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信息危机与对策探析
2019-02-20王瑞钰
王瑞钰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20世纪5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宣告人们进入E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以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弥补了平面媒体、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不足和空缺。至此,五大媒体互依互存,竞相争艳,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通讯、手持终端、DVD、户外LED、交通LED等多种媒体形态促成信息实现大爆发。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全方位多元化的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信息危机也常常使人们感到迷茫和焦虑。如何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中找到有效而重要的信息?如何甄别虚假信息和网络欺诈?如何避免沉溺于无休止的刷屏?积极应对信息危机,合理应用信息资源成为E时代下不可小觑的重要议题。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主要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10岁以下和10-19岁群体分别占整体网民的3.1%和19.4%[1]。可见,在E时代下,儿童逐渐成为参与互联网的新势力。儿童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信息的过程。在儿童的生活中,充斥着五彩缤纷、随处可见的广告,电视手机电脑中的音乐视频,高品质大制作的网络游戏和用于交流感情、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社交软件之类的林林总总。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浪潮及其潜在的信息危机,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儿童该何去何从?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为网络信息危机对成人、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及解决对策,针对儿童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在儿童的世界中,信息与生俱来,如果一味纵容儿童沉溺于各种信息,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危害,为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信息危机的内涵
(一)信息泛滥
信息泛滥,又称信息超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知识爆炸”的产物,人类社会所获得的全部知识,90%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的,据统计在21世纪,人类掌握的知识信息,每隔3—5年便增长一倍。信息泛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数量不断上升、流速加快。二是信息具有广泛的可存取性,获取信息简单快捷。只有人们想不到的信息,没有人们找不到的信息。海量信息具有庞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信息总量过剩和有效信息空缺的矛盾,提高儿童提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占据了儿童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效率,引发各种各样的“信息病”,如“上网成瘾症”、“信息迷失症”、“信息过剩症”、“信息恐惧症”“信息饥饿症”等等。
(二)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信息生态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媒介信息中存在有毒性有害信息、重复多余信息和虚假伪劣信息等具有负面效应的信息,对传播生态、信息环境及人的身心状况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较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个人化的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和多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把关人”的制约监管效果迅速下降,虚假新闻、网络诈骗,色情传播等等不良信息和非主流的价值观开始在网上蔓延开来,信息污染这一现象日趋严重。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无意在手机、电脑上接触这些信息,往往误以为真,以偏概全,严重影响儿童对自身和民族认同感的构建。
(三)信息虚拟
虚拟信息是指作为“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信息,凭借人们的主观想象而产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夙愿。在儿童的生活中,虚拟信息构成了三大阵营:动漫、线上游戏和虚拟社区。动漫文化是以生动的形象、精致的画面和完整的故事为主体,以现代传媒技术为载体,采用漫画、动画、游戏及衍生品等多种表现形式的消费性视觉文化。动漫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看动画片、读漫画书、玩游戏、买手办已成为是儿童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动漫已成为儿童与同伴交流的主要话题之一,也为儿童角色游戏提供了重要的场景和原型。
线上游戏主要是指由成人开发,针对儿童,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运行的的网络游戏。线上游戏还原或优化真实场景,提供多元化功能平台和挑战性游戏内容,为儿童创造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卓越的精神享受。在网络游戏的背后是市场,市场直接面临着就是客户,儿童则占据了其中的一大部分。任务完成、通关升级、积分硬币,一些小小的奖励,对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一边激发一边满足儿童的求胜欲,一边刺激一边安慰儿童的同理心。在游戏之后,儿童可以得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对游戏产生依赖,对儿童生长发育和人际交往造成很大的威胁,引发新一代儿童宅文化的构建。
虚拟社区,也称电子社区(electronic community),在计算机上为有着相同爱好、经历或专业相近业务相关的人们提供分享、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虚拟社区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交易社区、兴趣社区、关系社区和幻想社区。儿童在虚拟社区中,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一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谈,彼此鼓励。由于虚拟社区的超时空性、符号性和流动性,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披上了一件“隐身衣”,当儿童与“网友”交谈甚好,渐渐对“网友”放松了警惕,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
(四)信息图像化
“图像革命”与“电子革命”相互结合,宣告“读图时代”的到来,自此,一个以声音、图像、广告和视频构成的符号世界开始崛起,视觉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夸张刺激的图像、生动缤纷的广告和有趣轻松的视频,成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将信息传输给受众。尼尔·波兹曼曾说,童年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印刷媒体称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桥梁,识字和阅读也成为了儿童的必修功课。这一现象却在”读图时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信息图像化主要针对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视觉信息为人们带来直观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和生动的视频,而听觉信息通过娓娓道来的阐述,在受众的脑海中展开一副优美的画卷。图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这就为未完成专业识字训练的儿童在获取信息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像化信息跨越了文字的鸿沟,使得儿童对成人世界一览无余。
二、儿童信息危机的影响
(一)儿童加速了“成人化”倾向,呈现出“催赶式”的成长状况
儿童与成人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基于年龄、经验、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划分的两个群体,也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必然区别并有所区别的两个群体。“儿童成人化”是指具有生物学差异的两个群体在文化层面上日趋相同的现象。
儿童处于信息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信息、吸收信息和依赖信息。快节奏的社会,巨大的压力,浮躁的环境已经等不及儿童度过单纯缓慢,幼稚天真的童年了,儿童被家长、社会以及媒体“催赶着”度过自己的童年。儿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做准备,准备得越充足,未来就会越好;准备得越迅速,理想就会越快实现,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儿童努力在缩短与成人之间的差距,缩短了成为“成人”的时间。未成年的企业家、演员,作家纷纷受到媒体的大力追捧,再一次对儿童群体造成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冲击,迫使儿童进一步加剧“成人化”,冠以“天才”、“榜样”之名,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在电视广告中,妆容艳丽,听话懂事,成熟沉稳的儿童形象赫然出现在大屏幕中,使得多数儿童跟风效仿,使用成人的口吻说话做事。在儿童节目中,节目内容与节目风格常常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成人对儿童循循善诱,从而使儿童听取成人的观点并按照成人的意愿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儿童拒绝,常常会伴随着惩罚和谴责。在儿童读物中,将成人所想象出的优秀品格安装在主人公身上,树立儿童榜样的套路屡见不鲜。这些信息使儿童呈现“催赶式”的成长状态,润物无声地将成人世界的规则灌输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加速了儿童“成人化”。
(二)儿童读写能力下降,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图像化信息比文字更加富有趣味,易于理解,这对未掌握识字经验的儿童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捷径。经常接触图像化信息的儿童会习惯性地忽略文字,甚至对文字产生抵触,直接导致儿童读写能力的下降,文学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大批量生产的图像改变了信息的形式:从散漫的到集中的,从提议式的到呈现式的,从理性的到感性的”[2],图像化信息会使儿童产生“我已经掌握这个信息”的假象,缺乏对信息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操作,对信息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图像化信息容易使儿童沉迷其中,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感意识薄弱。
碎片化信息是指一些琐碎的,庞杂的、微小的,可看可不看的信息,“刷屏”就是对这类信息的最好的体现。碎片化信息大多是一些简单易懂的、新奇浅显的内容,阅读后产生满足感的同时加剧了好奇心,儿童一旦沉溺于无休止的“刷屏”中,真正交流、学习、玩耍和休息的时间会减少,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碎片化信息知识量很少,思考也不深刻,很难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使用搜索引擎是儿童获取信息的常用方法之一,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儿童便捷、快速、直接、全方位地了解事物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节约了儿童的时间,增加了儿童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儿童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儿童在面对一些难题,会不假思索地选择搜索引擎寻找答案,而忽视了对信息的真伪鉴别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削弱了儿童的批判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结果最终取代了学习过程,造成儿童独立解决难题的假象。对于儿童来讲,知识唾手可得,同时也失去了对知识的价值的思考,从而对知识产生错误定位和评估。
(三)儿童无法准确提炼有效信息,易受不良信息和虚拟信息的误导
在网络环境中,巨大的信息总量与少数的有效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量信息意味着大量的选择和机会,获取、筛选和提炼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儿童来讲,可谓是不小的挑战。首先,儿童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检索、查阅和整理出少量的有效信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次,知觉的选择性会把他们引诱到贴近生活经验的,符合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满足个人好奇心和需求的信息中去,不可避免的是儿童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心,注意力集中度不够且持续时间短,意志力薄弱的儿童常常被其他信息所诱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儿童本身具有“成长性”和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心”,不甘于承认自己是个儿童,渴望变成一个真正的成人。在互联网这一环境下,大量的关于成人世界的信息源供儿童选择、借鉴和复制。在加速儿童成人化的同时,也将成人世界的秘密,如金钱、性、暴力等因素赤裸裸地展现在儿童的面前,不良信息黑化成人世界的缺点,夸大成人世界的矛盾,将极端事件普及化,对个别事件断章取义,使得年纪轻轻的儿童“为赋新词强说愁”,扭曲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儿童社会化进程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儿童自身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面对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时,儿童对信息真伪的甄别意识不足,辨别能力不够,从而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为个人和家庭信息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皮亚杰指出,年幼的儿童存在“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无法分辨主观与客观,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在外物上,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意向的。大量的动画片迅速捕捉到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小猪佩奇》、《熊出没》、《海绵宝宝》等动画片赋予万物生命,为儿童带来直接的情感体验,丰富儿童的知识阅历。但是儿童的知识、阅历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儿童常常会盲目模仿动漫人物的行为,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儿童会将动漫人物的缺点进行优化并习得,颠倒黑白,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今天的儿童所获得的大多经验来自于网上这一虚拟世界,又缺乏在现实世界中考证,往往会把虚拟信息当做真实信息来使用,把小概率事件当做大概率事件来执行,从而对现实世界产生很多误解,造成一些意想不到却意料之中的伤害。
三、儿童信息危机的对策
(一)保护儿童的权利,与儿童共享信息权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发展权(development rights),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发展权包括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与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其主旨要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能够积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环境。儿童精神赋有诗性逻辑,他们做出的选择基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按照自己的独有思维,有着专属于“自然人”的权利和自由[3]。作为“社会人”的成人要了解并尊重诗性逻辑,主动倾听儿童的想法,鼓励儿童做出多种尝试,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儿童,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原先的经验遏制儿童的探索,不要剥夺儿童自主选择和利用信息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想法和选择。成人要承认儿童享有信息的权利,帮助儿童树立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和掌握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家长、学校和社会要树立全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与儿童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关系,实施活泼、开放、合作的探索,鼓励儿童的每一个想法,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二)注重儿童的媒介参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信息海洋中,有效信息像是遨游的鱼,而不良信息则是漂泊的藻类。摄取信息如同捕鱼,掌握正确的捕鱼方法,就可以捕到大鱼,一个豪无经验的捕鱼人,只能捕到大量的水草。在E时代下,儿童参与媒介已是大势所趋,这是儿童文化构建的重要部分。目前网络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抵御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时代的挑战。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教育,从后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斯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为学校开启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专业的阐述和有效的教学建议。普及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各国应对挑战的重要策略。总体来讲,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包括提高丰富信息的识读能力、提高逻辑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质疑能力与批判精神、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四个方面。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在抵制不良信息、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上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师范上教育结构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必修课,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的讲座,建立媒介教育素养考核标准,打造出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预备教师。中小学加强开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意识,培养了解媒介、善用媒介、反思媒介、创造媒介的新时代的儿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教师为儿童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帮助儿童合理使用媒介,了解媒介的负面效应,加强学校多媒体设施的建设,在多媒体教学中为儿童带来直观生动的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电子阅览室,学会查找有效信息,清楚分辨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并掌握减少诱惑的方法,理解和接受手机电脑上的“家长模式”和“监督模式”和创造自己的作品,合理使用媒介,使媒介成为自己的工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鼓励儿童通过录像、制作视频和动画展,不在网络上输入个人或家长的隐私信息和账号密码,对钓鱼网站和网络诈骗提高警惕,对于虚拟世界中不清楚的事情,及时向成人请教和求助。
(三)制定和完善国家信息政策,颁布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律
国家信息政策是国家信息领域的风向标。只有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网络信息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才能使司法部门在应对信息污染这一问题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改善信息化基础工作,持续推进信息化法律建设;优先抓好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等内容。这些能够确实保障受众的切身利益,有效阻止信息污染产生和传播。为帮助儿童应对信息危机的挑战,1998年美国政府推动实施《儿童在线保护法》,使用法律手段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管制;2000年美国正式出台《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儿童互联网信息保护。政府要加快制定基于本土情况的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律,维护儿童获取信息的权利,为儿童建立一个安全、良好的信息环境。
(四)加强信息监督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的媒介自律精神
在全媒体语境下,更加自由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更加交互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把关人”的局限,“把关人”泛化的现象加速传者与受者的转换,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无疑增加网络监管的难度。政府增强信息的控制权,有效控制信息的多少和什么样的信息在网上传播,政府掌握信息控制权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国有隐私信息的保密工作,同时预防外来不良信息的污染和危害。同时优化“把关人”机制,要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和调控,打击网络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优化信息市场环境,提倡网络道德教育,构建信息污染测度指标体系。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媒介自律精神,严格遵守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从源头上对信息进行把控,引导正确的舆论风向。社会提高全民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公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场讲座,健全信息反馈机制,使每个人成为信息的“把关人”。
(五)注重印刷媒体的使用和推广
随着电子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印刷媒体的地位日渐低下,电子阅览器替代书籍,屏幕中的咨询替代报纸上的新闻,拼音输入法替代书写。然而,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是这一时代的瑰宝,是带给人类深层思考的礼物,是历史遗留的经典。印刷媒体中和了全媒体语境的快节奏,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片静下来的空间。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可有效保护儿童的视力,减少电子屏幕的辐射。通过阅读,可以系统地了解到某一领域的一系列知识,不再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提高儿童的深度思考能力,同时将文字转化成符号,充分训练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接触印刷媒体时,就不可避免离不开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髓,篆隶行楷陪中国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诗词戏曲将中国文学推向了无上巅峰。儿童阅读与书写汉字,是对中国文明的认可和文化的传承。在全媒体语境下,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掀起了全民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风潮,让儿童和成人的眼光集中于汉字之美。学校作为儿童学习汉字的正统场所,将读书发展成为儿童的一种习惯,抛开“狂欢式阅读”,鼓励儿童“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加强中国文化班风校风建设,鼓励儿童练习书法,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汉字的阅读与书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