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PICC导管头端最佳置入长度中心脏超声实时监测的应用研究
2019-02-20向丹甘琦林
向丹,甘琦林
(1.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省肿瘤医院心电图室,四川 成都 61004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而在置入导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便是控制好置管的长度。随着现阶段影像学的发展,心脏超声实时监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PICC置管最佳位置的调整中[1]。本研究80例行PICC置管患者,分析了调整PICC导管头端最佳置入长度中心脏超声实时监测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行PICC置管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35岁-82岁;平均年龄(59.18±8.62)岁;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34岁-84岁;平均年龄(60.72±7.45)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心脏实时监测中调整PICC置管位置的具体措施:①让患者采取仰卧位,测量患者穿刺部位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长度,估算PICC置管的大概置入长度。②在穿刺点上方10 cm左右扎止血带,随后医师左手持B超引导,右手持穿刺针,在皮下适当潜行后刺入血管中,出现回血情况后,放下B超探头,松止血带;医师左手保持穿刺鞘并固定,右手拔出穿刺针,送至导管。在送至15 cm后,将患者头部转向穿刺部位,下颌靠近锁骨;③采用心脏超声实时监测,观察右心房中PICC导管头端出现后的影像,计算PICC导管头端和上腔静脉入口的距离,根据计算结果调整导管,退出计算距离后,再次观察图像中PICC导管不在右心房内。
1.3 评定标准 采用X线片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位置符合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及调整时间与置管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与等级资料则使用频数标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对比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置管及调整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1.42±6.27)minvs(49.25±6.51)min,t=1.518,P=0.132];研究组患者置管费用高于对照组[(582.73±32.74)元vs(388.58±27.49)元,t=28.722,P=0.000],但置管位置符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100.00%vs82.50%,χ2=7.671,P=0.005)。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PICC置管中当导管置入位置过深时,导管末端部位会刺激到患者的心脏感应器与大血管,进而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而导管位置过浅时,则会由于患者的活动而使得导管偏移,进而导致导管尖端异位的情况发生[2]。因此,在现阶段PICC置管的过程中,为确保置管的效果,心脏超声实时监测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其中,心脏超声实时监测的优势主要包含了以下几项:①心脏超声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②心脏超声实时监测能够获取清晰的冻结图像,有效避免反复调整长度而对血管产生的刺激;③通过导管在心房中的显影能够观察到导管,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的情况,便于及时调整;④心脏超声便于携带,能够直接进行床边操作,不需要搬动患者,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在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不需要更换患者体位与变动无菌区域,能够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率[3];⑤在心脏超声实时监测中调整置管位置具有较高的置管到位率,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人员进行置管的时间与工作量,同时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由于置管过深或过浅而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心脏超声实时监测调整PICC置管位置后,患者置管位置符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置管调整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研究组患者置管费用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心脏超声实时监测在PICC导管头端最佳置入长度的调整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这种方式会增加一定的费用,在临床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