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2019-02-20杨睿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杨睿博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党的十九大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到国家发展战略位置,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有独特位置和空间,具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秉赋,成为具有引领意义的文化示范地,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区域。因此,需要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1]以找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形成一流湾区高质量发展格局,努力推动世界一流的人文湾区建设。

1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一国、二制、三关税区”的局面,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增长波动较大,澳门受限于人口和面积因素,文化产业体量较小,九市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之中。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正视问题,不断创新,创造性推动湾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1.1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出现的新问题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存在文化摩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存在体制壁垒,阻碍了市场力量的进入,影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难以对湾区市场需求产生较强吸引力。文化产业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不足,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足,多复制、少创新。特别是三地观念差异导致价值认同出现冲突,妨碍区域内文化交流和文化互信,带来观念、行为、体制以及物器使用方面的问题,影响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协调,香港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比较高,其它地市则体现地方性,小规模发展,特别是内地九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需要充分利用港澳丰富的国际资源和较强的国际商业运营优势,联合大湾区国际化文化产业示范性企业做强做大,在推动国际化经济合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再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一体化存在障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需要一体化建设,但仍面临交通、政策、管理上的一些障碍。随着大湾区的建设,加快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减少城市之间交流的障碍,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融通。需要整合三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打通融通障碍。

1.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的新思维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存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文化产业内部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文化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这就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以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文化产业协同为载体,提升文化自信,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国特色产品,使之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桥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产品载体,传播海外,进入世界文化市场,把中国自信文化以及中国强大的文化精神标识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的新要求

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要紧紧围绕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搞好中长期规划,夯实文化产业基础,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并在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即塑造人文精神,弘扬岭南文化;共同推动文化繁荣,推进文化产业增长;粤港澳青少年是特殊群体,需要不断加强相互交流,特别是推动青少年大湾区研学活动,增进相互认同,开展交流合作、创新创业;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寄予厚望,并且也做了具体广泛的部署,可以理解为需要在四个领域重点展开文化产业协同:资源整合、服务提升、产业创新、国际传播。也就是要在充分认识湾区内现有文化产业资源特征的基础上,科学整合资源,形成优质服务的网络,推进文化产业创新,进而奠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

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国内经济文化发展中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区域之一,在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纲要》提出湾区五大战略定位,要建设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因此,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2]就是要加快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动能。

2.1 文化产业在大湾区市场需求旺盛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文化经济获得较早发展,沿岸优良港口比较多,海陆空互联互通便利,经济文化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较基础雄厚,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化贸易往来,形成国际化商品经济集散地,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和创意的聚集地,文化资源有机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符合国际化需求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在湾区中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过长期经济文化沉淀,形成较成熟文化产业市场,具有暴发式较快发展的势头。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2017年的增加价值1117万元(港元),相对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2007年的4.1%上升至2017年的4.4%。在2007年至2017年期间,平均每年升幅为5.6%。在2007年至2017年期间,文化及创意产业就业人数由2007年的180620人,增加至2017年的213400人,平均每年升幅为1.7%,相比香港总就业人数在同期0.9%的平均每年升幅较快。[3]澳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设“文化及创意产业系列补助计划”,扶持培养当地文化产业人才,孵化项目产品,推广城市品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成长。2014年至今,文产基金共通过133个项目,总资助金额约2.63亿元,当中无偿资助1.75亿元,免息贷款8,800万元,文产企业有更大规模的投入。[4]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如Chantelle时装设计品牌新秀、澳门国际音乐节、国际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等,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呈现强劲上升趋势。大湾区九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7年,仅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817.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5]各市体量呈阶梯分布,基本反映了近年来各市的文化产业实力对比。

2.2 文化产业在大湾区呈现多元化倾向

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够不断提升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有助全面促进湾区居民文化素养,增加湾区文明程度,形成大湾区人文精神丰富的内涵,增进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发挥粤港澳守望相助的优势,联合开展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研究工作,大力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湾区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文化创意产业是香港公认的六项优势产业之一,也是香港最具活力的经济环节之一。2017年,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117.6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84.62亿元 。音乐、影视、设计、广告等行业长期以来都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近年来,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行业飞速发展,已成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中份额最大的支柱。澳门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达的旅游、博彩业,但由于占地面积、人口等因素,其文化产业体量有限。2010年,澳门特区政府着手成立“文化产业委员会”,并在文化局增设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由此,澳门文化产业被纳入政府的规划管理之中。大湾区九市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比较庞大的产业体量,文化产业从总量不足转变为有效供给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成为其发展的主线。文化、科技、传统、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文化领域的“产业化”和相关产业领域“人文化”同步推进,面向民营企业与消费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渐成熟,开发岭南特色文化资源成为落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为珠三角九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3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粤港澳大湾区的红利正逐步发酵,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协同合作。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催生了一批新产品和新业态。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包括11个组成界别,近年更加突出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下创意设计、动漫、网游、数字经济、现代会展业、现代广告业、电子(数字)商务、网络电视台等业态形式。文化及创意产品整体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4,537亿元普遍上升至2017年的5,207亿元。澳门精准培育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引领经济适度多元,促进会展业发展,例如时装设计、音乐及舞蹈、影视及新媒体、艺术收藏等。扩大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成果,推进中医药产品与文化的国际推广。推出“社区文创专项资助计划”,促进文创融入社区。大湾区九市新兴文化业态领跑全国。互联网文化仅广州天河区就聚集1600家互联网企业,年营收规模超过1000亿元,在天河的IT互联网从业人员数量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珠三角九市文化产业增长稳定快速,经济体量和从业人员队伍庞大,拥有雄厚的制造业支撑,在互联网新兴领域中也具有全国领先的地位。粤港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能实现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共赢。[6]

3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港澳地区从主权回归走向人心回归需要一个过程,从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走向认同感日益加深,其有效路径之一在于文化产业融合。大湾区文化产业不断升级深化将是港澳同胞感受祖国发展的最好方式,也是为港澳注入发展新动能的最佳空间。同时,要深刻理解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功能定位,要让文化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得到充分、全面的表达,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3.1 提升湾区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化

文化产业是一个有机系统,需要不断培育文化产业链上的子系统,发挥各个子系统优势,打造文化产业聚焦的整体能量、推动文化产业系统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新业态协同。大力开展实施“文化产业+互联网+”战略,不断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协同发展。二是不断推动文化产品协同。加大文化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形成以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和项目为标志的文化产业新品牌新标准。三是不断促进大众文化需求协同。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引领,建立文化产业中长期规划,形成文化产业有效增长机制,不断满足湾区居民高质量文化产品需求,积极培育个性化消费,形成多样化消费的协同互动。

3.2 挖掘湾区文化产业资源的动能化

文化产业协同是为了寻找发展新动力,首先,粤港澳大湾区是岭南文化的聚集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就要面向历史寻找共识。结合当下乡村文化振兴浪潮,关注大湾区城乡资源的融合互动以及多元文化的创新,积淀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代科技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区域,互联网平台成为整合资源的核心,并正在形成一种网状的价值链条,[7]现代文化产业的挖掘就要面向创新寻找载体。第三,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开放文化的挖掘就要面向世界展开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交流进行资源整合,进而产生文化创新成果,在引进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面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3.3 打造湾区文化产业融汇的品牌化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最终聚焦在青少年领域才是真正寻找到了有效的突破点。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共存是客观的现实,而促进其走向融合创新则是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文化产业创新的主体是青年,因此,文化产业协同要选择与青少年有关的领域展开。建设人文湾区,就是要在人文精神引领下形成科学发展的体系,而粤港澳青少年是未来大湾区建设的主人,如何促进青少年展开文化产业融合的体验之旅,或者说在共同创新融合中感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有价值的事业。而且,粤港澳三地文化迥异,让青少年进行体验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3.4 实现湾区文化产业主体的社会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地产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等进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成为热点。发展应当寻求创新和挖掘衍生服务,[8]文化商旅街区、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综合体、景观大道、休闲渔港码头、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岛、低空飞行、游艇邮轮等业态纷纷出现,投资异军突起,文化金融资本运营新模式开始产生,资本生产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文化领域的“产业化”和相关产业领域“人文化”同步推进,面向民营企业与消费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渐成熟,开发岭南特色文化资源成为落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

3.5 引领湾区文化科技产业的信息化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新一轮大发展。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物联网+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产业发生颠覆性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普及,大湾区汇聚了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互联网文化企业,诸如华为科技、腾讯、大疆无人机等新一代文化企业正在书写数字文化新篇章,引领大湾区文化科技产业的信息化高速发展,为大湾区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增添新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索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转型的必然趋势,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任,也承担着文化产业内外联动的使命,因此,探索建设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的有效路径,在“一国两制”下促进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创新将会产生新时代中华文化复兴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