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适应的策略研究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

2019-02-20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幼小规则意识

文/广州市天河区四海小学

德国哈克教授指出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存在着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和学习环境等六方面的断层。由此导致30-40%的学生出现适应问题。哈克也指出,幼儿园行为规范比较自由和生活化,而小学较之更为严格。进行小学一年级新生规则适应策略研究旨在提升学生规则适应能力,消除规则适应障碍,帮助学生轻松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降低规则适应坡度

目前,学龄前儿童普遍接受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进入小学需要加强的是其执行规则的能力。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学生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易发生“陡坡效应”。针对学生不适应问题,很多幼儿园会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大班靠近小学生活作息制度,规定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帮助其适应小学生活。

因此一年级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衔接,降低学生适应难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规则适应档案。开学时,编制适应观察表,给每位任课老师一张,由班主任进行总结,建立班级适应情况档案,做到精准定位。 其次,进行幼小对比分析。依据前期观察结果,对薄弱方面进行幼小对比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幼儿园和小学有部分规则是相同的,但是要求的程度不同,学生意识不到其不同之处,在规则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幼儿园时的规则,找出问题症结。第三,抓关键点进行训练。在找到问题症结之后,寻求突破的方法,针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训练。

二、开展主题引领班会,体现规则适应梯度

学生进入小学要适应一系列的规则,有的规则与幼儿园不同,有的规则学生初次接触,需要一定时间。目前,规则学习多放在开学培训或者教师需要进行教育时提及,没有形成系统教育。各科老师有各自的课堂规则,没有形成一致,加大了学生适应的难度。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帮助学生适应规则时,教师要遵循这个原理,确定每个阶段重点养成的规则,形成主题引领。首先,确定适应主题。各科教师通力合作,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三周为一周期,共同制定适应主题。其次,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协调制定班级统一的规则。第三,落实主题活动。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讲解规则和要求,各科老师进行课堂观察评价,三周后班主任进行总结激励,逐步推进,帮助学生适应。

三、尊重年龄性别差异,降低规则适应难度

在规则制定时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考虑到差异性。首先,尊重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规则引导变堵为疏。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到操场、花园等地方玩耍,一味禁止,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偷偷去玩耍。不如带领孩子去这些地方玩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如:什么时候来玩比较好?玩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达成共识,从而形成规则。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小组,让行为规范好的孩子作为组长,为组员树立模仿的榜样,帮助形成习惯。其次,尊重男女差异,让规则评价更具公平性。女生个体成熟早于男生,在人格特征上比较稳定。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加活泼好动,自制力没有女生强,遵守规则方面不如女生。因此在进行规则评比中考虑性别差异这个客观原因,可以分组评比,让男生的进步得到肯定。

四、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拓展规则适应广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在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家长的积极性,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和教师可以让家长了解目前的教育要求和趋势,让家长意识到配合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和教师也要换角度思考,体谅家长不易,提供适当帮助,让家长感受学校的温暖,乐于配合学校教育。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仅靠学校,还要靠家庭,然而部分学生的学校表现和家庭表现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家长参与规则评价,把学生家庭表现纳入规则评价中,避免两面性的问题,强化规则教育在家庭中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猜你喜欢

幼小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