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对 “衰老”认知的个案分析

2019-02-20刘玉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衰老胡军变老

刘玉红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 243041)

一、“衰老”与生命教育

“老”字可以作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和词语的前缀出现在汉语词汇中,作为形容词,其意一般与“幼”相对;作为动词,其意之一是老人“死亡”的婉辞。“衰老”,在生物学上指的是生物体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机能减退[1],是生物体自然的、必经的发展过程。

“生命教育”最初于20世纪末在我国台湾地区引介。当前,生命教育也开始引入我国内地,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科学地了解人的生死关系,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2]。“衰老”是生命教育的概念之一,但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往往难以理解这一概念,因为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而随着学界对幼儿认知发展特殊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幼儿特殊领域的认知能力作为研究对象[3],如,关注幼儿对特殊领域知识——“衰老”的认知。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真人秀综艺节目,该节目秉持着“全新父子亲情互动趣味真实感动纪录”的理念进行完整的亲子互动过程的记录。在第三季的第12期节目中,节目组设计了“父母变老体验”的测试,通过让父母化妆成老年人的形象,模仿老年人的形态,来观察幼儿的表现,节目对幼儿表现的“真实、自然、随机”的“现场记录”反映了幼儿对父母“衰老”的认知。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顾荣芳曾指出:幼儿能依据事物的具体实例、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掌握概念[4],在节目中父母化妆成老年人的形象即给幼儿提供了“衰老”的具体实例和可直接感知的“衰老”的外部特征。

二、《爸爸去哪儿》中幼儿对父母“衰老”认知的个案分析

在该节目的拍摄过程中,节目组安排了需要父亲或母亲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游戏或任务,以体现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其中第三季的第12期节目中出现的胡军和胡皓康父子、黄嘉千和夏天母女关于父母变老的情节测试游戏给我们了解幼儿对“衰老”认知提供了个案。

(一)幼儿面对“衰老”的感受

案例A:在“变老测试”的开始,首先由7岁的胡皓康进入房间,看到垂头、坐在椅子上的“变老”的爸爸胡军,胡皓康的第一反应是躲在门口,惊慌失措。为了掩饰恐惧的情绪,他说“那是谁呀,讨厌,我就知道你在装”,然后缓缓地靠近爸爸坐的椅子,胡军:“进来,你认出我是谁了吗?”胡皓康:“胡军!”

案例B:第二个走进测试房间的是6岁的夏天,当她拿着食物走进房间后,看到“变老”的妈妈,面露出新奇的表情,脸上带着微笑:“我知道你是我的妈妈”,黄嘉千:“你看着我”,夏天:“你是老婆婆,妈妈,你怎么变了?”黄嘉千:“妈妈走到一个地方,洗脸的时候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你可以接受我这个样子吗?”夏天脸色微笑的表情消失,露出怀疑的表情,伸手指了一下妈妈,然后用手捂住了嘴。

在胡皓康的表现中,体现了他面对“衰老”的第一感受是恐惧、不安,具体表现为不敢靠近爸爸,“衰老”在他的视角中是不愿接近、“讨厌”的现象;在夏天的表现中,面对“衰老”的妈妈首先是新奇,然后当妈妈严肃地说“你看着我”时,表现出的是不敢相信,可见“衰老”概念离她的生活经验比较远。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特点表现为具体形象性,而本案例中尽管父母变老是化妆后呈现出来的,但对于儿童来说,依然是比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是“衰老”的直观特征,如,呈现出来的父母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等。

(二)幼儿能否接受“衰老”

案例C:胡军:“你希望看到你爸爸变老吗?”胡皓康:“不希望!”胡军:“那有一天你爸要真的变成这个样子了,你怎么办?”胡皓康:“哎呀,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胡军:“来,你过来!” 胡军抱着儿子:“你看你一天天长大,你爸爸就会一天天老去,现在我还能照顾你,等你爸爸老了,就真的照顾不动你了,保护不了你了,就要靠你自己了。”说完想要拉住儿子,把他揽入怀中,但胡皓康开始抹眼泪,然后开始抽泣,情绪激动,想从爸爸怀里挣脱。挣脱了爸爸后,坐到爸爸对面的椅子上。

案例D:黄嘉千:“妈妈以后都是这个样子了,怎么办?”夏天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不知道”。黄嘉千:“妈妈老了之后可能没有办法照顾你,你看妈妈都开始发抖了,越老的时候越会是这个样子,你可以照顾我吗?”夏天开始抹眼泪了,哭出声音来。黄嘉千:“妈妈也不想变老,你不要哭,有一天妈妈就会这个样子,你要勇敢面对好不好?”夏天:“我不要!我不要!”黄嘉千:“你为什么哭?”夏天:“我不要,我不要你一下变老!”黄嘉千:“妈妈也不想一下变老,妈妈过去抱抱你好不好?”夏天表现得恐惧的样子:“我不要!”双手放在下巴下面,似乎要拒绝妈妈的拥抱。

以上案例中,从幼儿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中均体现出幼儿对父母的突然“衰老”持拒绝接受的态度。具体来说,胡皓康从最开始和爸爸胡军的父子关系不够亲密,到面对突然“衰老”的爸爸时的情绪难以自控,表明爸爸“衰老”的样貌呈现已经触动了其心灵,并且不愿被“衰老”的爸爸拥抱而选择坐在爸爸对面的椅子上,对“衰老”的否定态度;而夏天对于妈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不知道”的回答,其对如何面对妈妈的“衰老”缺乏认知、无法应对,也体现了“衰老”概念是其无法直接理解的。

(三)幼儿如何看待“衰老”

案例E:胡军撕下假胡子,“爸爸还没有这么快地老去,爸爸会一直陪着你的,别担心”。胡皓康认真地看着,随后撕碎了爸爸手里的假胡子,胡军:“我明白你的心,不想让爸爸老去是不是?”胡皓康努起嘴,趴在爸爸肩膀上大声哭起来。

案例F:黄嘉千:“好,你看着我,妈妈还是妈妈,妈妈的妈妈也变老了,可是妈妈还是会接受她,所以,有一天,你也要接受妈妈变老。”夏天摇摇头:“你不是说我死的时候你才死吗?”黄嘉千:“妈妈会先死啊,妈妈会先离开,好不好?”夏天:“不要!”黄嘉千:“那你希望怎么样?”夏天:“我希望你变回原来的样子。”

以上案例中,胡皓康毫不留情地撕碎了象征爸爸变老的“胡子”,他不想让爸爸“衰老”,试图用撕“胡子”来让爸爸变回之前的样貌;而夏天在听了妈妈的解释之后,将“衰老”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她认为妈妈现在的状态是即将走向死亡的状态,并且强烈希望妈妈再变回原来没有“衰老”的样子,其对于“衰老”与“死亡”概念尚不能明确地区分。

三、幼儿对父母“衰老”认知的特点

(一)对“衰老”具有恐惧心理

以上案例显示,年龄在6、7岁的胡皓康和夏天对于爸爸妈妈的突然“衰老”都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另外,在“变老测试”结束后的“给父母洗脚”的环节中,其他四名幼儿端着洗脚盆迟疑地走向父母,有的幼儿表示“村长,我害怕他们”;有的幼儿连着说出三个“我害怕,我害怕,我害怕”来表达内心的惧怕;也有的幼儿边哭边说“要把妈妈变年轻”。而在2017年《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的某期节目中,节目组对陈小春的儿子陈胤捷的一段对话测试,也反映了4岁的幼儿对父母“衰老”的恐惧心理:

案例G:工作人员:“你怕不怕爸爸变老?”陈胤捷:“不要!”工作人员:“为什么?”陈胤捷:“因为我不喜欢老。”工作人员:“为什么?”陈胤捷:“我没有看过爸爸变老。”工作人员:“那你有没有看过有一些人头发也白了,眼睛也看不见了,走路也走不动了?”陈胤捷:“我不要,我要爸爸!”工作人员:“那万一有一天爸爸变老了怎么办?”陈胤捷:“我不要,爸爸,你怎么了?”

在以上案例中,幼儿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怕不怕爸爸变老”和“为什么不喜欢老”这两个问题,但一直使用否定词“不”表达对“衰老”的否定态度,侧面反映了恐惧心理。

有研究者指出,节目环节的设计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表现,可能对幼儿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年幼的幼儿来说,父母的陪伴所带来的安全感给幼儿的身心成长带来正面的影响,而节目所设计的环节却是对幼儿成长的原生家庭的伤害。甚至有研究者指出,“父母变妆瞬间老去的环节”是电视节目制作者的无知造成的“虐待”幼儿事件,该环节设计的本质是利用幼儿容易信以为真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让幼儿产生面对父母衰老的巨大恐惧。我们认为,幼儿害怕父母的衰老,是隐藏着的一种害怕失去父母的关爱和帮助的恐惧,而实际上不管父母有没有变老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和帮助孩子。综艺节目的有意设计引导我们了解幼儿的心理,同时,帮助幼儿学习面对让人产生恐惧的事件时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对“衰老”概念无法正确认知

幼儿对不同性质概念的认知不同,对于抽象的“衰老”概念的认知需要结合易被幼儿直接感知的案例和外部特征来呈现。在对“衰老”概念的认知中,幼儿就需要结合父母具体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认知,因此,需要呈现父母“衰老”的具体形象。对幼儿来说,尽管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衰老”是“化妆”后呈现出来的表面形象,但是,在其尚未建立关于“衰老”的正确认识之前,对某些现象的判断仍处于随机水平,即儿童朴素理论的体现,并且儿童对现象的判断会产生个体差异。

依据表现认识概念是幼儿认知的特点之一,在对父母“衰老”的认知中,幼儿直接感知到的是衰老的结果,这与“幼儿更多地看到衰老的结果、而不容易把握衰老的过程性”的已有研究结果相契合。“衰老”具有过程性、必然性、普遍性、不可逆性。其过程性体现在衰老不仅在老年阶段产生,而从年轻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衰老的进程;其必然性体现在衰老是自然发生的,是人必然要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其普遍性体现在每个人都要经历衰老的过程,并最终走向死亡;其不可逆性体现在生命是有限的,衰老的进程不可逆转。对于幼儿来说,往往在感受到衰老的结果时就认为衰老已经产生,而忽视了衰老的特点:父母是不会突然变老的,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而慢慢变得衰老,而孩子也不会突然面对父母衰老的状态;父母会变老,但孩子也在不断地成长,父母会为孩子的成长而开心;父母会变老,外表也会有一些变化,但变老并不意味着不能够继续陪伴孩子成长。

(三)对“衰老”与“死亡”概念容易混淆

在节目中,当幼儿刘诺一被问到:“当爸爸老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了,你还爱不爱他?”时,他回答:“不爱了,因为他会死。”可见,幼儿往往会将“衰老”与“死亡”的概念相混淆。“死亡”与“衰老”概念同样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死亡”同时还具有功能丧失性。幼儿会由两者的相同点而混淆概念,认为“衰老”即意味着“死亡”,而衰老更强调其过程,衰老的过程会因人而异,每个人进入同一衰老阶段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并且衰老并不意味着功能丧失,只是功能的退化。幼儿依据衰老的现象来解释死亡的原因,认为衰老了之后就会死亡、衰老是走向死亡的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幼儿认知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的忌讳,如,以“老了”作为“死亡”的婉辞。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衰老”远离其实际生活,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观察到动植物等有生命物体的死亡现象,因而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有更丰富的经验做支撑。另外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不会主动去解释“死亡”概念,并且也容易和“衰老”概念相混淆。如,在“变老测试”结束之后,夏天的妈妈黄嘉千指出:“对一个小孩子来讲,她对生死这件事情,她没有办法那么快地理解,可是她知道那是一个离别,小孩子的离别对她来讲是一个很抽象的事情。可是,你给她看到了,你真的呈现出来的时候,她反而是紧张跟害怕,没有办法去面对。”在访谈中,夏天的妈妈也并未能准确地区分衰老和死亡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幼儿混淆两个概念的原因之一。

四、正确对待幼儿的朴素生物学认知

(一)珍视幼儿的生命哲学

幼儿对“衰老”的认知个案分析体现了幼儿朴素生物学理论的特点,幼儿对“衰老”概念的认知是“不正确的”、“表面的”,但却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独特方式,幼儿的“童言智语”是其对生命现象的童真思考,体现了其生命哲学[5]。

幼儿的生命哲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对幼儿生命哲学的认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幼儿的精神世界。幼儿往往能够探寻到生命的本质,如,幼儿对“衰老”的恐惧,成人也会恐惧“衰老”现象,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延缓衰老的进程。幼儿对“衰老”的认知过程正是人类对“衰老”现象的探索过程,从幼儿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奥秘。因此,成人要珍视幼儿的生命哲学,和幼儿一起探讨生命的话题。

(二)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皮亚杰认为,2-7岁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对身体相关概念的认知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外在特征,如,案例中胡皓康对爸爸胡军的“胡子”很抗拒,甚至撕碎了“胡子”;夏天看到妈妈的相貌后,认为妈妈是“老婆婆”。而成人应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幼儿对生命概念的认知特点,可以选择相关主题的图画书引导幼儿正确认知“衰老”现象,如,图画书《五岁老奶奶去钓鱼》,九十八岁的老奶奶形象和充满活力的猫小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和幼儿共读故事可以让幼儿理解身体的衰老是必然的规律,但可以维持年轻活力的状态;衰老虽然不可以逆转,但可以改变“衰老”的心态,以此引发幼儿对“衰老”的积极认知。

(三)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概念

幼儿往往容易混淆“衰老”和“死亡”的概念,甚至成人也常常混用两个名词。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要正确理解“衰老”概念必须要结合幼儿所处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大自然、社会中具体形象的“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让幼儿理解“衰老”出现在生物体生长的过程中,具有过程性、必然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另外,成人对于生命概念应有正确的认知,“衰老”并不意味着死亡,虽然“老”和“死”常常是成人避讳说出的词,但当幼儿表示对这些概念感兴趣时,成人应能科学合理地解释,引导幼儿更好地了解生命现象。

猜你喜欢

衰老胡军变老
在变老的路上,好好善待自己
沉迷保健品的“胶囊青年”:不能变老,脸比命重要
他们陪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
卢芳 胡军:我们的爱质朴如清泉
我越来越喜欢变老这件事
香烟烟雾提取物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物理学使“衰老”变得不可避免
亚精胺诱导自噬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阐释“四个learn”
胡军是女儿的“老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