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的核心价值
——从“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反思主持人是否会被取代

2019-02-20孙海亮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主播主持人技巧

□ 孙海亮

2018年11月7日,新华社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 合成主播”,引起广泛关注。“AI 合成主播”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能够将所输入的中英文自动生成相应内容的视频,并确保视频中音频和表情、唇动能保持自然一致,展现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主持人行业未来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讨论。尽管“AI 合成主播”目前还处于对真人朗读的简单模仿阶段,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但其不受时空限制,能灵活切换中文、英文等各种语言,不需要休息,可长时间不间断工作,并能不断升级更新“进化”“学习”的科技优势,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主持人的部分业务工作。那么,主持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除了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的部分功能,主持人还具备哪些能力是不可取代的?从“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我们不妨反思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特性,通过其不可取代性深入挖掘主持人在未来智能科技新时代的核心价值。

一、主持人应具备节目把控、流程推动、应急处理等业务能力

“人工智能主播”的技术基础就是将声音数据化,被解码的声音在通过计算机程序被解构出各种特征指标,通过调节各项数据指标,控制声音的音色和音质,从而制造出所需要的声音,或模仿出某个人的语音特征。但主持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工具,照本宣科、文稿播读早就不是主持人最重要的专业属性。陆锡初先生早在20年前所著的《节目主持艺术通论》中就指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演播技巧,它是一种宣传艺术、引导艺术、驾驭节目的艺术;是节目主持人在参与节目的全过程中,从构思策划、选题采访、编辑评论到播出主持等节目制作环节,集中反映出来的独特魅力及其个性风格。”

主持人的价值,除了体现在话筒和镜头前语音标准、声音动听、表达清晰、措辞准确的语言过程,更体现在对节目内容的整体把控,对推动节目流程的全局观念,以及对节目播出过程中的应急处理能力等等。如果说,“人工智能主播”能精准模仿人的语言表达,甚至更加准确无误,那么它只能是在人的有效操控或编程设置下完成。应天常先生在《“去主持人化”是个伪命题》一文中指出:“虚拟主持人的操控者是实体主持人,它充其量不过是‘新生代’主持人的代言人:正是居于幕后的实体主持人赋予了它超人的能力。”

央视电视栏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同时也是节目的制作人,节目环节包括访谈、朗读、文学解析等,主持人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央广广播栏目《海阳现场秀》主持人海阳同时也是工作室的负责人,主持人带领团队摸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完成品牌升级,实现多种媒体渠道的传播。2019年4月,深圳广电集团成立四大中心,并成立九个工作室,其中八个是广播主持人工作室,以主持人的影响力挖掘品牌价值,提升传播力和创新力,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主持人不仅仅是节目播出的终端呈现,更是节目从设计到招商,从策划到播出,从采编到主持,节目制作全流程中的灵魂。

主持人作为节目“采、编、播、控”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和操作者,无论是主导者还是参与者,都是无法被取代的。即使在表现形式上以“人工智能主播”的形象出现,其背后的灵魂与主导仍然是人,对节目的内容策划设计和流程把控主导能力是主持人的核心价值。

二、主持人要具备采访提问、辩证思考等复杂的主动思维能力

在当下许多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流程化的报幕功能已被“非专业主持人”甚至机器人代替,如《歌手》节目中的“音乐串讲人”、《这就是铁甲》节目中的“人工智能CH0329”完成了推动节目流程、衔接节目内容,甚至调侃、互动、渲染气氛的任务。这些类似“人工智能”的角色都能完成主持人的舞台任务,有时还亮点频出,但这一系列有序、复杂的工作流程,都是前期大量精心准备和完备策划之后的成效。“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准确地执行命令、高效地完成任务,完整全面地实现编导的设计意愿。

“人工智能主播”在整个主持过程中的最大特点是:被动执行命令,绝无主观能动性。然而,对主持人的专业要求和价值体现,绝非仅限于此。主持人杨澜认为:人工智能主播的确能取代一些重复率高、比较机械的工作,可是很难取代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尤其是提问。“提问”是一个记者或者访谈节目主持人制胜的法宝。杨澜说:“某种程度上,‘提问’是个很难替代的工作。一个机器人很容易学会一万种问题回答的方式,但很难问出十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所以,我有一点小小的‘幸存感’。”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梅根·莫谢科(Megan Mosack)认为:“在我们采访他人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地听采访对象在说些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提出问题后便全心关注接下来的部分,而忽略了采访对象的回答。但有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你接下来要提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约翰卡罗尔大学传播学教授艾伦·R·斯蒂芬森(Alan R.Stephenson)指出:有效的采访需要技能的支撑,所需技能包含倾听、提问、观点阐述及与受访者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主持人除了完成预备的流程、执行设定的命令,在节目中往往要通过采访提问进行即兴回应和辩证思考,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节目中不断突破预设内容,使思想有所升华,主题得以深化。创造性思维和采访、思辨能力,以及对内容的二度创作能力,是主持人的核心价值。

三、主持人要强化内部技巧,具备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的能力

吴郁在《播音学简明教程》中提出:播音的外部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语言技巧,播音的内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等调动思想感情的手段。张颂在《播音创造基础》中指出:播音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或腹稿,转化成目的明确的有声语音。它是经过一系列准备、酝酿,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形之于声的过程。人工智能主播在代替主持人播音时,能保证语音标准、声音悦耳、停连得当,这些都属于播音创造中的外部技巧。然而,外部技巧可仿,内部技巧难得,“人工智能主播”显然无法拥有创造性的思想感情。

主持人的内部技巧体现在深度理解、再造想象空间、传递情感共鸣、表明态度立场等方面,这一系列复杂的情感表达,只有人类这种“情感动物”才能完成并彼此产生共鸣。在2019年5月13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中,康辉播送了《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这是对于美国方面发起的贸易战,中国表明的严正态度。康辉的播音做到了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分寸适度,在特殊的时事关键点完成了一篇极为重要的新闻播音创作。具有新闻重要性、政治敏感性、内容深刻性的新闻播音,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语言创作过程,对播音员的专业要求极高。康辉的播音既完整地传达了新闻内容,也准确地表现了政治态度,播音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饱含深情、铿锵有力、有张有弛、诚恳大气,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强烈的感染力。康辉曾表示:新闻播音要“把话讲对、把话讲透、把话讲好”,这不仅是对播音的要求,也是工作给他带来的人格特点。

主持人除了运用外部技巧将稿件文字进行有声语言表达,还要充分调动真情实感,运用内部技巧体现新闻态度,创造播音主持艺术的感染力,这才是主持人的核心价值。

四、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的功能和任务将重新定位

随着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担心被人工智取代的职业将会越来越多。根据斯坦福教授卡普兰统计,美国注册在案720 个职业,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机器人能60分钟内砌起1000 块砖,过程中还能研磨、切割砖块,连续工作两天,就能搭起一栋住房。机器人“萨姆”(公务员机器人)能通过网络平台回答市民提问,它的无限记忆存储量永远不会忽略任何人的问题,绝对公平公正。机器人钢琴师弹奏钢琴,速度超越人类,节奏精准,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机器人对人类的超越还停留在智商和运算层面,而人的情感与共鸣,同情心与想象力,却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科大讯飞集团董事长刘庆峰认为,新技术设备的功能性将体现于人与机器愈加深入的相互合作,而非单方向的取代。当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原本必须由人的身体和头脑去做的事情时,播音员主持人就会向分工价值链的更高端移动。

人工智能将大大拓展主持人的创作空间和技术能力,例如多种语言切换、工作时长无限、工作效率提高、媒体场景切换等等。工具成为人类身体的延伸,科技能解放人类劳动力。人工智能主持人也将成为主持人的角色延伸,解放主持人的部分机械性工作内容,以便他们在更多领域施展才华,创造更多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出现,人们通过主持人被新技术所取代的部分功能和职责,可以反思主持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无法被取代的核心价值。它们主要包括节目内容策划和现场把控、主导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采访、思辨等二度创作能力,体现新闻态度、表达情感和艺术感染的能力。

人工智能带给主持人的挑战,将是“技能筛选”和“整合升级”。重新定位主持人的功能和任务,凸显主持人的核心价值,才能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保证社会价值体系不被撼动,审美标准不被扭曲。职业主持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不断转型升级,强化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冲击和挑战,勇立潮头,创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主播主持人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主持人语
『人气』主播
主持人语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指正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