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表达 凝视与自审
——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视角分析情感观察类综艺《恋梦空间》的叙事策略
2019-02-20张婵
□ 张婵
纵观当前各大播出平台的综艺节目,观察类综艺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这种综艺节目形态改变了以往的单一表现空间,而是将受众的目光拓宽到两个空间里,受众不仅能够观察到明确的被观察者本身,同时还能观察到那些同他们一样一起在观察的人的状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观察,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一定的“上帝视角”。而纵览当前的观察类节目,无论是反思当下成人亲子关系的“我家那~”系列还是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妻子的浪漫旅行》,抑或是《心动的信号》中所展示的陌生人视角下单身素人的爱情等,均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和话题讨论。
《恋梦空间》虽是一档观察类综艺节目,但节目中涉及大量与情感相关的社会话题且出现的人物各具特色。基于此,本文将从心理修辞学的视角分析该节目的修辞主体,该节目运用的修辞行为,以及在整个的修辞过程中该节目是如何获得受众的身份认同,如何满足受众的社会心理的,最后结合社会心理的基本特点论述情感观察类综艺的当下表达。
一、《恋梦空间》的独特性体现
内容扎堆化、同质化历来被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一大特征,恋爱社交观察类节目也难逃此命运。虽然前有《心动的信号》做铺垫,后有《遇见你真好》抢市场,但《恋梦空间》依然能够持续创造热度,在这场角逐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首先是节目的制作团队。这档节目是由两个团队联合制作的,其中一个团队是“恋爱鼻祖”湖南卫视的刘蕾团队。该团队探索制作婚恋节目多年,从1998年制作的《玫瑰之约》,开创电视媒体婚恋节目先河,到2009年制作的金牌恋爱节目《我们约会吧》,再到2012年《称心如意》开创交友节目2.0 时代①。多年的制作经验使其对婚恋节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如今再次操刀《恋梦空间》,该团队不仅对情感轻车熟路,而且本身具有的“自来水效应”也使其备受关注、期待和喜爱。另一个团队是出品过代际婚恋节目《为你而来》的潘瑞芳团队,其曾打造过《变形计》,所以在情感的捕捉方面也是有一定深究的。
其次是其核心概念的提出。整档节目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恋商”一词。和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智商和情商不同,它主要是衡量或评价在恋爱过程中能够加速或减速两人情感关系的一个称谓。不仅节目首期对其有明确界定,而且之后也是频繁提及,所以“恋商”是整档节目的主题和引导线,所有的设置均在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展开。
最后是其多样的恋商观察员团队,从“无厘头搞笑”女神于莎莎到思维敏锐的“辩论高手”陈铭,从恋爱“自成一派”的吴昕再到评论“一针见血”的王菊。《恋梦空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恋商观察员是固定和流动相兼的,对于受众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更易受关注。它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不同明星爱情价值观的窥视欲,另一方面又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新鲜感,所以这一设置显得别出新意。
二、社会心理建构:《恋梦空间》中的叙事修辞策略
社会心理修辞学本是一门交叉性的语言应用学科,它认为修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的言语交际行为和过程。这个由交际双方参与的言语行为过程,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系,以语言为客观手段,二者通过修辞主体的心理而得到调控②。如今把这一概念引用到综艺中,是因为在观察类节目中不仅要突出修辞主体,同时也要兼顾修辞行为,而修辞行为不仅仅只有言语这一种表现形态,它还可以通过表情、肢体动作、画面符号等去修饰与表达。
因此,要想做一档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甚至共情的情感观察类节目,就必须符合实际的现实生活,意料之外同时又是情理之中的结构设置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社会心理建构。下文将对《恋梦空间》进行具体分析,看它是如何从素人主体出发运用叙事修辞策略来建构具有“上帝视角”受众的社会心理的。
(一)区格与极致化:“举足轻重”的修辞主体
在恋梦小屋生活的每一位素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是真实存在而又无可替代的。就像制作人刘蕾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去做‘人设’,但在码盘人物之时一定从长相、包装、谈吐、学历、个性等各个方面考虑区格性,让这些素人在一起,都是独一份的;让观众能够迅速找到记忆点,比如‘那个憨憨的军人’‘那个谈吐优雅的男生’。”另外就是对于同类型人物要选择性格色彩更加极致的人物,“要么特别喜欢,要么特别不喜欢”,一定不能“还好吧”③。而纵览整个节目播出后的效果,受众的话题讨论确实是不断地围绕这些“独特”的人物展开。
在《恋梦空间》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就是贯穿整个节目的人物——前三军仪仗队的军人陆文韬。为了凸显这一具有“独特身份”的人的性格,节目在前几期中通过其“教案”级的举动将其不懂异性、不会表达的性格极致地表现了出来。陆文韬首次出场便被同伴忽悠做俯卧撑,而首次送女嘉宾礼物环节时更是送出“体脂称”,但憨厚的性格并没有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后送礼物环节又送出设有自己声音的闹钟,这完全为观众示范了一个恋商为零的标准形象。然而,伴随着节目的进程,我们又看到了他身上独特的闪光点,越挫越勇、努力上进的个性让其从毫无恋商到后来的邯郸学步,再到后来的真正恋商提高,他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观众情绪,以至于在节目收官之后,很多观众纷纷在微博上喊话陆文韬:“韬哥真的很不容易啊,一路见证了你的成长”“请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吧”等。韬哥这一人物的设定既是一类人的影射同时又将观众代入其中,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赋予其拯救者的使命和角色。
另外就是在节目播出期间频繁登上微博热搜的余思娅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话题“女追男是否真的隔层纱”。外表优雅温柔的余思娅却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始终坚信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自己争取,拼尽全力地坚持一定会有回报。于是在面对自己心仪的男生林冠羽时,她展开全面攻势,委婉吐露心声,直接表白心意。即使是遭到男方的多次婉拒后,她仍执着出击大胆告白,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并没有赢得大众的一致同情,反而有不少观众觉得这个女孩在爱情里不懂得分寸,更有网友发言“这个女人也太作了吧”“别人那么搭,她打扰别人干什么”。这种个性的人在生活中也是确实存在的,我们不能轻易评判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更无权干涉他们的选择,但透过她的举动,观众可以反思和学习的是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节目中还有虽知性独立但也会摇摆不定、模棱两可的郭蓉,虽活泼可爱、情商很高但遇到问题也会逃避畏缩的许冰晗,虽成熟稳重、知书达理但也会惊慌失措、冷酷残忍的林冠羽等嘉宾。所有这些嘉宾的性格和行为不正是生活中的你我吗?这份真实让节目像一面镜子,照进每位观众的内心,在观察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自我的定位和思考。
(二)板块化与连贯性:“收放自如”的修辞行为
《恋梦空间》的修辞行为不仅着眼于小细节,更着手于大框架。
1.张弛有度的时间节点布局修辞
与同类型的观察类节目相比,《恋梦空间》不仅在恋梦观察员的设置上具有流动性,在嘉宾的选择上同样如此,在一个13 期的节目中共邀请了16 位素人嘉宾,这些嘉宾既有全程参与的也有短暂出现的,但这种看似无心的安排,其实生动地呈现了真实的人生。
从整季《恋梦空间》来看,它是一个大整体,每4—5 期为一个小板块,整季节目由此被分割成3 个板块,但是这3 个板块之间却又不是完全割裂、互不相关的。第4 期以及第9 期分别是第一个小板块与第二个小板块的过渡节点,嘉宾可以选择继续或者退出。在第4 期中,7 个人中有6 个人离开,仅余韬哥;第9 期中,8 个人中有4 个人离开。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也是不断有新人加入的,如在第一板块的第2 期新增了一名男嘉宾;第二单元的第2 期和第3 期分别新增了一名男嘉宾、女嘉宾。
如此高频、密集的人物格局转换,不仅能够让话题更为集中地爆发,同时也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时间对于每个人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青年男女显得极其宝贵,一个人相较于另一个人而言都只是一个过客,有人上车就会有人下车,没有绝对永久的等待与陪伴,所以对于《恋梦空间》中的每位素人嘉宾来说同样如此,对于稍纵即逝的机会要勇于把握。虽然在节目收官之际我们会对王炳人和马晨最后发出感慨的“一定要珍惜眼前人”表示遗憾和同情,但节目中他们表现出的纠结、“自以为是”等行为又何尝不是我们观众情感生活的缩影呢?最终的结果值得我们去自审和反思。
2.“别出心裁”的性格出场设置修辞
每个人物的出场顺序看似简单,其实都是精心编排的。在第二单元第5—9 集中,节目就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组合方式,形象地为观众沙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微缩的SVR 理论。第5 期出场的人物包括了鹏鹏、龙龙与韬哥,他们分别是在SVR 三个阶段占据优势的男生。鹏鹏外表突出,会在第一阶段的S 阶段(初始阶段)赢得好感,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第一天异性投票获得多数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势便不明显;龙龙能力出众,会在第二阶段的V 阶段(价值阶段)占据上风,这一阶段异性会更看重异性的能力,节目中也的确看到了龙龙后来居上的表现;韬哥为人靠谱,会在第三阶段的R 阶段(身份阶段)得到好感,他的踏实、诚恳会在深入了解这个人本身之后使人的态度有所变化。为了打破这种稳态环境,节目组又紧接着加入了一名“阿尔法人格”(领导力属性)的男性角色,重新让节目增加更多变数,引发更多话题④。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能在某一时刻略显不足,但它一定会在其他时段凸现出来。不管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是这些被观察的嘉宾,欠缺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性格闪耀的时刻。所以这些基于不同背景、个性、价值观以及相对不熟悉电视规律的素人嘉宾,在这种人物格局不断打破、重建的过程中,形成了更丰富的人物张力,在不断交往中引发出更多叙事之外人性层面、两性层面的升华内容,从而为节目的社会化价值创造出更多突破口。
3.视觉景观化下“公共空间”的具象修辞
哈贝马斯曾说,我们现在每个人都生活在制度化世界中,他称这个世界为病态世界,因为它不断地将私人领域变为公共领域,他认为只有通过交往即言语共识和思想共识才能使其有所转变,变为一个正常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指出,在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说话者要遵循三种有效性要求:真理的有效性要求、正确的有效性要求、真诚的有效性要求。这三种有效性要求分别指涉三个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⑤。观察类节目本身就是对私人领域“侵蚀”后的放大呈现,但《恋梦空间》却对这种转化后的私人领域即公共空间进行了具象进阶式呈现。
首先是厨房,它不仅是节目中最先拉近嘉宾关系使其往前发展的地方,同时也是展示嘉宾个人魅力、转变微妙关系的场景,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私密的空间中嘉宾的各种行为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加上恋商观察团的场外剖析和叩问,也带给观众一定的反思和学习。其次是录制恋梦影像信的小屋,这看似是一个私人空间,每个人都独自来这里诉说心事和解答疑惑,但其实是一个公共空间,因为在这里录制的内容有着被任何一个人查看的可能;同时这又是一个隐形的交往窗口,通过影像信这一介质来传递情感、真诚沟通。最后是丽江之行,它将观众的视线放到了户外大景观之下,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打开了嘉宾禁锢的心境,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景观,雪山、日出、寺庙、民俗等别样场景的展示,使嘉宾的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真正的公共空间中的人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与情感观察类综艺的当下表达
社会心理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它是一种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思维定式,是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⑥。因此我们在制作观察类综艺尤其是情感观察类综艺时,应结合社会心理的基本特点逐级完成对受众的心理建设和身份匹配。
虽然《恋梦空间》想打造出一场有关社交恋爱、去除烟火气息的纯爱实验,通过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让观众在这档节目中不断产生代入,进而完成对恋商的某种修炼,但播出结果真的就是这样吗?不少观众在看后都表示嘉宾认识3 天就告白的节奏太快,剧本框架痕迹太明显,甚至有种走过场的感觉。就像节目中素人嘉宾陈祥龙一样,这种情感慢热性格在生活中大有人在,所以如何更好地平衡嘉宾的情感节奏和观众的观看心理,是目前制作人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另外,对于素人嘉宾来说,虽是自愿报名,但毕竟是首次暴露在聚光灯下,在镜头前能否真正地吐露心扉,抑或是进行“理想化表演”,都是值得商榷的。作为制作人同样也应对素人嘉宾加强在这方面的引导。一定要相信:只有节目是捧着一颗真心来,才会收获对应的真心回去。
注释:
①邱铭.主打“恋商”观察 《恋梦空间》探讨两性相处的“正确姿势”[EB/OL].传媒圈.2019-01-11.http://www.sohu.com/a/288121693_570245.
②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论略[J].修辞学习,1995(03).
③罗姣姣.恋爱交友节目鼻祖再出山《恋梦空间》总导演刘蕾揭创作秘辛 [EB/OL].丑角娱乐.2019-02-01.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6TS4HAO05371HQ7.html.
④ 浅度.《恋梦空间》的新综艺策略[EB/OL].传媒1 号.2019-03-08..https://www.toutiao.com/a6665901154947301902/.
⑤[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 1 卷) [M].洪佩郁,蔺青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4-21+119-120.
⑥百度百科.社会心理[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