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叙事及其绘画载体

2019-02-2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绘画儿童游戏

钱 慧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叙事是人类的天性,因为叙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受者这样一个过程。人类需要交流,需要告诉别人一些东西,也需要听取别人传达给自己一些东西。这样的叙事,人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如同人的吃饭穿衣一样。布鲁纳认为“儿童很早就进入了叙事的世界”[1],从儿童的牙牙学语开始,儿童就有着叙事的冲动和叙事需要,并且拥有某种叙事的能量和叙事感受力。Hudson & Shapir认为儿童的叙事包含三种类型:个人生活故事、想象故事、脚本。Allyssa McCabe认为儿童的叙事有四个方面的功能:1)儿童通过叙事可以体验、理解过去的经历;2)儿童通过叙事可以进行自我展示;3)儿童通过叙事,可以使过去的事件具有现时性和生动性;4)儿童的叙事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Dennie Palmer Wolf认为叙事还可以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引领儿童进入阅读和写作的世界,儿童进入读写世界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不仅仅来自书本,还来自回忆过去、思考过去和谈论过去的经历。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叙事的研究。杨宁在研究了布鲁纳所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性思维在幼儿心理生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认为叙事应该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2]。李甦、李文馥等对3-6岁儿童图画讲述能力的发展特点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图画画面形象的特点、图画意义的隐含性和深刻性均对儿童的图画讲述有很大影响。王海澜通过个案研究揭示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状况。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叙事,叙事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倾向。儿童叙事即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语言、绘画、游戏等等)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从而呈现儿童的外在生活与精神世界。儿童叙事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儿童叙事的研究和梳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

一、儿童叙事的特性

(一)儿童叙事是诗性叙事

儿童的思维特征决定了儿童的叙事是诗性叙事,儿童的叙事体现出“以己度人”“万物有灵”的倾向。一个三岁的孩子每次听到楼下的小猫的叫声就会争吵着下楼去玩,孩子认为小猫在喊他一起玩。“小孩可以很自然地对万物说话,可以相信童话故事中的世界和人物,可以对于昆虫或恐龙着迷,可以扮演和模仿怪兽、机器人或娃娃,这些都是大人眼中的‘幼稚行为’,却充满了一种可与万物相通气息的神秘感,是大人永远难以回返的童心和生命世界。”[3]马修斯在他的著作里曾记述过这样一个例子:尼休拉(3岁4个月)对妈妈说:“我肚子痛。”他母亲安慰他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尼休拉好奇地问:“痛会上哪里呢?”尼休拉的母亲所说的痛是身体的痛觉,是科学事实的“痛”。而尼休斯问题中的“痛”是被想象了的具有生命力的“痛”,他或许在困惑:痛会不会跑到橱柜里或书箱里去?那它会在我睡着的时候跑出来吗?对儿童来说,幻想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心理的与物理的、人为的与自然的、思维的主体与思维的对象等等都成为互渗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梦》[4]

我梦见了外公。

爸爸,你有外公吗?

有,但外公已经死了。

爸爸,我今天没有做梦。

因为眼屎多,挡住了我的梦,

而且那些梦精灵也好像睡着了。

以上这首诗是一位六岁女孩的原创诗。小作者在诗的开头叙述了一件关于梦见外公的事件以及由此生发的父女对话,这样的对话似乎就发生在身边,是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对生活的原生态的描绘,没有刻意的修辞,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位充满着好奇与探究的小姑娘,提问中是关于儿童哲学思考的话题。“爸爸,我今天没有做梦。因为眼屎多,挡住了我的梦”将眼屎赋予生命与趣味,这样的叙述拥有了使人无限联想的力量。充满幻想的“梦精灵”使整首诗充满了诗化的感动,体现出儿童叙事的诗性色彩。儿童诗性思维使儿童的叙事呈现泛灵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二)儿童叙事是整体性叙事

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身体和精神是一个整体。在儿童的世界里,理性与感性、工作与游戏、梦想与现实都是一体的,因而他们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具有整体性,并且与儿童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儿童的叙事内容表现出整体性。儿童的叙事常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关系等一系列要素,表现为连贯的整体,传达出衔接有序的整体性信息。韩国岭南大学Jiryung、Ahn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Margot Flipenko采用观察法对儿童游戏、艺术等叙事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研究,其研究报告《叙事、假想游戏、艺术和自我:交叉世界》中揭示了儿童在游戏、艺术等过程中的叙事。以下案例《生孩子》是该报告中的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叙事案例:

案例:“生孩子”[5]

(Jane、Kathy、Jessica几个女孩在一个角落。她们正在玩生孩子的游戏。)

Kathy:我是医生。

Kathy:(对Jane)你是孩子。

Jessica:那我就是妈妈。

(三个女孩分别用身体姿势扮演在医院的手术室的情景。)

Kathy:(对Jessica)用力,用力

(Kathy发出婴儿的哭声。)

Jane:Holly,你是姐姐。我们没有爸爸,我们的爸爸去世了。我们只有妈妈、姐姐和小狗。

这是一个角色游戏的片段。在这个片段中,三个女孩通过角色游戏,叙述了一个关于生孩子的故事。故事中有三个角色:医生、妈妈和孩子,游戏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对话、身体动作等,展示了儿童视野中的“生孩子”的过程。“妈妈”躺在手术台、“医生”在一旁用语言发出指令并模拟的婴儿哭声、“孩子”运用旁白交代家庭背景等等,整个游戏情节简单、生动有趣,包含了人物、情节、对话等,体现出完整的叙事内容。

儿童的叙事方式是多样的,故事、游戏、绘画、音乐等都是他们叙事方式,而这些方式常常交织在一起,表现为整体性的叙事。研究者曾经观摩了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小陀螺转起来》,活动开始,幼儿分别在玻璃、地面、草席、毛毯上玩转陀螺的游戏,然后观察记录陀螺转动的速度和圈数,最后孩子们的记录表被老师贴在了黑板上。这些记录表让研究者惊叹不已:这些记录不是成人常用的文字或者数字,20多位孩子运用了绘画符号来记录了他们的观察结果。在记录陀螺转动圈数的时候,他们有的用直线的长度表示,有的用螺旋线的圈数来表示,有的幼儿甚至用太阳的光芒和月亮来表示。在这个活动中,儿童在游戏玩耍中探索陀螺的旋转与接触材料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中交流自己的认知,在绘画中记录自己的发现,甚至有的幼儿用身体旋转的动作模仿陀螺的旋转,体现了儿童对世界的整体感知方式。这种整体感知方式使叙事方式具有整体性,表现为儿童在叙事活动中将所有的感官功能卷入其中,是视觉、听觉、动觉全身心的投入与释放。

儿童的叙事中常常包括感官知觉、身体运动和身体位置。“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6]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就揭示出儿童利用身体进行自我与外界互动的本体感知方式,是感知运动阶段里的典型特征,并在其后漫长的童年期里依然较明显存在。1945年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眼部运动进行了科学观察,通过一个经典顿悟实验揭示了儿童的眼部运动可以影响思维、身体运动为解答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提供隐性支持,并揭示了身体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在有意识的思维中已经引发的行动。如一个儿童画飞机过程中,站起来绕着桌子模拟“飞机”飞,并发出“呜呜”的声音,然后继续坐下来画飞机。罗丹曾描述他自己在雕塑创作时的感受:我不但以自己的大脑、紧缩的眉头、扩张的鼻孔和紧缩的嘴唇进行思考,而且我的胳膊、后背和大腿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思考,我的紧握的拳头和脚趾都在思考。在儿童的叙事中,身体与精神是一体的,身体动作常常成为儿童叙事的儿童叙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对话、游戏、艺术等共同完成儿童的叙事。

(三)儿童叙事是“个体叙事”

儿童的叙事是“个体叙事”,“个体叙事”是“小叙事”。儿童的叙事中几乎没有宏大描述和严密、系统的逻辑推断,叙述的是“我”的生活和“我”的空间。三岁的元元每周末跟着妈妈去上海探亲,妈妈把乘坐的轻轨、地铁都称作“小火车”。元元对“小火车”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总是盼着周末去乘坐小火车。元元在纸上反复画“小火车”:用长长的线连接起来的圆圈,元元每次画“小火车”的时候都设想出不同的情节,例如,“小火车开啦,呜呜呜。”“小火车上有很多人。”“元元坐小火车,妈妈是站着的。”“小火车停下来了。”元元根据不同的情节创造出多样的绘画符号,有长短不一的线条、大小的圆形和点点。

对儿童来说,个体叙事也是“底层叙事”,即儿童在叙事中展现的是自己原原本本的生活世界。研究者有一次参加了教育系统的幼儿园游戏观摩,一位园长对游戏的点评给研究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这位园长在谈到幼儿园的游戏主题时认为:“当前幼儿园的游戏主题缺乏创新,娃娃家这样的游戏玩了多少年了,我们小时候就玩,现在的孩子还在玩,怎么就不能创新呢?为什么不带领孩子玩太空之类的游戏呢?”娃娃家游戏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在娃娃家可以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模仿自己熟悉的家庭及其生活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样的游戏叙事源于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而上述园长所提及的“太空生活”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成人眼中的“创新”游戏。

在一些成人的眼中,儿童这样的“底层叙事”常常被忽视甚至被“纠正”。曾经有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放学路上”的作文,一个小男孩在作文中描写了自己观看蚂蚁搬家的事件。作文中小男孩生动地展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充满童趣的语言。可是,老师却认为这篇作文不合格,要求孩子重写。理由是作文立意不高,没有突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宏大思想。于是孩子就开始编故事:放学路上,遇到了一位盲人,他如何帮助盲人回家等,结果老师给了这篇作文高分。当儿童的底层叙事被忽视,儿童的生活世界便与教育世界隔离开来。面对儿童富有生活感召力的“底层叙事”,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内在经验”。

二、儿童叙事的重要载体:绘画

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的时候,一些非常形象化的艺术方式成为他们叙事的最好方式,比如绘画。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的研究表明,儿童最早运用绘画进行叙事大约在命名涂鸦时期,“有一天,儿童在涂鸦时会开始说故事,他会说:‘这是火车,这是烟。’或者说:‘这是妈妈上街买东西。’虽然我们认不出火车或者母亲,这种‘涂鸦的命名’对儿童进一步的发展却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这种进步显示,儿童的思考已经完全改变了。直到目前为止,儿童才能完全满足于他们自己。之后,儿童便把他的动作与想象经验连接在一起。他从单纯的肌肉运动转变到图画的想象思考。一个人若能想到他一生多数的思考都和图画有关时,才能认识这一个决定性的改变;提及每一个名词、动作,以及与经验的联想,都是与想象思考有关。”[7]美国另一位儿童艺术教育家格罗姆的研究证明了罗恩菲尔德的观点:“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故事讲述、舞蹈和唱歌都具有暂时性,行为结束活动也随之消失。但是,在儿童有效使用书面文字之前的很长时间内,绘画一直都是他们有效的表达方式。”[8]

生活事件是儿童绘画的重要资源,儿童生活在川流不息的事件之流中,生活事件始终是鲜活的、生机勃勃的。某幼儿园为了开展防火安全教育组织了一次全园性的观摩活动,邀请了消防员在幼儿园的操场为全园师生现场演示灭火,最后老师开展了相关的集体绘画活动。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有的幼儿选取了一个近距离观看灭火的场景,对大火与浓烟以及消防员的动作进行了仔细的描画:“消防员叔叔拿了一个东西对着大火喷,发出了一种声音,很刺激哦。”有的幼儿突出了观看的人群,塑造了一个热闹的场景:“大火烧起来的时候,我们用湿毛巾捂住嘴,我闻到了一种味道,是烟的味道。”有的幼儿对消防车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每位幼儿选取的顷间、人物造型、色彩等各不相同,呈现出生动的原创性艺术特点。儿童通过绘画构建丰富的叙事世界,常常展现游玩、学习、购物、节日活动等丰富的日常生活。如一名5岁的儿童在绘画中描述了自己与妈妈一同吃火锅的场景。“昨天我跟妈妈在家里吃火锅。我们喜欢吃火锅,吃火锅的时候很暖和。火锅上面有开关,有的开关可以调温度。火锅冒很多很多的烟。”儿童运用放射状的长长的线条和各种圆圈分别表示火锅冒出的浓浓的烟和火锅的开关,人物形象简洁,画面充满温馨舒适的美感。

儿童通过绘画不仅叙述生活,儿童的困惑、疑问、梦想、愿望等也常常成为儿童绘画的内容。如,幼儿在入小学之前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疑问,于是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连环画将自己的困惑表达出来。一位6岁的男孩在连环画中画出了“小学里一堂课要上多久?”“小学生迟到了会不会罚站?”“小学跳绳要跳几个?”“小学做的数学题难不难?”等困惑。6岁的小凯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故事中的“通天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充满着想象和好奇。在小凯的眼里,这条神奇的河流可以直通天上,这条河可能跟山差不多高,沿着这条“通天河”就可以游到天上。于是小凯在多次绘画中反复画高高的山和长长的“通天河”。儿童通过绘画徜徉在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之中,通过绘画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叙事世界。

儿童在绘画中最擅长的叙事手法是夸张和变形。根据叙述的需要,儿童经常随意组合画面,对事物造型采用夸张变形的方式,从而产生独特的美感。由于夸张和拟人风格突出了事物的一些特征,使一些本来不易被觉察和理解的事物特征变得易于觉察和理解。如,5岁的小作者画了自己和好朋友去吃肯德基的场景:“有一次,我和乖宝一起去吃肯德基。我们手拉手,我带了一个棒棒糖给乖宝,因为我很喜欢她。”画面中男孩手中巨大的棒棒糖与人物造型形成强烈的反差,小作者非常喜欢自己的好朋友,运用夸张棒棒糖的造型将自己的对好朋友的喜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夸张与变形的方式使得画面产生了视觉上的张力,也使得儿童的绘画更具个性和特点。儿童绘画中的变形、拟人、透明画等创作手法使儿童绘画散发着浪漫的迷人的光芒。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常常将绘画和语言融合,共同完成叙事。儿童的绘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言语行为,这些言语对于儿童的绘画有多方面的意义。如儿童画了一张自画像,看了一会说:“我在看电视”,于是继续画上电视等物体。这样的自言自语往往是对绘画作品内容的补充。如儿童画鲨鱼时自言自语:“啊,吃人啦!”画飞机时,嘴巴里就会发出象声词:“呜——!”儿童还善于用语言对画面的省略部分进行矫正和说明,如:“它在那里,你看不到它。”一位六岁的儿童描绘自己和小伙伴星期天在草地上踢球的事件,画面上只有三位编上号码的运动员,没有展示踢球的场景:“星期天我和哥哥、妹妹在草地上踢球。我是守门员,哥哥和妹妹踢球的时候,我要拦住球,不能让球踢到我的大门里。”对于6岁的儿童来说,要塑造动态的踢球人物形象是有难度的,于是儿童选择了三位正面人物形象。踢球的动作、情节等则是用语言讲述来完成。儿童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叙事内容或情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运用语言与角色互动的需要、愿望。绘画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表达的机会,绘画作品又常常成为儿童讲述的材料。面对自己的作品或他人的作品,儿童受到画面形象的刺激,会自发地大胆想象,与作品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获得发展和提高。

总之,绘画是儿童叙事的重要方式。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把儿童绘画看作儿童表达自己对世界独特认识与情感的百种语言之一,儿童在绘画中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马拉古兹说过:孩子是由一百组成,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讲,绘画也许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儿童可以表达他们的“百种”想法。儿童的绘画留下的是可见的记录和实实在在的痕迹。儿童在绘画中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图画世界中,充满着叙事的激情。绘画满足了儿童的叙事需要,反过来,叙事常常成为儿童绘画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绘画儿童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