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工作探析

2019-02-20冯永昌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冯永昌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条例》突出“大统战”“大文化”视角下以文化共识促进政治共识的教育理念,将“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

一、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是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挂“中华文化学院”牌子以来,各地社会主义学院纷纷跟进,在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条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社院性质定位的发展体现了“教育培训”的中心地位

《条例》指出:“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学院在新时代的性质定位,对比中央统战部2003年印发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条例》新增的“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突出了“教育培训”这一中心任务和重要功能。《条例》第四章重申“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应当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再次强调了教学是社会主义学院的中心任务。

(二)社院政治功能的拓展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教育培训的重视

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统一战线的范围扩大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为统一战线找到了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2018年,又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深刻把握新时代统一战线新发展作出的重要规定,不仅仅是对统一战线性质的重要完善,也是对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的重要拓展。这一拓展把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由国内拓展到了海外,海外文化统战成为统一战线重要工作。

2003年,各地中华文化学院刚刚加挂牌子,工作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所以,在《暂行条例》颁布时,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的内容。《条例》将“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单列一章,明确了中华文化学院和地方中华文化学院的设立,赋予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职能,并分条列项提出了具体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学院的政治功能,有利于以中华文化学院名义探索开展海外文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社院培训任务的变化对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

《暂行条例》颁布十五年来,统一战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大国竞争更加激烈,更多体现在国际事务话语主导权和文化软实力的争夺上,海外文化统战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二是随着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社会阶层也在剧烈变动,新的社会阶层思想更加多元,日益成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集中从事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三是反对民族分裂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培训任务更加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用中华文化浸润各宗教都需要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工作。四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空前便捷,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主导权争夺主阵地已经由传统阵地转移到了网络空间。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都对社会主义学院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更高标准。

(四)中华文化是社院教育培训的基础内容

《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布局”。以文化认同为基础,逐层增进培训对象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最终达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布局设计的内在逻辑,也决定了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基础内容。

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中的文化认同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内容。

二、中华文化教育培训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条例》明确,社会主义学院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明确了社院中华文化教育培训的宗旨和根本目标就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设计具体的培训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一)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华文化研修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并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为生活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中国人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一方面开展国情教育通过展示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来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以中华文化为纽带,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根源,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争取台湾民心认同,促进海外侨心凝聚。使所有同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贡献。

(二)面向民族、宗教界等人士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培训,进行文化引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但是,在西方“民族国家”思潮的影响和域外势力别有用心的挑拨下,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分子不断制造事端,试图分裂国家,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对各民族进行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使大家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的宗教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从境外传来,即使是道教的国际交往也是愈加频繁。我们在加强国际宗教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注意到极端主义等对我国宗教的影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文化浸润,寻找各宗教与中华文化、中国价值的契合之处,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三)面向各领域人士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助于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天下为公等优秀政治文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思想源头,能够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道德建设和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有益启迪。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局部战争等人类共同问题,西方某些国家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抬头,逃避国际义务,不断退出甚至践踏曾经建立并长期主导的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给问题解决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了问题解决的方向,我们要研究、阐释中华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中华文化教育培训的实践路径

根据职能定位,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为“一体两院”。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近年来,各地社院围绕坚定政治认同、增进文化认同,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资源,不断深化政治共识教育和文化共识教育,打造共识教育新模式。

(一)坚持以文载道,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出发点和基准点,任何一个民族,选择发展道路时都离不开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忘记了民族历史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无法走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泉。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些理想成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沃土。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打造的以文化共识教育为引领的“4+6”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初心与使命”“新山东”“大统战”“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教学模块和贯穿其中的讲清楚“历史、文化、理论、道路、制度、能力”的“六个讲清楚”课程体系,就是这一理念实践比较成功的范例。

(二)坚持以文化人,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对文化在国家形成、民族凝聚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作了精准概括,为我们认识把握文化与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多文化共生的国家,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各个民族无论人数多少,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只知其一,一无所知”,如果一个民族只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很难了解文化的真谛,从而滋生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华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各民族学员传承中华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坚持以文交友,讲清楚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文化根脉

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发展壮大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要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天下大同”等诸多政治文化资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文化源头和丰厚滋养,成为最广泛统一战线的文化根脉。

在社会主义学院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中,一方面要找到“和合文化”等最具代表性的统一战线文化源头,另一方面要加强文明对话与文明交流,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中凸显中华文化的价值。针对民主党派成员、归国留学人员、宗教界代表人士等重点群体,讲清楚协商民主相对竞争民主的独特优势,讲清楚合作共赢与零和博弈的优劣对比,讲清楚文明交流与文化自大的巨大分野。

当今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空前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日益多元,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责任重大、优势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充分把握文化认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注重对统战成员的内在引导,增强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从而帮助广大统战成员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