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机制探究
——基于《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思考
2019-02-20王蕊,金玲
王 蕊,金 玲
(亳州学院教育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一、前言
近几年,幼儿教师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系列虐童事件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充满了担忧。在传统的认知当中,幼儿园是一个处处充满“糖和蜜”的地方,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代名词,而幼儿教师应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天真烂漫的幼儿,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但目前个别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履行应尽的职责,做出了伤害幼儿、有违师德的事情,经过不同媒体渠道的传播,伤害了整个幼儿教师队伍在社会中的美好形象,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幼儿教师整个职业群体的不信任、不尊重。而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也成为当前幼儿事业发展中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一生健康,也关系到幼教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职前师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1]。高等院校中的学前教育师范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也是走向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每个关心、关注幼教事业的教育者、学者以及父母等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二、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师德评价体系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对接错位
首先,每年幼儿教师招聘公告中的招聘条件对幼儿教师的师德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如,“热爱教育工作、忠诚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等,但在实际招聘考试和面试中重点依然放在对应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上,特别是说、唱、弹、跳、手工等技能考核[2],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形同虚设,甚至有些地区的招聘条件中根本没有提及。
其次,教师资格证国考之后,对幼儿教师的职业信念、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有明确要求,这些内容在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都有所体现,但都是相关理论知识。因幼儿教师师德素养的养成重在行动,在面试环节中仅通过评委的几个简单问题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这在无形当中也会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师德素养的学习和养成。
幼儿教师资格证和幼儿园教师招聘的相关规定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开设,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忽略了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的养成教育。无论是幼儿教师资格证还是教师招聘,都是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是源头,只有把握好幼儿教师师资建设的源头,才有可能建设成一批“风清气正”的优良幼儿教师师资。若从源头和根本上忽视了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的教育,则会增加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难度和强度。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德养成教育落地实施有困难
1.幼儿教师职前师德教育难以通过课程体现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无论专科还是本科层次的都是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针对幼儿教师职前的师德教育类课程开设较少,只是在《普通教育学》或《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职业素养”章节中有所体现,有部分高校开设“法律法规与师德修养”作为所有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比较宏观和笼统,忽视了不同师范类专业的群体差异性,满足不了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的需要和提升,而且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没有相应的后续指导,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专业理想和专业认同。还有一些师范院校提出以实践导向为主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注重学生的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设计的组织与实施,钢琴、舞蹈、绘画、手工等,对于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的养成教育方面,仅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部分章节内容进行粗浅的讲解,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大部分学前教育学生从进校之初就缺乏相应的系统师德素养的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师德素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2.幼儿教师职前师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中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但主要集中在文艺、体育和学生的社团活动,而针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则比较少,再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教育活动则更少,如,优秀幼儿园教师或园长先进事迹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幼儿园的志愿者服务等。有些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会结合我国每年为期一个月的“学前教育宣传月”开展相关活动,但大部分是观摩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儿童音乐剧表演、或绘画手工作品展,而涉及到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教育的内容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每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变成了专业技能的展示。
3.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有待提高
高等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直接影响其学生的师德素养水平,如有研究者结合地方师范类院校针对“你对本校教师的师德状况评价是什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回答优秀的仅占15.2%;回答良好的占 38.6%;回答一般的占 32.3%;回答较差和很差的占 13.9%[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对专业教师整体的师德素养评价水平不是很高,这说明高等院校中的师范类专业教师师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从事师范生师德素养教育的教师主要有党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他们所做的更多是管理和教学工作,而师德素养教育只是辅助工作。即使部分高校的师范类专业开设有“师德修养”或者“法律法规与师德修养”选修课程,但该课程的开设是面向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是教育学背景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而且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缺乏相应的深度了解和针对性,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度不够,有效性也不强。即使是专业课教师能够结合具体课程涉及师德的问题进行阐述,但也是偶尔结合当时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1.专业选择受客观因素影响多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选择”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选择该专业主要受父母、亲戚、老师等他人因素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以后的就业问题,没有把幼儿教师作为一项事业,仅仅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对毕业后是否从事幼儿园工作有很大的变数。只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喜欢幼儿、喜欢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而选择的,也愿意为未来的幼教事业去努力。
2.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设学习外,对专业书籍的阅读量不够,对很多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理解不够,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应付考试通过就算完成任务。还有一些学前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认识不深,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不够明确,对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学习和领会不深,对幼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增加了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信念和专业认同教育的难度。虽然高校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素养教育不够系统和全面,但师德素养教育必须经过师范生主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师范生个体品德[3]。
三、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高校规模和结构调整引发师德教育观念错位
自1999年以来,有些高校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校园面积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有些具有优良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也开始招生非师范专业学生,还有一些师范类专科学校为追求升格,开始走综合性院校的办学路子,不再坚守师范教育,甚至认为部分师范专业也是技术性和应用性专业,将师范生教育与非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混为一体,淡化和忽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在此过程必然受到冲击,影响其师德素养的养成。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养成教育缺乏系统性
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的养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应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但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德素养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短板”,致使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的教育不断出现问题,比如,以利益为导向的就业和学习,重视教学技能技巧的培养,缺乏专业理念和职业信念的教育;在师德养成方面,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相应的情景体验,即使有暑期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大多是流于形式,职前的师德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师德素养的教育贯穿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三)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价值观选择
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不良因素会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师德价值观的形成,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还有一些网络负面的不实报道,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地方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如,乡村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匮乏、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压力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职业信念的坚定性。
四、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政策引导——促使社会关注师德教育落地
1.国家政策文件规范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这是规范幼儿教师行为的底线,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遵守的规矩,也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师德素养的养成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研制并印发《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配套处理办法,明确了幼儿教师职业行为的“负面清单”,有利于所有幼儿教师有意识的规范自己行为,也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师德素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认识到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提高其专业认同感,从根源上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完善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因此,要将师德素养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师德是幼儿教师职业必备的核心素养,必须将师德素养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同时,还需要避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主义误区,没有高尚的师德,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幼儿的那份爱,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往往都是苍白无力的。幼儿教师职前的培养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师德素养的教育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考核内容上,可适当增加师德素养的考核比例,同时,注重当地幼儿园教师入职的师德素养课程培训,在日常工作中明确师德考核内容和方案,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二)高校人才培养——回归师德养成的主体地位
1.引导学生树立坚实的职业信念
教师的职业信念是能够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教师行为,决定教师价值取向并被教师完全接受的态度。信念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教师职业信念帮助人们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当一个教师对其劳动价值的衡量标准尚未完全明确的时候,教师职业信念就成为它从事教育劳动的支柱和指南,教师职业信念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为,坚定教师职业信念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相辅相成[5]。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第一站,也是幼儿教师师德养成教育的第一站,因此,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领导层需要制定系统详细的师德养成培养方案,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进行幼儿教师职前师德养成的培养和教育,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并组织各班进行学习和研讨。与此同时,还要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幼儿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6];还可以定期组织本专业优秀校友与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其专业认同度,提升职业幸福感,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进幼儿园,多接触幼儿,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此外,要将师德教育贯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全过程,必须与时俱进,要针对现实幼儿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或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并加以引导。
2.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未来幼儿教师
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各级高等院校在进行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应把师德养成教育放在首位,积极弘扬高尚的师德精神,按照《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幼儿教师的师德底线标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7]。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树立和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同时,加强其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进幼儿园,走近幼儿,增强其实践能力,提高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并且能够结合幼儿园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提高其专业化水准,争取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未来幼儿教师。
(三)幼儿教师职前学习——树立终生发展本位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终生发展的学习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课堂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积极参加本专业的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幼儿园、走进早教中心,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我的职业认同感。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发挥其积极地主动能动性,注重自我的提升,将国家有关师德的政策、法律法规、文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转化为内在的师德信念,按照相关规定约束和激励自我,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中加强自我修养,明确自身终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从各方面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师德素养的目的。
2.加强政策学习,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提高幼儿教师职前师德素养,还需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自身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强化师德意识,树立坚定的师德信念。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学前教育相关的法规政策,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国家政策、规章制度以及专业业务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