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视域下的童蒙经典

2019-02-20李晋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童蒙德性伦理

李晋刚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山西运城 044000)

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结论部分讲到:“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1]177这种道德法则便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伦理。人需要伦理道德,是因为人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首先,人作为自然生物,是感性存在物。人是动物,存在着与动物无异的“兽性”,人必将受制于自然界。人生是脆弱而短暂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不尽完善的。其次,人作为社会动物,是理性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精神性,可以凭借自身的意志追求命运和自由的超越。伦理的重要作用正是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人满足并超越其自然性的需要,又不断地完善社会性的改造和提升,以达文质和谐,修道为“人”的目的。

儿童具有发展性,是“成人之父”,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童年是道德人格建构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人对儿童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态度,有严爱相济的训导良方,有顺应自然的天性养育,有光宗耀祖的家国情怀,有父父子子的伦常规范。这些传统的儿童观会对儿童道德启蒙产生重要影响。儿童伦理道德是未来社会伦理道德的前提与基础,关系到未来的伦理方向和社会进步。儿童作为人类个体的早期存在,幼年的儿童生物本能和追求自由快乐的欲望较强,理性存在尚弱,尤其是婴儿期和幼年早期儿童的道德蒙昧伦理混沌。对儿童进行伦理认知与启蒙,使其道德行为规范并进一步精神自律,形成伦理意识,是儿童天性让位于理性的过程,是儿童以伦理化人的过程。根据早教思想,要对儿童道德进行早教,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果。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影响着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童蒙经典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积累,是对民族文化经典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华与载体。童蒙经典是通向儿童的伦理之路,是了解古代伦理思想和伦理教育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倾听时代道德声音,领略时代的道德性格和道德品质。

一、童蒙经典的伦理基础与伦理价值

《周易》中有《蒙》卦:“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2]53杨天才、张善文译注认为《蒙》卦既有幼稚蒙昧之义,又有延师启蒙之道。“六五,童蒙,吉。”六五处艮之中位,艮为少男,类如童子,故曰“童蒙”[2]60。童蒙通常指幼稚蒙昧的儿童。经典通常指在人类思想或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代表力作。童蒙读本数量众多,但能称为经典者可谓凤毛麟角。本研究中的童蒙经典主要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中的具有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圣经贤传、典范读物、教材。主要包括《孝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开蒙要训》、《童子礼》、《童蒙须知》、《名贤集》、《家诫要言》、《千家诗》、《仓颉篇》、《急就篇》、《五字鉴略》和《笠翁对韵》、《论语》、《孟子》、《诗经》、《大学》、《中庸》等。关于这些经典的历史与特点本文不详细论述,诸多论著和学者已经有太多论及。文中言及经典不专指某一版本。

(一)童蒙经典的伦理起源

早期敬畏。人类伦理的起源主要是人类对宇宙的神秘、恐惧和敬畏之感。人之于宇宙是渺小、软弱和充满未知的。无论西方上帝创造了世界还是中国盘古开天的神话都说明了远古人类有泛神观念,他们的精神中感知有一种外部世界的伟大能量在影响着整个宇宙。恐惧情绪弥漫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这种恐惧的心理或者称为“畏”的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为原始禁忌对人类行为的自我规范,这些规范逐渐形成了崇拜、宗教与伦理。按照霍尔的复演理论,婴幼儿如人类之初,他们弱小无知,对世界没有足够的经验及深刻的认识。人们利用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来教化幼儿,使他们接受基本的重要的伦理道德。同样,按照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法则“三水平六阶段”理论,9岁以下是前习俗阶段,9到16岁是习俗道德阶段,儿童的伦理道德正是在此阶段孕育发生。因此,童蒙经典对儿童期的孩子进行伦理教育在时间维度上是恰当的。

美德即知识,教育化人以伦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存在狭隘、不足和局限性,但仍然有其合理积极的一面。德性正常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完善美德是符合逻辑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性可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两个部分。理智德性可由教导生成,道德德性可由习惯来养成。因此,“美德即知识”与“美德可教”有其逻辑合理的一面。知识是关于美德的基础,求知是人的本性[3]1,追求伦理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中国古代的知识多为德性知识,比如四书五经和六艺之首的“礼”,这也正体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思想,德为本,文为末,德在先,文在后,这种德是建立在德性知识之上的,德性知识不是经验,而是智慧。我国古代童蒙经典博采众家之长,融贯了儒释道思想与文化经典,既有伦理训诫,又具规则典范,辞法考究,简洁易施。其中关于德性的知识主要包括:善恶、为人处世、家庭伦理、官德、行为规范等。童蒙经典在讲授德性知识和规定道德规范方面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通常这些知识既是理智德性知识又是道德教导和道德规范。但也有学者认为《幼学琼林》中只讲道德知识,而非说教。如,将何谓“三从四德”作为知识讲授,将“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作为皋鱼增感等知识讲授。

(二)童蒙经典的伦理思想基础

天道观念与家长制度。天道指宇宙自然之道,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法则,是永恒的纯粹的形而上的真理。道是哲学范畴,含有真理、本源、规律、力量、质性之意。天之公理、权威和人们由此对天的信仰并形成天道之秩序,便为中国人的伦理思想萌芽。《易》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2]671-675秩序是道德的重要体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4]46天赋禀性,人循天道,人类有遵循天道的义务。原始社会以家族部落组织社会,形成了家国道德观,其中家长制度尤为重要,“家长制度者,实行尊重秩序之道,自家庭始,而推暨之以及于一切社会也。”[5]5中国先民们在道的规则之下,发挥道德自由意志,使人道符合天道。《千字文》和《幼学琼林》都是从开天辟地写起,包含了从天地宇宙到人间自然、个人修为、家庭伦常和社会习俗。《名贤集》还讲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理可循。

修齐治平的思想。修齐治平正是家国伦理的体现。从汉代以来,儒学便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律贯,童蒙经典源于中华传统经典,体现了以儒家道德为首的伦理观。孔子认为修己安人以为君子。《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5修身是为己之学,是治国安民的基础。《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6]568“内圣”是人格理想,修圣人之德;“外王”终极目标,止于至善。内圣外王是个人的修炼之道,修齐治平则是传统的人的道德修为的隐德来希。修齐治平是从个人自身德性(私德)推及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过程。《千家诗》里也不乏忠君爱国的思想。

中道、中庸思想。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物,可以通过自律、理性来选择实施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教化来修为修德。内在理性,外在世故,不偏不倚,有节有度,情理中和,德性中庸。中,既是方法,也是目的和理想。古代童蒙教材将培养文质彬彬、知情达礼、举止得体的人为目标,即培养中庸之道的人才。

道德义务观。人们的行为出发点和判断标准是道德,同时道德也是行为的目的。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可能有道德价值[7]215。非结果主义和康德主义都是这种道德义务论。童蒙经典中的伦理思想强调道德动机的义务性、纯洁性和道德行为追求的非后果性、至善性。罗斯认为人们的义务分为初始义务和规则义务两类。守诺、诚信、感恩、正义、善良、自我完善、不伤害七类义务为人类的初始义务,是不证自明的义务。这些义务在中国古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一个人道德行为是好的,主要是因为上天希望他这样做的。初始义务也是童蒙经典中的道德要求,虽然在诸多经典中没有逐条规整对应或者表达俗语与之不尽完美对应,但主要的道德内容已全面覆盖。如关于感恩,《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8]1《幼学琼林》:“铭心镂骨,感德难忘;结草衔环,知恩必报。”[9]354这种道德责任是道德行为的指令和先决条件。道德判断、道德指令是基于道德原则的。结合时代和文化背景,基本道德要求可以是普通化的原则,即伦理此为。古代中国的伦常思想正是传统伦理的重要道德规则和核心。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支配力量。它将公德、私德和家庭道德结合起来,形成道德契约,转换为道德习惯。

因果功利与保守主义(或明哲保身)。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童蒙经典中也渗透了因果报应、出世保身的思想,私德强化,老练世故。人对于某种事情的欲求都是出于某种目的的,而这种目的是自我为终极的。《增广贤文》讲:“人有善愿,天必佑之。”[10]7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10]79还有“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10]17“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休管,无事早归。”[10]61

此外,童蒙经典中也有享乐主义与男尊女卑思想。比如畅饮、尽欢、惜人等。关于女性伦理,古代中国社会男主女从,童蒙经典中多以女性美德体现,“三从四德”即为重要体现。

(三)童蒙经典的伦理价值

儿童与成人、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之别是阶级社会组织结构的缩影,是伦理发展状况的体现。儿童史在一定程度上是成人儿童观的发展史,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与之匹配的儿童教育,在以德育为重点教育内容的古代中国就是儿童道德形成史。童蒙经典的伦理价值有二:一是普及教化,对儿童化蒙昧以文明,理混沌以明晰;二是对社会形成典范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伦理道德的教育是一种实践到精神的陶成过程,是从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道德实践行为的过程。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提出年幼儿童的道德知识是成人教给的,其道德规则为成人给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律减弱,自律加强。童蒙经典中的道德教育符合儿童年龄实际,如九岁的黄香,四岁的孔融等。人类认知建立在精神本能与经验之上,是通过现象感性知觉、不断反思、知性建构、认识本质到形成概念和产生新知的过程,是推动道德认知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童蒙经典是儿童伦理的知性引导和德性检验。儿童通过学习童蒙经典,使其能够致良知,明人伦,内化为德心,形成内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志,外显于道德品格和道德人格。童蒙经典从西汉元帝时的《急就篇》开始,到民国时期对诸多经典等的改编增补注释等,历经约两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除《急就篇》外,童蒙经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容广泛经典,句式精致押韵,语言通俗易懂,结构逻辑严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为儿童所接受,便于阅读与记忆,让读者有会心的感觉。尤其是《弟子规》,可谓是道德规范专著。然而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同于普通学科知识的学习,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建立了敏感情绪上的对自我与他人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反复体认、感知和实践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理性与行为实践的高度结合,知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知识,最终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一个人只有多了解领会先圣前贤的言论与行事,才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11]。童蒙经典多基于道德的考虑,以改良世道人心和疗治社会乱象为出发点。教童蒙促和谐,童蒙经典给出了伦理教化的目标和路径。童蒙经典关于儿童的道德修为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法和修齐治平的要求朝着明德亲民至善的目标迈进,努力修炼自己,内圣则独善其身,外王则兼济天下。儿童按照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循序渐进的方法读书学习。

二、童蒙经典中的主要伦理范畴

童蒙经典既是理论伦理又是实践伦理。

(一)善与恶

“善”,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条件、行为和事件[12]175。恶则反之。善与恶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核心问题,同样是童蒙经典的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内容,二者是道德对立的双方。在童蒙经典中教人向善的多,涉及恶的内容很少,扬善抑恶,化恶为善的观点多处可见。如果没有善良作为道德意志去影响和指导人的心灵,那么我们历史和世界当存在诸多的恶或者破坏性。

人性善恶观。善与恶从哪里来的,善,天生,地载,圣人教。性善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子思、孟子。性恶论代表人物主要有荀子、商鞅、韩非子。童蒙经典中,《三字经》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增广贤文》则以性恶论思想为前提,认为人自私虚伪,也有消极和宿命论的色彩。《弟子规》则将善扩大,泛爱亲仁,最后到“天同覆,地同载。”激发向善的人性。

劝善抑恶。董仲舒重视后天教育,使性之为善。《弟子规》中劝善时用“勿”字多达43处之多,“莫”字有3处。这些关于行为的应然和禁止正是人们对善恶的态度。《幼学琼林》在《人事》一节中说:“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名贤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13]48这是内心对善恶因果报应的观念,童蒙经典鼓励儿童对善的美好向往与追求。童蒙经典将美德与知识、道德与幸福、个体德性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统一,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对善的追求,至善和纯粹的善是伦理的终极目标。童蒙经典中通过道德知识教育儿童内心向善,即内在善或目的善。这种善具有稳定持久性,直接影响其道德品格。童蒙经典还用过禁令与应然的道德规范和律令对儿童道德行为加以限制和引导,通过此手段,形成外在善。外在善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就是目的本身。善即无为思想。如《名贤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是目的善。此外,童蒙经典中有的善既是目的的善,手段的善,同时结果也是善的,即纯粹的善,至善,这些善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善。

同时童蒙经典中还表现出在一些恶的面前,善的脆弱性和无奈以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如“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又如授受不亲;再如“莫管闲事,无事早归。”[10]61还有《弟子规》中《谨而信》篇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14]50等。

孝悌。百善孝为先,孝是善之根德之本。笔者比较认同潘雁飞先生对孝的分层:神性祭祀层面指沟通祖先神灵,祈佑福泽之义;社会生活层面是人之“善事父母”;哲学理论层面是家国情怀。《孝经》将孝置于一切美德之首,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8]1孝悌是天然的血缘情感。孝是血亲之间或父母与子女或后代之间的一种关爱关系,如父慈子孝。悌是伯仲血缘的关爱关系。多为从善事兄长之意,诸如兄友弟恭。悌远不及孝的影响重大深远。孝悌在调和家庭伦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诗经·大雅·文王》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5]315感念先祖,修养德性。孝不仅有物质与生活赡养,还包括尊敬、顺应、思念等意蕴。《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字经》与《弟子规》中都讲首孝悌。《增广贤文》讲,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此外,童蒙经典还体现出移孝作忠,忠孝统一的思想。《千字文》:“孝当竭力,忠则尽命。”[16]32《童蒙须知》主要强调的伦理道德是尊敬长辈,长幼有序。

(二)诚与信

诚,实也,真实无妄,不自欺。诚为人的内在道德,信则是诚的外化。《弟子规》谨与信部分多处谈到诚信,如“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勿佞巧”。强调言行必果,求真求实。还有见贤思齐,内省外行,诚信统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6]539质朴与真诚加强了心灵的契合与认同。《千字文》指出了信使可覆,诚信要经得起考验。

(三)礼与让

礼的核心是敬,恭敬,尊敬,敬畏。《孝经》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要齐之以礼。《名贤集》说,读孔孟书,达周公礼,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千字文》说:“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不学礼,无以立,行为要合乎礼,非礼勿动勿听勿言。礼的外在表现是尊敬和谦让。礼让首先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对外表现为较高的道德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是宽容,宽容是唯一得到许可的立场[17]43。

(四)仁与义

仁是多项道德范畴的总称。即“仁者,爱人。”这种爱从“亲亲”到“泛爱亲仁”,再到“天同覆,地同载。”亦即从爱家到爱国、爱天下都是仁,仁是“兼爱”。孟子讲:“仁内义外”。《千字文》:“仁慈隐恻,造次妇弗离。”“坐朝问道,垂拱屏障。”都是讲仁,前者就是说仁爱慈善同情怜悯之心,在匆忙仓促危机的情况下,也不能抛离。后者是贤明君主在朝上,垂衣拱手,共商国是。“义”,合宜也。《名贤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外童蒙经典中还有无为的幸福观。

三、童蒙经典对当代儿童伦理教育的启示

(一)童蒙经典中的伦理局限

精华与糟粕同在。童蒙经典以致良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以孝忠为主要内容,以识字和诵读为手段,对儿童进行伦常与知识教育。但是其中不乏愚孝愚忠思想,只是目的的孝与忠,不计结果和手段,不以人为本。子孝妻烈,无论对错子女言听计从,节妇烈女成了牺牲品,为孝为忠而伤亡的事件并不罕见。这是文明的倒退,与伦理的本义相背离。

矛盾或“二律背反”的存在。《增广贤文》中有些主张是前后矛盾的,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明日愁来明日忧”和“儿孙自有儿孙福”与“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皆有矛盾、同样与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和明哲保身也存在如此关系。

(二)童蒙经典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与童蒙经典的未来

童蒙经典首先考虑的是人的伦理价值,然后才是知识。人的道德培养目的是其首要任务,内容多为人类共同追求的至理公则。因此,古代童蒙经典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当下,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现在的中国梦的公益广告中梦娃言到:“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这则广告告诉人们童蒙经典中诸多的伦理道德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并诠释着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些流传下来的道德伦理是至善,是纯粹的善,引导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8]42童蒙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善良的道德品性,在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培育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些优秀的文化道德遗产,各尽其职,做好育人工作,家庭主要是弘扬家庭美德。学校在此教育过程中任务和责任更大,所有教职工都承担着育人任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责任更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9]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优秀的中华美德深植于儿童的心灵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孕育强大的力量!

童蒙经典里的至理公则是恒常不变的。儿童需要读,首先形成明晰的理智,然后培养向善的意志,这种积累会使儿童不断的伦理开化与皈依。在教育过程中最好有专业的教师来实行,将知识、态度、判断、意志、践行与时代结合起来。希望童蒙经典在未来的儿童伦理教育中像台湾学者潘小慧那样指出的三个着力点:一是清明的理智与训练,即是依着人的发展促进人的道德认知;二是向善意志的培育,即意志力的锻炼;三是道德情感的蕴育[20]177-178。

童蒙经典应与时俱进,它与当代社会新特点的协同发展。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加速推进、互联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道德哲学的跟进,甚至有时哲学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如墨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帕斯卡等。当前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的道德哲学没有及时相应的跟进,导致了新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失范[21],传统伦理道德遇到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让童蒙经典与时俱进,做到经典不盈与演进,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当为我们伦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们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儿童和祖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童蒙德性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童蒙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