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割裂到统一:日本汉文学史的书写
——兼论狩野直喜《中国小说戏曲史》的意义及不足

2019-02-20刘总总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学史书写文学

刘总总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日本对汉文学的研究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训读法的衰落,汉文学逐渐成为一门附属于中国学之下的子学科。与以往将自己置于先进文化学习者的角度不同,明治之后的日本研究者也一改往日的本位意识,将自己置于第三者的视角,对以往的汉学研究成果进行审视。这种学科的位移,研究者站位的异动将原本跨海嫁接的汉文学再次植根于其原来的母体。这一文学本位的回归集中体现在了汉文学史的书写上,呈现出一种由割裂到融合的演变趋势。而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人,狩野直喜一派的文学史书写,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也呈现出矛盾的形态。

1 由汉学到中国学

明治中后期,日本汉学开始向日本中国学过渡,在此之前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汉学的研究一如严绍璗先生所言,不仅表现为“从学术上试图研究中国文化,而且更表现为研究者在立场上具有把研究对象充作自我意识形态抑或社会意识形态——即作为哲学观念、价值尺度、道德标准等的强烈趋向”①。随着亚洲近代化的步伐加快,日本学者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史学家沟口横三在《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一书中曾指出,日本汉学是“没有中国的中国学”②,这一时期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是一种学习者的态度,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汲取——嫁接”的模式:他们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将诗中的意境之美嫁接到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去,用以丰富和歌、俳句,并引以为风雅,这种以文本为主体,以自身为本位的研究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脱离母体后的再创造。

这种传统汉学的研究方式随着时局动荡逐渐被边缘化,一些拥有西方学养的汉学家开始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寻求更深层次的融合。以往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研究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客观对待,但事实上,纵观明治早期的研究成果,中国文学并没有真正独立出来。虽然汉学家们企图用一种全新的语境对其进行诠释,然而概念的混淆以及站位的不明确,使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在西化的研究视角下变得更为混沌,这种混乱的状况随着后来东京、京都学派相继建立,形成两个迥然相异的阵营之后才逐渐明晰起来。最早的京都学派是以研究史学、哲学为主,也有学者根据其治学理念称之为“实证主义学派”③,后来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而狩野直喜则是中国文学领域京都学派的创立者。

京都帝国大学开设文科是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早在七年前,狩野直喜就受派前往中国留学,为该学科的开设做准备。据同为京都学派重要人物的仓石武四郎回忆,狩野直喜最初在京都帝国大学负责的是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课程,与俗文学并无联系。直到明治四十一年,铃木虎雄教授到任,京都帝国大学的文科学才算初见雏形,科目设置也逐渐完善,当时开设的课程就有狩野先生的俗文学即元曲讲义、《日知录》演习课,以及铃木虎雄的“中国诗论史”。④

狩野一派的文学史在整个日本汉文学研究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日本汉文学史书写中文学本位意识的回归,紧随其后的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狩野直喜在《中国小说史》总论中提到他对俗文学的看法:

中国抑或日本,小说戏曲研究史资料甚少。日本之中国小说研究,于江户时代曾影响深广,……然西洋之中国学者则不然,如《今古奇观》之一部已有英译本、法译本,元人杂剧亦有英译本、法译本。此是因彼等以文学研究为通晓中国社会之必要途径,就写中国道德风俗、家庭宗族之事而言,小说远详于别种文学,故西洋学者早已着手研究矣。⑤

《中国小说戏曲史》这部书的雏形是狩野直喜先生在京都帝国大学授课时的讲义。虽然我们在衡量其书写模式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文学史,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在西方学科理念影响下,文学史书写专一化扩大化的趋势。从统一涵盖在“中国学”这个大概念下,到脱离史学、哲学的影响,再到文体的进一步细化,对于汉文学史的书写也在朝着更为精深的层面迈进。但是由于明治时期整体治学风尚的影响,狩野一派的治学初衷也不可避免地朝着纯目的指向的方法论前进。所以狩野本身对于传统汉学的继承,文学本位意识的觉醒,西方理论框架的套用,以及主流思潮影响下的实用主义,无不杂糅在其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对立而统一的个体。其实,早在京都学派建立之初就可以看出,无论从何种目的出发,以文学为本位进行研究的动机都是不纯粹的,或者说“中国学”只是手段,不是目标:

我们的中国学以中国为方法之意是,通过以相对的态度看待日本来达到使中国相对化的目的。又通过这种已被相对化的中国来充实对其他世界的多元化认识。以世界为目的,意即在相对化了的、多元化的真理之上,进一步创造出高层次的世界理想图画。⑥

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造就了研究路径和方法的改变,这也直接影响了狩野直喜小说史的研究。在这种以中国为手段的研究方法下诞生的文学史很难以独立自主之学科来阐释,相反“中国学”语境下的文学史只是从一种“手段”沦为了另一种“手段”,狩野直喜的这部小说史亦不例外。而这种矛盾性也无一例外地贯穿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的研究,成为日本汉文学史书写的一大特征。

2 《中国小说戏曲史》的出版和狩野体系

狩野直喜的这部开山之作一直只是作为资料手稿予以保存,并没有走入公众的视野,直至狩野先生之孙狩野直祯先生在二十世纪末将其整理出来并在日本出版,但是由于出版时间较晚,这部书在中国一直没有译本。

有幸的是,2017年,《中国小说戏曲史》由张真先生首次翻译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日本汉学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终于得以与中国的读者见面。这部书的重要之处并不是因为它的研究时间要早于盐谷温、王国维、鲁迅等人,而在于它代表了京都学派在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或者说最早期的阶段。

《中国小说戏曲史》分为两部分,上部是中国小说史,下部是中国戏曲史略。小说部分自其起源开始叙述,总共分为八个专题,既有以时间跨度为维度进行的划分,也有以作品为区别进行的划分,分别是魏晋南北朝小说、唐人小说、宋元小说、《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与《西游真诠》、明人小说、清人小说、《红楼梦》,从这里也能看出本书作为讲义的特质,并不严格按照学术体系来安排结构。下部戏曲部分则主要以时间为节点进行划分,分为上古至秦汉之剧、六朝隋唐之剧、宋之剧及乐曲、金之连厢词与董解元《西厢记》、元杂剧、南曲与传奇几个章节,篇末附《元曲角色考》一文未定稿。整部书末尾附有狩野直喜先生之孙狩野直祯先生所作跋尾,这篇跋文详细叙述了《中国小说戏曲史》这部书诞生的详细经过,以及解答了狩野直喜先生是如何走上俗文学治学道路的等问题,结合译者前言可以作为这一时期日本文学史书写研究的补充资料。

虽然狩野直喜在此书中关于中国俗文学常有不俗之见地,但他在治学之初并不是研究小说戏曲的,古城贞吉在《狩野先生永逝纪念》专号上曾撰文:

在北京时,我意以为必须研究小说戏曲,狩野君见我住所有文学书,亦流露出欲从事文学研究之念想,言因研究儒学之故,仍须抑制研究文学之心。⑦

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无论俗雅,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追溯到经学这一母体中去。狩野直喜早年研究经学,为他打下了一定的研究功底,所以当他开始转向对俗文学进行研究时,用一种治经学的方法去研究俗文学,反而比一般学者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严绍璗认为狩野在中国文学上的研究实际上是其实证主义思想的实践,但也有学者认为实证主义是任何一个学科从初始到逐渐科学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点,不能以此来概括京都学派或是狩野体系的特质,并且“与东京学派实证主义精神主要来源于德国兰克学派不一样,京都学派则更多地由清代乾嘉考证学发展而来”⑧。抛却这其中的传承渊源不谈,就狩野氏的《中国小说戏曲史》来看有极为反映其书写特质的地方:

其一,狩野氏在论述某一问题时,常以出土文献或史料典籍为立论根据,比起推导结论,更重视史实现象的追根溯源。 对小说起源问题的探讨,除了单辟章节论述外,狩野氏对这一问题的追寻亦贯穿了其他部分。对于某一文本的发现,也是极尽可能地探讨其由来,例如关于《京本通俗小说》的版本问题,狩野直喜从篇章中的用词、语气入手,佐以俄国人在西夏黑水城发现的遗书,推论出此覆刻之小说并非宋版的结论,从这种以考据源流为立论依据的文学史书写方式,可以看出作者受清代学术思想影响之深。

其二,在论述某一作品或文学现象时,经常以西洋、日本、中国进行横向比较,注重文艺作品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狩野直喜对日本和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加之其对西方学术理论极为推崇,所以在论述文学作品时,时常会进行横向比较。例如李商隐的《杂纂》,作者就将之与日本名著《枕草子》对比,《水浒传》与曲亭马琴的《八犬传》对比,并毫不讳言后者皆师法于前者。除了这种地域间的横向延伸外,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作者也进行了对比,例如日本俗文学与浮世绘,宋代绘画与宋代通俗文学的关联性,都有涉及,但皆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也与作者过于强调问题的归因,而忽视进一步推导的书写方式有关。

其三,《中国小说戏曲史》与同时期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其独特性。除狩野直喜外,与其时期较近而且影响较大的中国俗文学史作者还有盐谷温、鲁迅、王国维等人,他们的成果如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等都取得了较大影响。关于几人的著作受这一时期中国学研究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学界的讨论由来已久,相比之下《中国小说戏曲史》特点更为突出。以下单就其研究成果的最后展现来做一简要评述:

狩野直喜的小说史涉及个人见解的非常多,例如:从小说题材的选择看一个时代思想旨趣的变迁,魏晋老庄之学盛行,经学式微,世人多崇尚神仙之事,于是志怪小说繁多,及至唐代,玄宗耽于道学,则志怪神仙小说尤甚,此风气由《太平广记》可见一斑,狩野氏认为由此门径可探求中国人的神仙信仰问题;再者以出土实物来佐证推引观点,虽然笔者以为此时狩野氏并未如王国维观点那样系统,但也客观上强调了出土实物对结论论证的重要性。另外,独特的分类体系也是其有别于盐谷温、鲁迅等人的重要特征,即用日本俗文学的分类体系来研究中国小说,对汉魏以来的小说进行分类。盐谷温、鲁迅则是完全脱离了日本俗文学传统的影响,在中国文学语境下,从情节内容、结构形式来分类中国小说,例如唐代小说,盐谷温根据其题材,将之分为别传、剑侠、艳情、神怪;鲁迅概括为传奇、杂俎;狩野氏则分为志怪、寓意、言情、诗物语、随笔。综上,狩野氏一书中提及了较多的个人见解,但都不重论证,更不推演结论,大多只是一笔带过,但仍有较强的启发性,而其论述体系则较多地采用日本俗文学的分类方式,甚至直接使用相关名词,强行架构,未免有生硬之处,使得其对中国小说发展流变脉络的掌握显得较为粗浅,而文中所举文献史料也多浮光掠影。相较之下,盐谷温、鲁迅等人的小说史则立论之处更为精深,对中国小说流变过程中盘根错节的关系挖掘更为细致深入。

3 《中国小说戏曲史》的意义及不足

然而,《中国小说戏曲史》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以学术研究为指向的文学史著作,它的雏形是狩野直喜的课堂讲稿,所以作为学术著作引进,其不足之处还是明显的。例如:

其一,作为教学讲义,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讲解传授知识,不是以学术研讨为主旨。虽然狩野受实证主义和乾嘉学派的影响,对中国俗文学各个发展时期都追本溯源,讲究严格考据和实证,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介绍事实,以及对事实进行归因,这也符合整个京都学派重归纳,轻推演的治学方式⑨。再者教学的时间、教学的对象、教学的内容等都要求讲义的实用性,内容难以有严密的整体结构,很难有较高学术价值,这些都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小说戏曲史》作为一部研究著作在日本汉文学史书写史上的地位。

其二,该书编写体例不尽一致。如第三、四、五、八、九章以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朝代先后排列,但第六、七、十章又以著作篇名排列。从著作的框架结构来看,整体布局较为松散,对比鲁迅、盐谷温等人的俗文学史,明显不够严谨,根据狩野直祯在跋文中的叙述,这部书是根据两种原稿并结合学生的笔记整理的,其中不乏部分缺漏。因此,笔者以为在尽量还原当事人原意的情况下,很难进一步再完善结构体系,这与鲁迅等人经过本人编订的文学史肯定有所不同。

其三,该书内容详略欠妥。译者张真在前言中论述狩野氏的写作策略时提到,戏曲史讲义为避免与王国维有关著作重复,采取了“彼详我略、彼略我详”的方式,但是作为一部完整独立的学术著作来说,因为这部书与王国维的著作并不是合刊,这样安排会使它的体系显得不完整,所以就整部书来说,戏曲史部分显得过于单薄。除了书写策略的问题,狩野直祯也在跋文中提到这一部分在整理过程中确有缺失,而且与小说史不同,也未找到学生笔记作参照,因此,我们在阅读狩野直喜这部俗文学史时不妨将其视为其学术思想的整合,未必一定按照文学史的书写模式来过度苛求。

尽管《中国小说戏曲史》这部书存在着种种不足,但是它的价值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应当考虑到其编写的年代较早,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俗文学研究的空缺,以往的日本汉文学史多是各种集哲学、史学、文学乃至风土人情为一身,虽然采用西方文学理论编纂,但文学概念混淆不清,难以称之为严谨的学术著作。另外,作为传统汉文学的研究者,狩野氏将目光从被视为正统的经学、史学转向俗文学可谓有先见之明,虽然其目的仍在于效仿西方,借俗文学来研究中国社会,以弥补日本与西方的差距,但客观上为之后俗文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而且狩野直喜作为日本汉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讲义保留了很多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供后来者研究参阅。由于狩野直喜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学研究,对西方哲学、文学也涉猎甚广,这些材料有很多都保存在这部讲义中,由于是授课讲义,书中除了一些狩野氏收集的史料外,也包含了其治学思路、研究方法,这对研究狩野直喜乃至京都学派的文学理念都大有裨益。因此,这部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有它不可忽视的意义。

总之,日本汉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一种由割裂到融合的演变趋势。本文对其发展状况做一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研讨了狩野直喜及其俗文学研究在其间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在与同时期同类型著作横向比较基础上对其《中国小说戏曲史》一书的意义及不足进行简析,以此就教于名家大方。

注释:

①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2.

② 溝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 [M].李甦平 龚颖 徐韬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2.

③ 严绍璗.日本中国文学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373.

④ 仓石武四郎.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M].荣新江 朱玉麒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04:186.

⑤ 狩野直喜.中国小说戏曲史 [M].张真 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8.

⑥ 溝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 [M].李甦平 龚颖 徐韬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95.

⑦ 狩野直喜.中国小说戏曲史 [M].张真 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210.

⑧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 [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⑨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 [M].北京:中华书局,2007:50.

猜你喜欢

文学史书写文学
Unwritten 尚未书写
我们需要文学
用什么书写呢?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春天的“草”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