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脱贫攻坚
2019-02-20谢晓娟辛显华
谢晓娟 ,辛显华 ,2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脱贫攻坚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推进了一大批政策落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将我们党领导的反贫困事业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从提出“扶贫攻坚”概念到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一字之差,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政治承诺及同贫困进行最后决战的坚定信心和勇气。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不断消除两极分化产生的政治、经济根源,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实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大众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减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在中国历史上,2 000年前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历史上追求“平等”“均平”思想的重要政治思想渊源。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以推翻封建君主的残暴统治为起因,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使得农民阶级反抗阶级压迫、追求“均平主义”的斗争最终成为空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爱国救亡人士的“大同”“小康”思想和实践,勾画出理想状态中的“乌托邦”社会,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及封建势力的强大,最终也被历史所淹没。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为代表的“三民主义”,把“世界大同”作为奋斗的目标,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终也没能实现真正的“天下为公”。在西方社会中,资产阶级把追求“自由”“平等”作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在资本主义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但是,这种表面“繁荣”最终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呈现在世人面前。资本主义社会大部分的财富积累都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上,普通大众并没有感受到更多的“共享”福祉。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倡导“消灭阶级、建设和谐完美”的社会,也同样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及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以失败告终。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实现了从空想到实践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2]
(二)脱贫攻坚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前提
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想要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也是根本途径,而消除贫困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共同富裕的全部,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才能更好体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贫困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脱贫则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契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保证实现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领域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的紧密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实现了“拨乱反正”,结束了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心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155。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人民对于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党和国家的期望和要求更多。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胡锦涛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论断,提出在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指引全体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将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更加凸显出我们党坚定不移带领人民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三)脱贫攻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脱贫攻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是遵循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脱贫攻坚重点在经济领域的攻坚,脱贫本身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脱贫攻坚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党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充分发挥党统筹全局、协调四方的核心作用。脱贫攻坚事业是事关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整合四方、妥善处理复杂关系的强大优势。最后,从国际环境来看,在世界经济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不仅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在脱贫攻坚领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魅力”“中国故事”不断彰显优势,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二、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是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战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扶贫力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产生的根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更需要人民生活的和谐安康和稳定。
(一)脱贫攻坚让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
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经济领域的目标,而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等领域全方位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目标逐渐清晰。当前,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贫困问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阻碍,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1984年,邓小平提出“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1]64进入21世纪,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诸多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小康社会的建成设立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是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眼于“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政治宣言。正如2012年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党的十九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加高远的重大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更加清晰的前景。
(二)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标志就是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脱贫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民心工程。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主要体现在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群的脱贫攻坚任务中。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群则更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脱贫攻坚不仅要实现贫困人口生活脱贫,也要思想脱贫、智力脱贫。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提上来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就会更快、更好地完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连片贫困地区的老乡能否脱贫。如果到2020年,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广大人民也会质疑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小康的信心,国际社会也会质疑我们党的能力和水平,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总之,在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只有人民群众满意和认可的小康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
贫困是经济发展的压力,脱贫攻坚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制度的有效制定和稳步推进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动力源。如今,关于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2月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贫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5]。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要求在扶贫工作中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6]。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016年11月,国务院组织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根本保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作用,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加快破解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8]。目前,大力推进精准施策,开展作风专项治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完善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机制,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等任务,都是我们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动力。
三、脱贫攻坚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人民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宗旨在脱贫攻坚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党发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带领全体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一)脱贫攻坚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9]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宗旨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了人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不仅体现在党的行动表述上,更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的行动实践中。建国之初,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0]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大局”“缩小贫富差距”等重要思想,都是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展开的,其目的就是让人民尽快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脱贫攻坚战等重大战略部署,立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立足于人民的政治生活不断完善,立足于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立足于人民的精神文化不断充实,立足于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全方位推进各项政策和措施,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进一步深化、完善和提升。
(二)脱贫攻坚是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生存的根基,是体现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划出“最大同心圆”、算出“最大公约数”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新发展理念”,这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坚定信心和庄严承诺,充分展现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勇气和魄力。“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更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基础思想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依然要发挥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精准脱贫”政策的引导帮助下,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在实现脱贫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的办法,提升到制度化和法律化层面,从而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三)脱贫攻坚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而且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习近平的扶贫思想,起始于梁家河村插队,体现出他对中国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疾苦最深刻的认识;在宁德地委工作期间,他开始探索和实践摆脱贫困问题,提出了“弱鸟先飞”“闽东地区振兴在林”“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的重要思想;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建立“闽东模式”;在浙江省委工作期间,组织“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扶贫工作、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来抓,提出了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从党的领导、科学方法、战略步骤、制度保障全方位布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随着我们党将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落实,人民对于党的拥护更加坚定,强化了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在脱贫攻坚的奋斗中,我们党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充分调动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脱贫攻坚的成绩作为考察和选用干部的重要标准,逐步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提高,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脱贫攻坚的主体、制度、体系、措施以及考核等方面的成绩逐渐显现,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望更加强烈,信心更加坚定。
四、脱贫攻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历史任务和实践方向。实现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一步,更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基础的重大战略。
(一)坚持脱贫攻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
只有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认可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条标准。人民对现实社会发展的诉求,为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内生动力。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东西部、城市和农村等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严重阻碍我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有效配置。我国诸多西部边远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大举措。脱贫攻坚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大局,如果不重视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不能逐步消除贫困,一个国家就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建设发展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成片的特困集中区的经济发展步伐,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坚持脱贫攻坚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持续奋斗、迎难而上,才能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事业。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夙愿,是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第二个百年目标必将有序衔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基本问题,依然是怎样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个庄严承诺将在2020年得以实现,并将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征程中更加凸显优势。我们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就是要让全体人民永远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只有让全体人民更加富裕,才有了全体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才能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群众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三)脱贫攻坚为人类社会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主体的思想,在总结中国开发式扶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激发内生动力、实施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思想的深化和印证”[11]。社会主义走过了50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中国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是党和政府推进中国人民人权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的伟大成果,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政府通过不断缩减贫困地区规模,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基本消除农村贫困,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消除贫穷作出历史性贡献。另外,脱贫攻坚,向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其世界意义更加凸显。中国消除贫困的举措、案例和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5年来,中国有6 800多万人口脱贫,按照现行标准,2020年中国将实现整体脱贫,这对全球性减贫事业是一项重大的贡献。“一带一路”作为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其合作框架下,通过合作交流推进减贫事业是“一带一路”实施5年来的重要成果。“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12]当今,非洲仍然有将近10亿的贫困人口。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携手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13],表明中非在减贫领域的深度合作,必将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各国分享扶贫开发经验的大国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