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公共领域实践困境探析
——以“重庆公车坠江事件”为例

2019-02-20李邦豪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女司机网民理性

□ 李邦豪

一、“公共领域”理论内涵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早由德裔犹太女学者汉娜·阿伦特提出,哈贝马斯围绕大众传播的功能和问题集群展开,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是介于国家政治权力与私人领域间的中间地带①。

公共领域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开放性,公共领域介乎于公权力构成的国家与经济交往为主的私人领域间,民众可自由进入这一空间对公共事务进行独立平等的交流;二是批判性,批判性是公共领域的本质特征,公民通过交流互动,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评判,形成舆论共识,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三是理性,即交往理性,公民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必须根植于理性之上,否则将丧失批判本身的合理性②。

重大社会事件往往与社会公平正义相关,能够吸引公众的持续关注和热议,引发舆论爆点。网民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发声,交流沟通,凝聚公共意见,提升事件的关注度,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而促成或重归社会共识。但同时也出现了泛娱乐化、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弊端。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网络舆论场中的交锋格外活跃,由精英主导话语权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意见表达。从江歌案、呼格吉勒图案、红蓝黄幼儿园事件、长生疫苗事件到重庆公车坠江事件,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空间中被广泛传播和热烈讨论,网络舆论的推动对现实事件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重庆公车坠江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一)媒体报道引用谣传,众声讨伐“女司机”

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 时许,重庆万州区一辆大巴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二桥桥面相撞后冲破护栏坠江。11:15,《北京青年报》首先发布微博报道此事。11:27,@深蓝财经在报道中表示系“小轿车逆行,大巴车避让不及,所以冲出护栏”。其后@重庆青年报、@新浪新闻、@燕赵晚报、@搜狐新闻报道均采用“据传”“网传”等不确定信源,@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则引用“从万州区应急办获悉”“据万州区交巡警支队通报”,采用了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人员的回应。@都市快报发文称“疑似肇事女司机穿高跟鞋”。网络媒体在未核实的情况下抢发新闻,主动利用社会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炒作新闻爆点,致使新闻失真,舆论失控,将受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转向对“女司机”及“女司机群体”的舆论审判,舆情持续发酵。

(二)回归理性,舆情反转问责媒体

10月28日18:03,重庆警方通报:“公交车行驶突然越过道路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小轿车后坠江”,媒体纷纷转载。10月29日晚,公车撞击小轿车正面视频曝光。网民要求部分媒体及大V 向女司机道歉,舆论情感成分回归中性,越来越多的网友反思社会问题,关注救援工作,呼吁网络空间中的理性讨论,不信谣不传谣,冷静等待事实真相。@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引导舆情,号召网民冷静等待,去除标签化思维,远离偏见。

(三)原因公布,网民意见两极化

11月2日10∶34,@人民网首先发布了公车内黑匣子视频内容,说明坠江原因系司机和乘客互殴致车辆失控。10月28日至11月5日,“重庆大巴坠江”的媒体发布量以及网民的关注量分别在28 号事件伊始以及11月2 号原因发布之后达到高峰。此时的网民意见呈两极分化,一类是呼吁理性反思社会性问题,探讨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另一类则对与司机扭打的女乘客进行人肉曝光。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一)网络媒介的偏向与交往理性缺失

麦克卢汉曾说:“让社会受到更加深刻影响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仅凭一种终端实现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浏览,短时间内可获取大量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早已超出了人类原有的接受能力范围。“互联网精确地释放出反复的、高强度的、交互式的、成瘾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刺激,导致使用者大脑神经回路和大脑功能发生了强烈而迅速的改变。”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新媒体大信息量的偏向会重塑人类的脑神经回路结构,在使用互联网时,人们的大脑倾向于采取快速、大量、浅表化的信息接受模式并据此做出反应,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渐渐退居幕后,直接导致网民思维浅表化,感性为主,理性缺失。

公共领域中的讨论要求理性,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一种话语民主。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低门槛、开放化、去中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但其匿名性及其偏向性使得网民的信息处理与交流模式更倾向于快速反应、宣泄情感,在群体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将非理性放大,交往理性也在此过程中被压抑或消解。

(二)数字鸿沟与媒介素养教育

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必须具备开放性与平等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获得了媒介的近用权,能够通过媒介自由表达观点,与他人平等地交流讨论,但相同的门槛并不能保证相同的起步点。

信息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经济、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信息资源的多级分化,必然导致人们媒介素养的差异。UNESCO 认为,受众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运用媒介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媒介内容、使用信息、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具备开放性、平等性的公共话语空间中,数字鸿沟使网民媒介素养产生差距,本身就拥有话语优势的网络名人、意见领袖、网络媒体等能够持续获得正强化,而话语权微弱的底层群体相对变得更加弱小。如“重庆公车坠江事件”初期,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关于“女司机”的谣言,女司机的丈夫面对汹汹民意,曾站出来发声表示妻子是受害者,却引起一众网友的嘲讽与辱骂。

(三)逐利化的媒体与意见领袖

社交媒体平台既是公共的话语空间,也是高度商业化的媒介产业。国内典型的网络公共空间如微博、百度贴吧、豆瓣、知乎等,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网络平台,公共领域本身建构于商业盈利基础之上,如新浪微博的三类核心盈利模式:关联广告、实时搜索,交叉销售以及开放API。

其次,网络平台上的各类媒体以及意见领袖往往会通过生产极具娱乐性、互动性和讨论性的媒介内容来吸引流量并提升粉丝数量,最终助力变现。为了迎合受众原始的心理需求,追逐信息的即时性,降低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投入,误导公众,引导舆论洪流,给新闻当事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崇拜偶像的民众也被媒体、意见领袖等精英群体操控,难以获取自身媒介素养提升的机会,无法培养应有的交往理性。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中的社交媒体平台为网民提供了自由表达和交流的网络空间,凭借去中心化的特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力,帮助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及管理,启发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意识。

网络社交平台为公共领域建构的实践提供了空间,但被新时代媒介结构与偏好所限制,公众拥有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觉醒,但媒介素养的不足、交往理性的缺失以及商业力量的侵蚀,使其离理想的公共领域建构尚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提高公众的理性交往能力,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缩小公众间的数字鸿沟,对于建设良性的网络公共领域自组织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彭琳.关于构建中国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究——以民国时期《大公报》为例[J].现代交际,2016(08).

②余保刚.网络论坛、公共领域与舆论引导[J].领导科学,2011(09).

猜你喜欢

女司机网民理性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跟女司机打赌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
温馨提醒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就剩一百元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