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腔”的语言特征

2019-02-20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词汇意义

刘 玙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一、引言——“官腔”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打官腔”一词可谓耳熟能详,不论是官场的语言风格,还是普通百姓“装腔作势、假正经”的言语,都可以用“打官腔”形容。

(一)意义

众所周知,“官腔”是个贬义词,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呢?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指官场中的门面话,今指利用规章、手续等来敷衍推托或责备的话”,可惜的是,古代文献中对“官腔”的解释寥寥无几:上古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可能收录这样的内容,《二十四史》中也没有专门的章节,就连对“官学”有独到看法的李宗吾、柏杨等人,在他们的洋洋大作之中也仅能找到只言片语。

(二)起源

官腔源自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之外没有语言。如果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联系起来。”语言存在于运用之中,因此官腔产生的直接原因应该就是“人们有了说官腔的需求”,故官腔应该出现在官僚体制诞生以后。古代官吏多为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他们的奏折是文言文,说话也文绉绉的,不同于普通百姓的下里巴人。官员的交往使得他们的措辞相互影响,而对上级的模仿则使得官场行文日渐趋同,日积月累,官腔大概就形成了。

官腔是“为官”这一职业的行业语,是一种社会方言,即“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1]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为体现自己的权势地位,官员们需要在语言上和百姓区分开,因此这种语言形式必须是不同于“俗语民调”、由官员独有的“官语官调”,于是“官腔”应运而生了。

(三)泛化和现状

语言是思想和环境的外化。拉波夫(1966)在调查纽约社会阶层与[r]音的关系时发现,由于[r]音是上流社会的语音标志,中产偏下阶层的人为了达到上流社会的语言标准,便在自身英语中刻意添加[r],致使他们语言中的[r]音比上流社会人士还要多,这表明较低阶层的人有模仿高阶层语言的倾向。由于官员在权力地位上的优越,“官本位”思想和“畏官慕官”心理大行其道,官腔成了权力的象征,加之现在等级观念的弱化,人们敢于模仿官员,于是各行各业群起效仿,官腔的使用范围日渐泛化。

由于当下政治的“程式化”,官腔日益僵化,“假大空”是其典型特点,多见于工作会议、公务文件、政府声明等场合。一方面,它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不同的官员几乎是“众口一词”,有的讲话稿搬到异地仍可适用;另一方面,其遣词造句可谓处处用心,每句话、每个词都是字斟句酌的结果,这也使它有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典型官腔词汇和官样文章的考察分析,希望总结出官腔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方面的特点,并结合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分析,最后解释其不受欢迎的原因,并从语言学角度提出建议。

二、官腔的语言特征

有人把官腔的特点总结为“四美”(韵律美、力量美、层次美、朦胧美)“六特征”(显摆、文件词汇多、老套、推诿、故作高深、玩弄术语),个人认为“拖沓冗长”也是一大特点,其主要内容通常为“当下形势+未来指示”。本文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文本主要来自:(1)新闻调查搜集的官腔词汇;[2](2)网友总结的官样文章。

(一)语音

1. 声韵

多送气声母和大开口度韵母。开口度大,是指发音时舌位低或靠后,如a、o、u。这在排比句和口号句中尤其明显。如:

(1)高举…加快…推进…探索…坚持…确保…要硬…狠抓…奋力…

(2)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3)不要…不要…!要…要…!大力…大力…!深入…深入…!还要…还要…!

例(1)中“快、推、探、持、确”的声母t、ch、q均为送气声母。例(2)中“加、大、宣、传、度、强、导、落、务” 和例(3)中“不、要、大、入、还”,它们韵母的韵腹是a、o、u,舌位都较低或靠后。

这一特点和叶斯柏森提出的“语音联觉”有关,他认为“[i]很容易和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u][o][a]则容易和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萨丕尔通过实验证实了叶斯柏森的猜想,他自编两个词:mil和mal,告诉受试者这是两个桌子的名字,然后问受试者哪个词指的是较大的桌子,结果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mal。纽曼对此也进行了实验,他发现“象征空间大小的诸元音排列顺序为[a][ε][e][i],即“发音时舌头位置逐渐前移,共鸣腔逐渐变小”。朱文俊的研究也证明汉语中有类似现象:发音时,舌位低后,口腔大且气流浑厚者,形体大,如[a][o][u]元音及其组合:大、胖、满、洪、浩等;而舌位前高,口腔变小且气流纤细者,形体小,如[e][i]元音及其组合:细、枝、抿、粉等。[3]

送气声母气流浑厚,舌位低后的韵母共鸣腔大,能表现大的事物和情感。官腔要体现“力量美”,自然要选择有送气生母和舌位低后韵母的字。

2.音节数

词汇多为偶数音节,如“隆重、落实、突出、情绪稳定、齐抓共管、三大纪律”。其中“三大纪律”并没有简化为“三纪律”,因为偶数音节具有节奏美,其轻重变化能表现抑扬顿挫的语调,符合“韵律美”的要求。

(二)词汇

1. 词义

多程度重的积极意义和程度轻的消极意义。当实际意义为积极意义时,官腔会尽力强化其积极程度,而当实际意义为消极意义时,官腔会削弱其消极程度。常见方式如下:

(1)积极意义

a. 用程度重的褒义形容词作定语、状语、谓语。如:

(4)X领导亲自到场,向病人们送上了亲切的慰问和真挚的祝福。

(5)新规定是英明的决策,因为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强烈反响。

(6)……的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刻。

句中的“亲自、亲切、真挚、英明、高度、热点、强烈、深刻、高屋建瓴”均为程度很高的褒义形容词。

b. 使用程度重的副词。如:

(7)这次会议很重要,意义特别重大,是关键时期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8)XX的讲话非常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句中的“很、特别、非常、及其、十分”都是程度重的副词。

c. 使用程度重的积极动词。如:

(9)你们要脚踏实地,努力开创新局面。

这句话没有采用普通的“干实事”“开拓”,而是用了更积极的“脚踏实地”“开创”。

上述方式的大量使用,使得官腔在词汇结构上以“偏正型”为主。

2. 消极意义

a. 在褒义词前加上“否定词或程度中等的形容词、副词”,不用直白的贬义词。如:

(10)个别部门存在很不好的现象,没有做到廉洁公正。

这句话要表达的是消极意义,但没有使用更直白、攻击性更强的“很糟糕、贪污受贿”。

b. 使用动词的ABAB式。如:

(11)这个问题需要再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ABAB式表示动量的减少,实际也是可能性的减少,能把意义保持在两个极端之间。例句既不是“一定能解决”,也不是“一定不能解决”,既给自己留了事后解释的余地,又给了对方想象的空间,没有把话说绝,显得模棱两可,正符合“朦胧美”。

上述意义特征和“礼貌原则”有关,沈家煊(1999)把这一原则表述为“用言语进行评价,尤其是评价人的社会行为时,对坏的要说的委婉,对好的要说的充分”。“一般来说,对缺点的批评是一种有损对方面子的行为,不宜直接使用贬义词,因而往往用‘不’加相应的褒义词来代替,例如不直接说对方‘蛮横’,而说他‘不讲理’。相反对优点的肯定应直接使用褒义词。”[4]

同时,官腔有一个重要内容——“唱赞歌”,既然要“赞”,那就要把积极的说得更好,消极的轻描淡写,因此有了“多程度重的积极意义和程度轻的消极意义”的特点。

意义抽象模糊、界限不明,范围大。常见方式如下:

c. 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这在特征一中已提到过。比如耳熟能详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尽快/认真解决、进展顺利”,其中的定语、状语意义都相当模糊:“什么叫‘有关’,到底是哪些部门?‘高度重视’是多重视?‘尽快’是多快,有没有具体时间?怎样的措施才算‘认真’?所谓‘顺利’具体是什么情况?”

d. 使用集合名词。如:

(12)X委X政府关心人民生活困难,党和群众一家亲。(实际只是几个官员视察了几户人家)

句中的“党、群众、人民、X委X政府”都是集合名词,且明显是对实际的夸大,这种“个别—>整体”的拔高在官腔中很常见。

e. 使用动词的抽象引申义。官腔中的动词大多搭配抽象的对象,不表达具体的动作行为义。如:

(13)要坚决铲除官僚作风,扎扎实实推动工作开展,抓出实效,抓出成绩。

句中的“铲除、推动、抓”基本意义都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但在这里,它们和抽象的“作风、工作、实效、成绩”相搭配,表达抽象的引申意义。

官腔要求“笼统模糊”,所用的动词自然要采用抽象意义。而形容词和副词大多表示抽象意义,集合名词意义范围大且界限模糊,都是“避实就虚、吹嘘浮夸”的好工具,自然会在“朦胧”的官腔中大量出现。正如古代威尼斯使节的训令所说:“使节应该用对任何事都不承担责任的一般性词句来表达一切。”

3. 其他

词汇结构方面,联合型较多,且多由意义相近的成分组成,如“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整顿治理、施救善后”。两个字能表达的意思用四个字表达,正符合“拖沓冗长”的特点,也保证了“韵律美”。

由于重叠型具有音韵节奏之美,在官腔中也有一些,如“扎扎实实推进”。偏正型和ABAB式在前文已详解过,此处不作赘述。

同素词多,且常同时出现。如:

(14)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15)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才干,要有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样能取得类似排比的效果,表现“力量美”,同时显得面面俱到,大而全。

略语、成语多,惯用语、歇后语少。如“妥处、获知、接报”(简称)“四化、三军、三个代表”(数字略语)“举一反三、高屋建瓴”(成语)。略语使用频率高于完整形式,认可度更高,而成语结构凝固、风格典雅,都有较强的书面性,而官腔多用于正式场合,自然需要书面性强的词汇,因此略语、成语多,俗语少。

词汇搭配固定。如“圆满成功、贯彻落实、道路曲折、弘扬……精神、团结在……周围”。前文提到过,低阶层的人有模仿高阶层语言的倾向,因此各级地方自然都效仿中央的行文风格,久而久之,“老套”的遣词就固定下来了。

词汇专业性强,很多词只用于政治场合。如“干部、组织、社会经济、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官腔与政治联系紧密,因此其用词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正符合“文件词汇多、玩弄术语”的特点。

(三)语法

1. 词类

多形式动词和介词。所谓形式动词,指的是“能带一个动词组成述宾结构,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本身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只充当形式上的述语,让后面的动词宾语来负载这个述宾结构的语义信息”的一类动词。如:

(16)对他们要作严肃的处理,必须予以处分,对不正之风必须加以坚决的反对。

(17)我们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

例句中的“作、予以、加以、进行”都是形式动词,且多与介词搭配。这是因为“介词+形式动词”能表示对事物的处置意义,将官员放在主动、主导的地位,体现其官威。同时,这一形式比常用的“动宾形式”更长(如“处罚他们—对他们进行处罚”),符合“啰嗦”的特点。

集合名词前面已经提过,不再赘述。

2. 句型、句类、句式

几乎没有名词谓语句,因为名词谓语句多半省略了系动词,而且其谓语基本没有定状补做修饰,长度太短,不能实现“拖沓冗长”。

多动词性主谓句,且不完整形式较多。如:

(18)市长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搜救被困人员,全力抢救伤员,查明事故原因,积极做好善后工作。

(19)要传达县委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未来指示”是官腔的重要内容,表达“怎么做”当然需要动词,而“指示的对象”,即“怎么做”的主语通常是已知的,动词性主谓句自然就多了。这些指示通常因太长而拆成几个分句,但主语又不可能在每个分句都出现,通常只出现在第一个分句,后面的分句因为主语的缺失就成了不完整形式。

以陈述句和表命令的祈使句为主。之前的例(4)(5)(6)(7)(8)(10)(11)(12)(14)(17)(18)均为陈述句,例(1)(2)(3)(9)(13)(15)(16)(19)均为命令式祈使句。前面说过“当下形势+未来指示”是官腔的主要内容,描述形势自然要用陈述句,给予指示自然要用祈使句,加之官腔方向性很强,基本是“上对下”,所以多为命令式。

多把字句,少被字句。如“要把工作落到实处”“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这和前面的“介词+形式动词”是一个道理,把字句能表现积极的处置意义,被字句不能,故前者多后者少。

(四)语篇

1. 停顿

停顿多而长,并将前面的字拖长,常穿插有“嗯啊呃”等缓冲词。这是官腔的标志性特征,正常的语音停顿多是为了换气,但官腔的“说半句留半句”多是故作姿态。另外,官腔里的停顿在长度上远超语音停顿,有时在不该停的地方也硬停,把句子砍成几段。如:

(20)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动员大会——

句中停顿多达四次,且每次相当于一个破折号的停顿长度,还把“第二次”和“动员大会”硬拆开,破坏了意义联系,整句话显得十分松散,正符合“啰哩啰嗦、故作高深”的特点。

2. 重复

这里的重复不是修辞手法,而是“用不同的形式多次表达相同意思”,主要有“正反两面说”和“多形式换说”两种。如:

(21)这不是毁灭证据,这是方便抢险。

(22)对这项工作,要真抓实干,加强落实。各级领导要把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要具体部署,认真执行。各级领导要为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舆论环境,扎扎实实推动工作的开展。

例(22)的意思就是“要把工作做好”而已,一个小句就能说清楚的事,却不停地换形式说,搞成一段话,这种方式最大程度扩展了篇幅,正符合“拖沓冗长”的特点。

3. 修辞

多排比。在“给予指示”的句子中尤其多见,既有句子排比,如政治思想中的“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也有句法成分排比,如例(5)和例(15)。排比有“气势磅礴、节奏和谐”的表达效果,能体现官威,符合“音韵美、力量美”的要求。

少比喻。因为比喻的常用形式“像(……一样)”口语色彩较强,其他形式如“仿佛、似的、如同”文学性太强,都不适合政治场合。

三、结合功能语法分析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主要包括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本文主要结合概念功能分析。“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也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所牵扯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环境成分) 等因素,韩礼德称之为‘及物性’。及物性是语言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个‘过程’,并指明与各个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5]

“过程”主要有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经过对官腔文本的分析发现,官腔中绝大多数为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也可能涉及到另一个参与者(即‘目标’),还可能涉及到‘环境成分’。”[6]环境成分多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成分,而物质过程涉及的多是“动作”。“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人、物、情形、事件等)与另一个物体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或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6]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系动词。

官腔的主要包括“当下形势”和“未来指示”。前者主要描述“已有的成绩、面临的问题”,是对物体性质、特征、情形的描述,是关系过程。后者主要叙述“怎么办”,属于做事的过程,主要涉及动作,是物质过程。因此,官腔主要涉及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这正好能解释前文提到的“陈述句、祈使句居多”“动词性谓语句多、名词性谓语句少”的特点。

四、原因与建议

(一)受厌恶的原因

在这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时代,官腔就像过街老鼠。主要原因有如下:

1. 书面性、政治性太强,和口语差距太大,且闪烁其词。官腔虽然属于书面语体,但多数是要讲出来的,既然要讲给人听,那就得让人听懂、让人喜欢听。而官腔卖弄术语,且大多是生活中不常用的,加上左躲右闪,意义难以捉摸,自然不讨喜。

2. 行文老套。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认知和感知的原动力,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人的反应就会变弱。对一种事物反复欣赏会产生厌倦心理,也就是“审美疲劳”。也许在产生之初,官腔的行文是具有美感的,但由于词汇和句式一成不变,听众逐渐厌烦,并能轻松猜到后文的措辞,这样当然不能吸引听众。

3. 拖沓冗长。心理学认为,耐性只有暂时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退役,耐性会逐渐消退。听众本就不喜欢官腔,却又得耐着性子听,偏偏官腔又废话连篇,一个意思颠来倒去说几遍,很容易使听众不耐烦。

喜浮夸,名不副实。官腔中大量堆砌华丽宏大的辞藻,其意义程度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如例(12)。明明一般,却说成很好,明明是普遍的问题,却说成个别现象,这种明显的假话更像是反话。在听众看来,官腔里的“赞歌”就是在自打耳光,显得荒唐可笑。

4. 光环效应。这一概念由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他认为“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7]“贪官盛行”的现状使得官员被贴上了“坏”的标签,进而导致其他和“官”有关的东西遭受厌恶,“官腔”是官员说的话,自然也在其中。

(二)建议

结合第二部分总结的特点,本文给出如下改进建议:一,不要使用程度过高、与事实明显不符的形容词、副词;二、解释问题时,少用形容词,多作具体说明;三,减少政治性强的词语,减少形式动词,增加俗语和比喻;四,表达方式要简化,杜绝“翻来覆去换说”;五,减少停顿,缩短停顿长度。

结 语

通过对典型官腔文本的考察分析,本文总结出了官腔的语言特点:

1. 语音:多送气声母和大开口度韵母,以偶数音节为主;

2. 词汇:词义上,意义抽象模糊、界限不明,范围大,且多程度重的积极意义和程度轻的消极意义。其他方面,词汇政治性强、搭配固定、结构以偏正型和联合型为主,同素词多且常同时出现,略语、成语多,惯用语、歇后语少。

3. 语法:多形式动词、介词和集合名词,句型以动词性主谓句为主,且不完整形式较多,几乎没有名词谓语句,句类以陈述句和表命令的祈使句为主,多把字句,少被字句;

4. 语篇:停顿多而长,常穿插有“嗯啊呃”等缓冲词,相同意思用多种形式重复表达,多排比,少比喻。

从功能语法来看,官腔主要涉及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

官腔受厌恶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书面性、政治性太强,和口语差距太大,且闪烁其词;行文老套;拖沓冗长;喜浮夸,名不副实;光环效应。

对此,很有必要做出一些改进,要在简化表达方式和形容词、政治词语的使用上多下功夫。此外,减少形式动词,增加俗语和比喻,减少停顿的次数和长度,也是合适的。

猜你喜欢

词汇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有意义的一天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有意义和无意义
词汇小达人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