链接,如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老兵口述资料中心、湖南图书馆抗战老兵资源库等。数据库采用MySQL和MongoDB管理系统,缓存服务器使用Redis系统。

214名抗战老兵的个人资料、1200个口述视频、近千本电子图书以及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最终形成资源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检索便捷的图书馆原生数字资源库。

3 对《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项目的思考

3.1 采访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毫无疑问,采访人员的专业性直接决定了口述访谈的质量。正如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所说,虽然从事口述历史并不需要有历史学博士学位,但必须具有起码的口述访谈技巧和历史常识[3]。因此,采访那些阅历丰厚、历经战争磨难的老兵,除了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访谈技巧,还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抗战知识水平。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尽管事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但面对老兵的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仍觉不够。

比如,曾在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金库工作的董成老人告诉我们,皖南山区土产多,经济相对富裕,根据地会建立贸易区,还跟鬼子做过生意。这一话题,显然超出了我们事先掌握的信息,以至于谈话难以深入。事后查找资料得知,为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新四军七师在沦陷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贸易战,扣押日伪分子开设的粮铺,规定根据地粮食全部禁止外运,迫使日伪分子与我谈判,双方达成以粮食换武器和军需物资的协议,为抗日根据地获取了丰富的物资和财富,不仅解决了新四军七师和根据地群众的各种需求,同时还上缴新四军军部,支援兄弟部队,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4]。如果采访前我们做好相关的知识铺垫,谈话无疑会更加有广度和深度,老人在看到我们对抗战这么了解,讲述内容的可信度也会大大提高。但图书馆工作人员毕竟不是历史学者,仅凭一腔热情往往会严重制约访谈质量。因此,可以考虑聘请抗战史专家为项目顾问,为访谈人员做相关培训,也为访谈内容作总体把关。同时,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邀请高校历史系学生加入,使项目组的整体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3.2 访谈内容的真实性问题

长期以来,口述资料的主观性问题一直为史学家所诟病。不可否认,由于受访人受到立场、身份、环境、情绪、身体、年龄、记忆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口述内容都有可能出现有意或无意的夸大、避讳、遗忘、差错、隐瞒,要求受访者所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情景再现”几乎是不可能的[5]。即便是李宗仁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唐德刚在对他进行口述访谈时,他也是需要借助很多战时的资料来帮助自己回忆。同样,唐德刚替胡适写口述历史,只有百分之五十是口述,另外的百分之五十是唐氏找资料加以印证补充[6]。那么,对于抗战老兵口述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我们更多是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其他老兵的讲述进行相互印证。

例如,毕业于黄埔军校七分校15期,担任戴安澜200师先遣营一连上尉连长的原国民党老兵罗远耀,详细讲述了戴安澜率200师远征缅甸,守卫皮尤河大桥,在同古(又译作东瓜)与日军激战12昼夜的惨烈景象。老人还回忆了戴师长穿越野人山时,与日军作战负伤、殉国、遗体火化的具体经过。罗老讲述的这一切,在后期的资料查证过程中都一一得到印证。再如,曾在新四军二师四旅做情报工作的吴兆友告诉我们,抗战时期电台分新闻台和机要台,机要台也能收到新闻台的播音,但一般领导不允许收听,担心影响工作。报务员只知道明码,只有译电员知道密码。部队行动前要和左邻右舍的兄弟部队取得联系,告知行动方向,以便兄弟部队提供方便和互通信息。同样,抗战末期参加革命从事电台工作的女兵王震,也为我们回忆了类似的经历。两位老兵的讲述相互印证,基本证实了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因为这些细节,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说出来。当然,并非每次都是如此幸运,有些文献资料无法证实的疑问还需请教专家学者,甚至留待历史解密。如何去伪存真,尽最大可能提供真实的抗战老兵口述史依然任重道远。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和老兵建立一种和睦的关系,进行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交流;面对方言问题如何消除语言的隔阂;抄本的制作怎样既准确又具可读性等等。不过,和时间紧迫相比,这些困难似乎都不算什么。

4 未来工作设想

在未来的工作中,安徽省图书馆将逐步推进并实现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继续扩大安徽抗战老兵口述访谈的覆盖面;二是加强抗战老兵口述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定期对口述历史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数据的新颖性;三是加大抗战老兵口述资源的推广力度,利用线下馆内宣传,线上官网、官微、微信的方式进行资源推送;四是加强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理论诠释,在实证基础上作整体提炼、解析与探究,构建既有利于红色传统文化保护,又符合数字时代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学术研究体系,为图书馆红色文化与口述历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范本。

猜你喜欢

老兵安徽抗战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老兵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