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大汇丰商学院海闻院长采访实录

2019-02-2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国际化

【特约编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并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请对目前粤港澳高校的合作情况做一评价,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如何破解?

【海闻院长】关于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方面,我觉得科研可能是相对比较容易开展的,毕竟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高校之间存在地理上的优势。就科研合作而言,在高校层面上开展通常是不多的,在国外也很少是学校组织层面的合作,大多合作是在老师之间的。基于老师对一个科研问题有共同的兴趣,他们自由地去结合,自然而然就有了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能让不同大学老师之间的合作更加便利,或者在理念上推动这样的合作。

与科研合作不同,不同高校教学上的合作是比较困难的,这种困难可能是由于不同学校之间因发展不平衡或者其他原因,使得合作需求不是很强烈,或者说合作的空间有限。以不同学校之间互认学分为例,且不要说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学校,就是内地甚至同在北京地区的学校,即便是北大、清华之间,真正做到学分互认都比较困难,北大与相对发展层次弱一点的学校之间在学分互认上,则更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互认学分就像找对象一样,合作的学校之间要“门当户对”,但这里面永远存在着不平衡的因素。

除了互认学分,学校之间交换学生也是一样,譬如北大跟国际上一些学校有交换生合作,总体上对于相较北大更好的学校,北大学生中愿意去的人很多,但那些学校的学生可能不一定愿意来;对于相较弱一点的合作学校,这种局面可能又正好相反,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汇丰商学院也有这种情况,现在总体上每年来我们这儿的人很多,但我们这愿意出去的人却越来越少。将来粤港澳大湾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也一样,不是说随意给粤港澳的高校之间规划一个交换生项目,就一定会怎么样,这些合作本身就需要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自身的意愿。

【特约编辑】海闻院长,刚才您提到汇丰商学院,能否深入介绍一下商学院的国际生项目情况?这里可能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合作有一些启示。

【海闻院长】我们汇丰商学院主要是研究生,下学期将有70多个国际交换学生和50多个读学位的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欧洲。之所以来自欧洲的学生比较多,除了学校的发展层次要对等和匹配外,跟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的学制是有关系的。美国和英国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基本是一年,所以一般不可能出来交换。欧洲(除了英国)的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大多是两年,所以中间可以安排时间作为交换生出来交流学习。

从学制角度来看,本科生的交换倒是可以,因为全球大多数高校的学制都是四年。但本科生的交换,就粤港澳地区来看,不同学校之间肯定会存在不太平衡的问题,譬如港科大等几所香港高校的学生可能不一定愿意到咱们广东地区的其他学校来交换,因为香港这几所学校的实力是比较不错的,在全球排名也很好。所以综合来讲,制约粤港澳不同地区高校合作的因素中,既有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原因,也有体制之间的不同,比如课程学分的计算和认定方面,一门课算多少学分,不同学校之间也不一样。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合作发展应该是长期的事情,短期而言,对于教师之间、科研人员之间的科研合作可能相对比较容易推动,尤其是申请研究经费,现在整个广东地区愿意支持很多的科研经费,可能这三地的学者可以更多的联合起来,这个方面的合作我觉得有一些好的促进作用,至于学生之间的交换和学分的互认可能难度大一些,需要先做一些细致的准备。

【特约编辑】《纲要》提出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请问目前您所在的大学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进展如何,存在哪些困难,怎样才能有效解决?

【海闻院长】我们汇丰商学院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总体上做得算比较好。我们的老师中有1/3是外籍教师,来自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意大利、印度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其中来自韩国的居多,总体而言,我们师资的国际化情况还是相对较好的。但是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我们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有:

第一,与香港等国际化城市相比,现在我们招聘国际人才的待遇还不具备优势,最主要的是税收问题。与香港等地相比,大陆的税收相对较高,如果将税收考虑其中的话,譬如香港按税前年薪200万标准招的人,我们可能要税前300万才能招得到,因为国际人才是有国际标准的。关于工资待遇能不能跟国际接轨的问题,这个可能在企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好,像华为、深航等企业聘人可以按照国际工资标准来。但我们做不到,毕竟我们是非盈利的单位。所以对于高校在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方面,政府能否加大补贴力度,或者给予税收优惠,以提高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总体而言,现在政府对引进国际化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引进人文领域的高端人才,或者说引进国际知名的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才方面,政府的财力支持如何保障?一般而言,这些学科并没有像科技领域那样的科研团队,目前这些领域在人才引进方面并没有优惠政策。

第三,深圳的国际化生活环境还有待提高,整个深圳在国际化城市的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快。前几年深圳还比较强调国际化城市建设,我是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咨询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前几年每年开会都会强调国际化城市指标的建设等,但这几年似乎就不提了,推进的力度明显下降。我认为,深圳要成为国际化城市,这个城市就要为国际人才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国际化生活环境,至少大家来了以后生活上不会觉得特别困难。以语言为例,我们虽然不可能把公共场所的路牌全部变成英文,但是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用“中文字+拼音”的标注方式令人难以理解,比如说有个学院路,路牌标注为“学院路+xue yuan lu”,这个拼音在这里能够为谁提供服务?懂中文的人现在根本不需要看拼音,对于外国人看拼音也看不懂,用“学院路+college road”岂不是更好?

第四,关于国际人才来这里后的一些资格待遇与福利保障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有没有权利在这儿买房子?签证是不是能够更宽一些?外籍教师能否交社保,他们能否享受退休待遇?还有国际人才的小孩上学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引进的外国专家或者外国人才能否享受国民待遇?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次评深圳市的先进教师,当时我们上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外籍教师,后来费了一番周折,才同意我们的上报方案。深圳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吸引国际人才,在政府的管理、政府的公共服务等方面,首先就要树立一个国际化的理念,而不能仅仅根据传统做法,一旦碰到新问题就说不行,那样国际化之路就会很漫长。

【特约编辑】《纲要》提出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请问从高校的角度来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哪些障碍?高校需要如何创新机制,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您所在高校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海闻院长】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总体上看,我觉得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跟美国的学校、跟国外的学校比起来,还是有点距离。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

一是我们高校有没有东西可以转化为产业?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自己的定位可能不是很清晰,包括一些地方院校,都特别强调要发论文,这跟产学研可能是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学校应该明确定位,侧重于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的研究,还是以产学研为导向的研究?否则一样也做不好。

二是科研成果怎样转化为产业?我觉得高校确实要有一个体制上的创新,这里面一定要平衡好产学研与教学本业的关系。很多学校可能会担心,如果允许老师开公司,那么是不是老师们都会去开公司?如果老师都去开公司,那教学怎么保证?这里就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校可能会有每个学校自己的政策,也应该给学校一些自主权,毕竟每个学校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比如说确实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那完全可以围绕学生培养允许老师开公司,给学生实习机会。美国一些高校的做法是这样的,学校给老师付薪酬主要是基于老师的教学,所以当老师完成教学工作量后,剩下事情学校基本上是不管,当然老师的职称是根据其科研水平来定的。

这里其实涉及高校的功能平衡问题,我们知道,高校一般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等功能,学校付给老师薪酬主要是基于老师的教学和服务,这两个是必须保证的,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但大致思路也是这样,也就是说教学工作量必须做完,相关服务要有保证(如:与学生的交流时间要有保证,学校的会议必须参加,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一些庆典活动必须参加,有面试学生任务的必须参加,等等),剩下发多少论文、拿多少科研经费,那都是老师自己的事情,当然学校也会鼓励。按照美国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公司的主要是教授,很少有助理教授去开公司,助理教授要拼命做学问,做学问要做到一定程度以后,譬如当了副教授尤其是正教授以后,名声有了,把课教好就行了,学校对老师的科研经费是不管的。我们当时就参照美国一些公立大学的做法,要求老师必须保证教学与服务,在这个基础上鼓励老师做科研,达不到一定标准不能晋升和续聘。同时,我们对教师的科研转化做出一些制度安排,大致就是老师的科研成果转换后,收益按老师个人、院系和学校各1/3进行分配,这样既保证了学校、院系的利益,又保证了老师个人的积极性。

【特约编辑】《纲要》提出要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请问高校在其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粤港澳之间如何合作?

【海闻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方面的确有一些空间。我觉得首先要重视高校的法律人才培养,现在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里面,可能关注比较多的是科技和经济,但是在人文社会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就法律制度建设来讲,人才培养很重要,从深圳几所大学来看,法学院数量上好像不多,另外从国际层面来看实力上好像还有待加强。此外,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来看,因为涉及大陆法律与香港法律的差异问题,后续可能需要加大与香港合作培养法律人才,并吸引香港法律人才来内地执业,这样将有助于促进湾区的法律专业人才培养。

【特约编辑】《纲要》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请问在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湾区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湾区内的高校应如何携手共建?您所在的大学有哪些好的经验或建议?

深圳粤港澳地区在人文建设方面,我觉得确实需要花功夫的。首先政府要重视人文建设,人文建设是需要积累的。虽然深圳不可能像北京那样有历史文化底蕴,但是还是应该加大对人文以及文化产业的重视。另外,将来深圳有没有可能在某一个文化领域里面成为全国或者全球的一个中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现在正在打造一个宏观经济研究的团队,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领衔,跟平安集团合作。我们要建立一套模型体系来分析宏观经济、国际贸易等,在这个领域打造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学术高地。另外,深圳有没有可能在研究现代当代艺术的领域有所作为?人文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成效,但这方面深圳是有比较优势的,关键是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

关于湾区的高校如何携手共建,我认为首先政府要重视起来,政府重视了,各个学校自己会去想办法建。携手共建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鼓励每一个学校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为学校之间首先自己做到一定好的程度以后,深度合作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