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儿童社会活动内容选择——以“比比和朋友”内容分析为例

2019-02-20王登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比比社会性规则

王登峰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陕西西安 710072)

儿童社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生活性、复杂性、情境性,其一直是儿童教育中的难题,因而努力借鉴、探索有益经验便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设的题中之义。“比比和朋友”项目本身经过相关研究表明其对社会情绪和学业成就都效果明显[1]。而且笔者亲身开展“比比和朋友”①这项专门化、系统化的活动三年,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将其应用到随机性的日常生活当中,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此前,笔者已撰文对“比比和朋友”活动开展中的效果及问题进行了微观分析,并由此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一些建议探讨[2],并针对活动践行的策略选择也提出了几点注意[3]。在此基础上,本文着力从内容分析上探讨“比比和朋友”作为一项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内涵,及其对儿童社会活动内容选择的相应启示。

一、“比比和朋友”作为一项社会教育活动

为什么说“比比和朋友”是一项社会教育活动?当然需要从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内涵出发来判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文简称“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由此可以得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社会教育基本内涵的关键所在和宗旨所在。如果一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或者说主要效果在于促进了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那么就可以判定其为一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比比和朋友”英文名“Zippy’s Friends”[2],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是关于朋友之间的话题,而涉及到朋友则必然是一种人际交往。5-7岁的儿童正是处在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够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其社会适应也必然良好。所以说从活动名字的引申意义上已然揭示出其作为社会教育活动的意味。

当然有人可能会指出,“比比和朋友”明明是一项健康活动,从其活动的基本目的就可以得知,即“Good mental health for children-for life”[2],并且有本可依,《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其中目标二就是“情绪安定愉快”。“心理”、“情绪”方面二者可以说是无缝衔接,由此可以明确得知“比比和朋友”就是一项健康活动。

在此笔者并不否认,笔者主要力图揭示其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涵和所具有的社会教育意蕴。首先从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关系来说,二者就是水乳交融之态。通过仔细分析《指南》就会发现,原来健康也指“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发展”,而社会领域里也明确指出了“健康”,即“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二者有着明显的交融之处。而且健康和社会本身作为五大领域中的基础,二者共同源于人之生物性、社会性之本性。所以说,一项活动有可能既是健康活动,又有可能是社会活动,关键要看其是否处在二者的交融之处上,而“比比和朋友”恰好处在二者的交融之处上。

其次,“比比和朋友”所关注的心理健康主要是从社会意义上着眼。“比比和朋友”中明确指出其所关注的整体的、普遍的情绪健康问题,而不是个别的、生理的健康问题。在此可以发现它做了明确的区分,其并不解决个人生物性意义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要解决具有社会性意义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如从字面上所揭示的,其要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源于与人交往中所产生的情绪问题,并非病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在交往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的情绪问题,如悲伤、愤怒、妒忌等等,如何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调整以让自己能够良好的适应和与人交往。由此判定“比比和朋友”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决非不可,正如国际上将此类活动统称为“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4],足见其社会性及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指向。

二、对儿童社会活动内容选择的四点启示

课程首先作为内容载体而存在,是进行教育活动所凭借的东西,是与学习者发生关系的基本媒介,所以说课程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便是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这是课程价值与目标的体现,同时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效果。因而借鉴分析学习优秀课程内容的选择将对自身的课程内容选择、编排乃至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比和朋友”作为一项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指向,那么它是如何将内在的这种价值指向显现出来,落地开花,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四点重要启示。

(一)规则的潜移默化

“规则的存在本质即其现实性——也即其关系性”[5],因而规则是社会化的产物。能否理解规则、能否遵守规则以及能否理解规则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从儿童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执行和遵守各种社会规则与他们自身社会化发展水平有关。”[6]大班儿童恰恰处在能够遵守规则并感受、理解规则意义的阶段,这个时候如若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则方面的教育引导,那么势必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比和朋友”中有六条规则一直贯穿活动的始终,从“比比零课程”开始就让幼儿了解这六条规则并一起讨论为什么要有这样六条规则,然后是在每一次开展活动的时候都会去读这六条规则,并提醒幼儿遵守,且在活动结束后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这六条规则。在这样一个常规化的流程中,不知不觉让孩子们形成习惯,从而能够实质性地遵守规则并理解规则的意义。同时,这六条比比规则不仅在比比活动中发挥它的作用,而且渗透到其他日常生活当中去发挥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它延伸到幼儿园里的其他活动当中,甚至通过家园合作延伸到家庭活动当中。这样规则不仅可以更好地被幼儿内化吸收,而且也可以发挥其核聚力的作用引领幼儿的日常生活。就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规则渗透进幼儿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社会性得以发展。因此,作为社会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规则不仅是对活动的有力保障,更是无形中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内容设计上遵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儿童的社会性是沿着了解自我——形成自我概念,学习他人——学习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亲社会行为——学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的复杂性这一路径发展起来的。”[6]比比活动在内容设计上基本遵守这样一个思路,即明确主题—讲述故事—唤醒体验—申明原则—应对方法—帮助他人。在这样一个大的思路下,其针对具体问题有所侧重。具体来讲,比比活动的整个故事非常生活化,贴近幼儿的生活。其故事主要讲述了泰加和好朋友在幼儿园里、家里发生的一些故事,他们跟大班幼儿年龄相仿、场景相像,如此怎么能够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唤醒他们自身的一些生活体验。难怪在填写活动回应纸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孩子说我喜欢比比活动,在活动中开心的理由就是因为“比比故事”好听、有趣。从理解问题上来说,是由他及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化发展水平。“学习他人”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主要特点,于是内容设计上都从他人的困难处境出发,然后才回到自身的类似的困难处境上,这样幼儿完成了从认知到理解的转变,从而能够对一些困难处境感同身受。与此同时,从表达方面来说,这也照顾到了幼儿微妙的自尊心理。当个人突然要说出自己的一些困难处境的时候,难免有些不情愿,因为谁会愿意在众人面前自爆“家丑”呢,一旦说出来那不是很没面子,感觉自己不行,伤自尊。但是如果由他人说起,当发现原来不只是我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处境,原来其他人也遇到过这样的困难处境,这时个人的心扉才会敞开,不会觉得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所以这种内容思路设计也非常巧妙地兼顾了幼儿微妙的社会心理,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表现,即满足对自尊的需要。从解决问题的逻辑上来说,是由己及他。在了解了自我,学习过他人之后便是亲社会性的表现。同样比比活动中内容设计首先让幼儿学会处理的是自己调整情绪、应对困难处境的方法与能力,然后才是讨论如何去帮助别人以及帮助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其遵守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人性的特点,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表现。儿童都是从自我出发超越自我去帮助他人就是社会性的跃进。所以内容设计先照顾到个体的情绪健康,再去兼顾他人的情绪问题和困难处境,这样有利于儿童从心理上接受,从实践上去践行。

(三)内容中的亲社会性寓意

在比比活动的六条规则之中,就有一条“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同样在具体的内容中其所涉及到应对方法时一定是遵守“不要伤害别人”的原则,从这里都可以看出其活动内容的亲社会性。其实贯穿整个比比活动的应对之法所应遵循的就是两个核心原则,即“让自己感觉好过一些;不要伤害别人”。这既是其应该遵守的原则,同时也是其活动宗旨的直接体现。其中“由己及人”逻辑关系的社会性上文中已经有所论述,在此可以得知源发于社会交往中的情绪问题,其应对之法永远是建立在“不要伤害别人”的基础上。所以其亲社会性意蕴昭然若揭。更进一步讲,在具体活动中其所遵守的原则还有“尊重别人”,这是在“不要伤害别人”这条原则上的延伸。“尊重别人”主要包括不要责骂别人、不打人、不要乱发脾气、不乱摔东西等等。这更进一步地阐发了亲社会性意蕴,让儿童学会用适宜的方法应对社会交往中出现的情绪问题。再从活动的引申宗旨来说,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调整、应对自身的情绪问题,实则在活动内容设计逻辑上最后都涉及了如何帮助别人,也就是说应对好自身的情绪问题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人际交往、促进社会适应,更重要的是在自身有经验、有能力的情况下鼓励其有意愿地去帮助别人。这是其潜藏的宗旨,充分显示了其内容亲社会性价值导向。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相依,个人并不是独立不依的存在,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很重要,能够影响帮助到与己相交的人的情绪问题,让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其乐也无穷。

(四)融活动评价于一体的活动回应

每一节活动的最后一个内容便是填涂活动回应纸,这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内容。首先是喜欢这个内容的形式,问题回答通过图画的形式来展现,太阳与下雨、笑脸与哭脸,照顾了幼儿认知喜好与理解水平。其次再看问题,第一个是你喜欢这个活动吗?第二个是你对这个活动的感受。其实是对活动进行的一种评价,从问题提问的角度就可以看出该问题侧重于儿童对课程的评价而不是对儿童学习课程效果的评价,不同于以往大多数活动“用儿童评价取代课程评价”[7],以至幼儿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尊重这种错位的做法[8]。

通过这样两个幼儿回答的问题主要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对于本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甚至是本活动。实际它更是本活动的延伸,这需要从本活动的基本逻辑来看。本活动的基本逻辑是情绪识别、情绪原因、情绪表达、情绪应对四个过程或者阶段。在面对不同的处境时,难以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便很难与别人进行情感沟通或者作出适当的反应。由于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难以寻求或者接受他人的帮助,也无法去帮助别人。所以情绪识别及其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比活动回应纸”恰恰就在发挥这样一个作用。它以这个活动为对象,开始让孩子去识别和表达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情感,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感受。这是活动回应纸本身最基本的功能,有可能的确是为了反馈本活动,但它更发挥了本活动的核心价值,即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并具有适当的应对方法。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这个核心价值的作用,在孩子识别情绪的基础上,我们加入家长活动,就是帮助记录下孩子所选择的理由。在交流、记录的过程中,让孩子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情感状态并清楚这种情感状态的原因,这将有助于孩子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及原因,为后续的情绪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对于不喜欢本活动的幼儿也应询问其不喜欢活动的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为后续活动的调整提供参考和方向。其作为活动评价,可以“发现课程中已经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提供可行的方案,校正实践的偏差”[7]。所以,“比比活动回应纸”的功能不可小觑,它实际是融活动评价于一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小结

鉴于上述四点启示,在课程建设中儿童社会活动的内容选择首先是坚持社会性规则贯穿始终,其次是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第三是各部分内容都应具有亲社会性的价值意蕴,最后是具有特殊的评价机制使得活动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社会性规则贯穿始终不仅是为了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是为了促进儿童社会性潜移默化地发展;立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是为了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便于儿童理解与学习;内容具有亲社会性价值意蕴是为了化繁为简,保证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内涵所在;具有特殊的评价机制使得活动具有开放性,避免活动陷入自说自话的僵化之境而兼顾儿童视角。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保证活动在“儿童主导”与“教师主导”之间取得平衡[9]。一个找到平衡的活动才会适合“教师主导的教和学生主动地学”[10],从而形成合力保证活动实施具有应有的效果。

[注 释]

① 《比比和朋友》项目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香港教育学院、英国慈善机构儿童好拍档 (Partnership for Children)合作,在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的资助下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资金管理下,2015年引入西安。西安继北京一期、天津二期之后作为第三期项目的实施地,本园是西安此项目的第一批试验园,笔者则有幸成为首批实施教师亲身开展该项活动。

② “比比和朋友”项目整个活动的宗旨是“Good mental health for children for life”,其在幼儿园阶段主要是“Zippy’s Friends”课程,另外还有“Apple’s Friends”课程,具体详见其官方网站:http://www.partnershipforchildren.org.uk/。

猜你喜欢

比比社会性规则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比比谁勇敢
比比谁更重
让规则不规则
比比谁更快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