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在高职早教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
2019-02-20李佳佳
李佳佳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增强,现代脑科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表明,0-3岁是人生(身体、人格、自我意识等)发展的重要阶段,0-3岁儿童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已成功申办早期教育专业,但早期教育专业的建设尚处在摸索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新时期的到来,带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与科技革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强劲的动力。而自媒体(We Media)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自媒体的兴起,让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限于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网络途径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早教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网络学习论坛等,自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动机的加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笔者就以早期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二个维度来探索自媒体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如何利用自媒体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使早教专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让课堂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早教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旨在让早教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相关理论和贯穿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了儿童的基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同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的成因,解决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早较专业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1]。
(一)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
目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形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是否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早教市场来看,公立性质的早教机构占少数,私营性质的早教机构占主导地位,可供学生实地观摩、实习、实践的条件有限,实训场所的稀缺,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接触到婴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欠缺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 “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情况,无法使课堂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2]。
(二)教学内容更新慢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教师的教学是“以本(教材)定本(教案)”。忽视了社会的发展,知识相应的更替,教学内容单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多年之前编的教材,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知识体系更新的不及时,令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2]。往往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教育技巧不能够解决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教材为唯一知识来源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滞后,纯粹的书本知识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方法单一
传统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围绕教材循序渐进地讲授理论知识,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刻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智能终端访问互联网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自媒体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可操作性专业基础课,需要学生结合课本的知识不断地观察儿童,才能达到理解知识、验证知识、实践知识和反馈知识的目的。由于市场的发展,大部分早教机构是私立机构,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并不能为早教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实习实训场所。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其便利性、普及性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自媒体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慕课平台、自主学习终端等自媒体载体获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也更具有灵活性,只要具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现代技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媒体的便利和普及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是围绕教材循序渐进地讲授知识为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自媒体快速获取教学案例、儿童行为心理剖析、儿童问题行为视频等,信息输入突破了课本、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教学方法的改变成为可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合作式、项目式、任务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形成了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常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知识的传递者和讲授者。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获取路径和渠道拓宽。但是自媒体平台中的信息知识较为繁杂,比如抖音上一些儿童心理学有关教学片段过分偏激、微信公众号上有些有关儿童心理的知识有待商榷,需要教师根据自媒体获取的知识筛选之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答疑解惑。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自媒体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微课、蓝墨云、学习通等自媒体软件与自主学习平台的兴起,早教专业的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学习资源与信息。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观念,也推动了当代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已经突破了课本与课堂的限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分隔。
(一)利用自媒体构建泛在的学习环境
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旨在创造了一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泛在的、智能的、移动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以及自身学习需求,随时随地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协作学习或自主学习[3]。
1.建立班级信息交流平台
腾讯公司研发的自媒体交互软件微信,是现在中国使用率最为广泛的交互平台,2017年9月平均日登陆用户达到了7.68亿人口。使用微信平台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是大势所趋。在微信学习平台我们可以利用微信软件的个人客户端和公众平台实现资料传送、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教师运用微信的个人客户端将学生以班级分组组成微信群,运用微信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通信功能向学生传送学习资源,如微课、图片、案例、公众号推送文章、网址链接等,方便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授课的教案、PPT、随堂检验、课后练习材料运用二维码生成软件生成二维码,让学生“扫一扫”便可下载,解决了传统授课模式中学生因着急记笔记而无法在课堂教学时完全集中精力的问题。课后,师生利用微信平台交流、讨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合理引导并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师生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共享学习资源。此外,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习公众平台实现碎片化学习。目前,学前心理学学习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有很多,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课堂、儿童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加油站等。这些公众平台案例多、资源广,学生只要“关注”就可以获取公众号里的资源和信息,利用课后的时间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的持续输入和碎片化学习[4]。
2.建立班级学习管理平台
利用超星学习通或蓝墨云等自主学习平台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班级教学平台。集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自主学习、问题发布、课后练习、考证信息、学习评价等模块为一体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平台整合优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管理平台课程建设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理念提升为核心,分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延伸课程等三大模块,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基础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念与知识,满足学生的考证需求; 拓展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策略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幼儿并分析幼儿心理发展能力; 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课程与辅助职业接轨,主要提升学生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教养等能力。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都放在班级学习管理平台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的课程,随时随地用智能终端登陆自己的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作业、提问、辩论、交流、反馈等。学习平台能全程记录和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并及时提供反馈与指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交流。建立线上学习平台,不仅拓展教学空间同时也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颠覆了传统的“被动”与“机械”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利用自媒体构建泛在的、自主的、随时的学习环境是“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
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不受时空限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空间,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利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也赋予课堂教学更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系统有利于实现教学、反馈、评价、管理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将课程信息、教学信息、考试信息、考证信息等统一发布和管理使得教学管理高效、有序。
(二)基于自媒体支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是学生课前利用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进行自学,上课时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绩效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5]。
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习平台)、课上合作式和探究式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学习平台)。
以“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讲解为例。课前,教师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学习模块中的重难点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成 5-8 分钟的微课视频并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供学生下载或在线观看。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10 分钟以内最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撰写并在学习平台上传教案、设计相应的练习和测验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检测。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全部完成。
课中,教师通过班级学习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微课、图片、案例、视频等)。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自主搜集相关视频、文件及儿童作品,在课堂上教师针对不同研究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式的竞赛活动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探究不同研究方法的利弊,并研究如何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课后,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习反思,促进知识理念的内化。这样的学习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搜集并分析儿童心理研究方法,比传统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理解及应用。
基于慕课和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现行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课前微视频的录制使知识点更加直观、突出,课中,学生自主收集学习资源并开展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与参与度。课后的反思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与提炼知识。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适用于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
基于自媒体的早教专业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智能终端、网络技术和软件设备的支持,需要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教育技术研究部门的通力合作。“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广泛普及对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改革都是较大挑战,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良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早教专业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利用自媒体构建泛在化教学环境,实现学习环境、教学管理、教学互动、教学测试的泛在化。利用自媒体收集优质教学资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