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慢综艺”《朗读者》的内在构成

2019-02-20林珊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朗读者类节目主持人

□ 林珊

近几年,以《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为首的真人秀以及以《歌手》为首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霸占荧屏,出现“井喷”的态势。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快”,节奏快,内容紧凑,快餐式布局。受众试图通过这样快餐式的综艺节目寻求内心最原始的快乐,以达到放松、逃避现实的目的。在这条路径已是大片红海区域之际,央视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当前中国综艺节目的蓝海区域——文化类综艺节目。快餐文化的刺激令放缓步伐前进这件事成为一种追求,知识的充盈,文化的静态魅力,令受众意识到沉淀自己的必要,央视发现了这一路径。于是央视开始拾起文化类节目,并成功创造出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其中《朗读者》作为“现象级”的节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朗读者》的出现为当下文化类节目树立了标杆,带来了沉浸式感观体验。因此本文以《朗读者》为例,欲从节目流程的设计、美学建构、意识形态构造三个方面分析该节目的内在构成。

一、《朗读者》的流程设计

《朗读者》是一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情感节目。其节目形式虽说不上新颖,但这种以“访谈+朗读”的模式呈现,相对简洁明了。“朗读”不同于面对面的交谈,其行为本身较为私人,《朗读者》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入“访谈”,使朗读不太过于封闭,令其变成一种能够与大家分享的形式。通过访谈,受众可以了解朗读者背后的故事,进而能够从朗读者的朗诵之中,找寻朗读者的身影,甚至自己的身影。《朗读者》第二季更是延续了访谈加朗读的形式,在嘉宾和读本的选取上,开合度更大,视觉呈现上更丰富。节目每期都会有一个大主题,邀请5 到6 位各界优秀人士讲述自身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并进行一段朗读。如《朗读者》第一季的主题包括: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不难发现,这些主题无一不是生活中平淡但是又能勾起人们共鸣的话题。除了访谈和朗读之外,《朗读者》还加入专家分析,专家团队包括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当然还包括原作者等。通过他们的专业解读能够让读者更加理解文本当时的情境,从而制造认同。

根据《朗读者》“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的宗旨,其在如何将访谈和朗读进行完美结合中使出了大绝招——主持人。主持人作为主线串联电视节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朗读者》中,主持人的作用被放大,同时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主持人仿佛也成了另一位朗读者。董卿作为该节目主持人,充分发挥了自身作为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并且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二、《朗读者》的美学建构

电视区别于广播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加入了视觉的刺激。一档节目能否抓住观众的眼球,视觉呈现尤为关键。《朗读者》在视觉和听觉的美学建构上,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首先,视觉审美的打造。现场的舞美是以一个图书馆+剧院的形式展现。《朗读者》第一季的整体舞美设计采用了环形剧场的设计,主舞台背景是多层书架的设计。第二季布景相较于第一季更有代入感。第一季的朗读过程只是单纯的朗读,嘉宾站在舞台中间,第二季则加入一些布景的设计,使其更具有画面感,通过视觉叙事将观众带入情境。

其次,听觉审美的营造。现场配乐的安排,同样恰到好处。音乐的使用往往能够让观众有沉浸式体验。在朗读过程中钢琴伴奏为朗读塑造了极为高雅的形式;不仅如此,在朗读的过程中,观众保持安静、细细感受背景音乐声与朗读声的交织。这种形式带来了强烈的仪式感

节目中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如同家一般,放松的聊天场景,一个是较为正式的朗读场景。这两个场景之间的连接是一扇门。这扇门的开合更加突出了仪式感的强烈。在场景一中,朗读者与主持人宛若两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在叙述过去的故事,追忆过往的时光。主持人恰到好处的询问能够有效把握整个节目的节奏,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会放松心灵,享受过程。在访谈环节,镜头的运用上,制作方均采用特写镜头,这样能够毫无掩饰地展现嘉宾此景此情的神态,也能够更加清楚地让观众看到嘉宾的情绪,仿佛是观众在与嘉宾进行聊天。我们会发现,其实《朗读者》的整体基调都是庄重但不失温暖,因此在镜头的处理上,运用特写,能够最快速捕捉到嘉宾脸上神情的变化。不论是讲到动容时的落泪,还是激动时的慷慨激昂,在此刻都已被淋漓尽致地放大。

最后,语言审美的塑造。主持人开场的话语往往就奠定了每期节目的基调。《朗读者》主持人董卿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主持功底,不仅能够很好地对嘉宾所讲述的故事进行总结,用简短深沉的话语向观众传达,而且她本身作为另外一位重要的朗读者,也兼备了朗读者所独有的情感传递能力。

三、《朗读者》的意识形态

在相当多的引进节目中,充斥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中一些偏于消极乃至负面的内容,其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抵消乃至对抗作用①。《朗读者》则是通过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宣传,向社会展示国家的另一面。

《朗读者》每期邀请嘉宾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才或成功人士。通过对成功人士的访谈和成功人士自己的朗读,不仅仅传送文本内容,而且向大家展示了当下中国的面貌。朗读只是一个形式,重点是分享他们的故事,传递情感,传递力量。毕竟只是进行朗读,很难让观众与嘉宾产生共鸣,因此故事的讲述与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使观众置身其中,感受嘉宾的真情实感,从而理解其中的意涵。主持人对朗读者进行访谈,实质上是对“英雄形象”的再度阐释,是“英雄形象”的建构过程,通过把观众带入一个由“英雄形象”和符号消费所组成的仪式空间,从而“征服”观众,唤起和重申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朗读者》对英雄的再塑造是将精英文化平民化,拉近精英与平民之间的距离。

四、《朗读者》成为“清流”的启示

《朗读者》开拓了一条本土化自主创新的道路,将访谈、纪录、综艺等元素融入其中,创新了节目类型,丰富了电视节目的艺术表达,体现了电视的社会责任与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成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重要的新探索②。《朗读者》为后续的文化类节目竖起了标杆。在这之后出现的文化类节目都借鉴了《朗读者》浸入式的理念,设计了专属的舞台,如《国家宝藏》采用的演绎式呈现,《一本好书》采用的话剧式表达无不在营造一个能够将观众带入的场景。笔者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核应该是传递一种能量,一种能让人内心温暖的能量。对于快餐式的综艺而言,它们也正在向观众传递一种快乐,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以《朗读者》为首的慢综艺则更多地是希望能够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静谧,对人与物的探讨与反思。

注释:

①胡智锋,邓文卿.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7(04):5-11.

②胡智锋,邓文卿.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7(04):5-11.

猜你喜欢

朗读者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