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阅读、遇见
——我看 《朗读者》

2019-02-20陈一芹

师道(人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朗读者陪伴文化

陈一芹

前段时间,连追了几集由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共同推出的 《朗读者》节目。坐在电视机前,与千千万万爱好阅读和朗读的朋友们共享着相同的身份——文学的阅读者、人类心灵的倾听者,其间内心的激荡和感慨,很难诉诸笔端。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多年的教师,看到这档节目引起的社会效应,甚是欢喜,这意味着,大变革时代对于朗读、阅读的重视已由学校、教师和相关教育科研部门的积极倡导上升到国家媒体层面对于社会大众的引领。

本想一直跟着节目走,不料工作繁琐,走着走着,就把节目跟丢了,便买了一套董卿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共3本。图书在节目基础上增加了文学含量,捧在手上,欣欣然。于是,用键盘记录下在 《朗读者》节目里与文本阅读中遇见的感动、美好与思考——

一道文化风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给 《朗读者》写的序言中,不约而同提到了文学的力量。匆忙浮躁的时代,人们依然渴望纯粹、辽阔、有品质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近年来以 《朗读者》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文化类节目广受欢迎的原因。 《朗读者》中的文本,大多是经典名篇,作者既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约翰·多恩、雨果、梭罗、裴多菲、罗曼·罗兰、泰戈尔、吉卜林、海明威等外国名家,也有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老舍、巴金等中国文学大家。很多年过去了,这些经典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在新一代年轻读者心中激起了深沉的回响,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把种种高贵和美好传递给无尽的后来人。正如铁凝老师所说: “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

朗读,就是朗声诵读,是倾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倾听他人的声音。汉语抑扬顿挫的独特韵律,美好的母语,血脉相连,不仅彼此看见,而且彼此听见,它包含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共同的情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朗读者》使阅读成了认同的过程,现已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目前,由 《朗读者》而起的诵读文学热潮,没有只停留在媒体传播和好友热议层面,它已经渗入了广大的人群,成为生活场景。许多城市都设置了 “朗读亭”,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可以走入其中,朗读自己喜爱的篇目并进行录制,他们的声音与形象将出现在 《朗读者》节目的正片中。

热潮之下,教师何为?语感,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的,非一朝一夕之功。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中 “听说读写”的教学要求分年段作出了系统、具体、明确的要求。我们教师需要领会新课标实质,扎实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我们有一个感性而诗意的文化传统,习惯用传唱千年的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比如,教中华诗词, “九月登高”是传统, “对酒当歌”是文化,看得见的诗词之外,是静水深流的想象力。如何教孩子们读诗词,读出诗词背后的美,读出文字背后的灵魂与人生,或豪放,或婉约,或精致,或壮阔,让孩子们从诗中寻找美,从诗词中体会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与文化底蕴。如何以人类文明精华滋养国人的精神,培养更多传播优秀文化的使者和创造者,让我国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遇见”无声的文字,聆听有声的倾诉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作品与读者的遇见,是心灵与心灵的遇见。古往今来的文字里,记录了各种各样美好的遇见,而我们做教师的,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是家长,如何与孩子们 “遇见”,怎样的 “遇见”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毕生需要关切的事业。初为人母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愫,与了解教育的益处与弊端的知识女性的理智冷静,在刘瑜写给女儿的寄语 《愿你慢慢长大》中悠然 “遇见”,一份笃定的爱与一丝学着做家长的惶恐打动着读者的心。傅雷说,孩子,你要做一个赤子;汪曾祺说,我们是多年的父子兄弟;丰子恺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人世间这一次次相遇,终究是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慢慢变老。

《朗读者》第一卷中,笔者读到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 《如愿·人生七阶》 《哈梦莱》, “遇见”了一个永恒的经典人物。莎翁,四百多年前一位杰出戏剧家、诗人、演员、剧团掌门人,这是四百年间戏剧舞台上的一个灵魂,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文学家、批评家、导演和演员们心中追逐的一道光芒、一种思想、一种境界。而今天,他不仅出现在剧院、课堂、图书馆、研究所,他还是银幕和荧屏背后的一个存在,他甚至是一件衬衫上一个形象,一个商标上的符号……正如董卿所说:“很难想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还能是什么,还能怎样出现在后人眼中和心中,还能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灵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变化万千的身影中,在闪耀千秋的光晕后,他永不消亡。”

何为经典?答案可能有很多。铁凝认为,经典 “就是它们仍然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地方。这种力量,并不会因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经典,具有永恒的力量。新时代,如何教育学生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些伟大的作品,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陪伴是一种温暖,更是人生的力量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被海明威引用作为小说书名 (《丧钟为谁而鸣》)而声名远播——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敲响

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万事万物的时候,唯有获得一种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上的责任感,才能让文学表达获得亘古的穿透力。鲁迅先生也曾说: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们为什么需要陪伴?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陪伴是一种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生命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我们的教育,也是一种陪伴,学校、家庭、社会,都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陪伴、呵护孩子们成长。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在节目嘉宾访谈中,最让笔者感动的是杨乃斌的母亲。杨乃斌八个月就失去听力,他妈妈为了让他像健全人一样成长,执意要把他送到普通全日制学校。从他入学第一天起,妈妈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小学、中学、大学,整整十六年的陪伴,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力量,他妈妈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一个母亲,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她为了儿子,专门跑去北京学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从早到晚陪伴在儿子身边。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也叫陪伴,正所谓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停泊现实家园,构建精神家园

“家”这个词,内涵丰富,是一个深远的话题。它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说小了,它是两个人的结合;说大了,它是乡土中国的基座。主持人董卿与嘉宾毕飞宇在节目访谈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对于中国人来讲,所谓 ‘有根’就是一个在清明节可以磕头的地方”, “当一个人代表一个家族对着泥土说话的时候,传统不仅赋予他这个权力,而且成了他的责任。”古代中国人推崇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修齐治平,环环相扣。爱尔兰作家乔治·穆尔则说: “走遍天涯觅不到你自己所想,回到家你发现它就在那里。”家,天然就带着温度,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修行的地方,更是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它隐藏我们的缺点,包容我们的失败,更生发无尽的爱,孕育崭新的希望。家,更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

嘉宾毕飞宇带着 《推拿》一书走进 《朗读者》节目时说: “这本小说是2008年5月10日写完的,5月12日,我的父亲看不见了,失明了。一个作家,他的父亲那么爱读书,他写了一个有关盲人的小说,命运却最后让他的爸爸成为了一个盲人,然后,他利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读一段给他爸爸听听。”

“那你觉得你的父亲要是听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朗读结束后,主持人问。

毕飞宇如是回答: “我觉得我给我父亲读这个片段,对他的意义并不大,但对我的意义非常大。因为我是他的儿子,因为我还是我儿子的父亲,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主题,生生不息。所以,我要感谢你让我有机会朗读。如果人类生生不息伴随着阅读,这个生生不息将变得伟大、变得深刻、变得欢愉。”

笔者认为,这个 “生生不息”,正是对 “家”的最好注解,也是《朗读者》节目的深远意义所在。自从家产生了,就产生了最初的家庭伦理。全部人类文化这棵大树,都是在家这个块根之上生长起来的,然后结出宗教的果实、哲学的果实、文化的果实、科技的果实,因此,没有家,几乎就没有文化这一棵大树。

《朗读者》第2卷中,杨利伟在其作品 《这一刻,突然看见太空奇景》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话, “从这样的维度审视我们的家园,思维方式会有所不同,随着身体的失重,许多东西似乎也会随之变轻,比如名和利。但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里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比如祖国和亲人。” “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遥望。太空浩渺无边,却只有地球上的家园最让人牵肠挂肚。”饱含浓烈家国情怀的话语,道出了身处太空时对亲人、家国、故土以及地球家园的无限牵挂与热爱。人们对于家园,往往因过于熟悉而容易厌倦,在去国远游,甚至离开地球漂浮在太空的时候,家园反而变得具体、真实、亲切,令人魂牵梦萦。杨利伟的话,引发人们对 “家”的内涵与外延的无限暇思,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有人认为, 《朗读者》节目过于注重煽情,且鸡汤式的文字太多。我把这些理解为一个面向大众的文化类节目不得不采取的妥协,这里面显然有大众传媒环境下迎合观众的策略,但我们不应求全责备,因为对收视率的追求并没有过多降低这个文化类节目的品质。究竟是要为了文化的深度而放弃收视率,还是适当降低文化深度以求更广泛的普及面,这一问题很难有定论。笔者倒是认为,一个节目,如果能够让观众全身心投入,在欣赏之后内心能够燃起对阅读、文化、心灵、家园等精神领域的热情,这也就足够了。哪怕只是一首短诗,文化的烙印也会伴随终生,正如海明威说: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以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阅读就是这样,当我们从书中汲取力量、建构起自己精神家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比较成熟地看待这个世界,对待幸福或者苦难。

猜你喜欢

朗读者陪伴文化
陪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谁远谁近?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