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自媒体的立身之策
——以“佛系学习社”为例
2019-02-20何欣璐
□ 何欣璐
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对传统媒体进行技术和经营方式两方面的有机整合。在大融合的背景下,自媒体应运而生。“我们可以把自媒体看作‘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即指私人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①
由于具有平民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和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在个性化强烈、受众需求量庞大的高校中,自媒体成为高校媒体发展的主流。在风格多样的高校自媒体中,有一种专业性质较强的专业号,它由传媒专业的学生团队组建,文章内容新闻专业性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运营了名为“佛系学习社”的微信公众号。本文结合这一微信公众号,分析在自媒体林立的高校媒体中如何杀出重围。
一、文章质量是立身之本
一个主体想要获得关注,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就是抓住最突出的点制造话题。而公众号最突出的宣传点就是文章质量,做出一篇能引发高阅读量、转发量、话题度的文章,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现在很多人都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去关注一个公众号,先制造这个让受众“知道你”的文章,然后再用公众号整体的文章质量、话题选择、阅读感受让受众“留下来”。
除了稿件本身提高质量,还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力量比如“热点事件”,这对没有名气的公众号尤为适用。因为在热点事件上,人们关注的是事件本身,各自媒体之间的差距会缩小。“佛系学习社”阅读量最高的两篇文章《新街口金鹰中心失火后的14 小时》和《回溯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被砸事件》都和热点事件有关。
充分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进行二次宣传,也是基于稿件质量本身提高关注度的方法。二次宣传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转发和跟进报道。转发可以借助其他公众号进行粉丝分流,但效果有大有小。如果报道的人物能够引起足够大的注意力,引发各大媒体平台跟进报道,影响力范围会更大,如“侣行记艺”公众号报道的花溪夜郎谷谷主宋培伦成功吸引了人民日报等大量媒体跟进。虽然高校自媒体未必能达到这么高的影响力,也很难找到这么具有话题性的选题,但是这对文章的选题有所启发。高校媒体不应该仅跟着热点走,也要有发掘热点的能力,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条件,运营者和大部分受众一样都是年轻人,知道受众关注的是什么,同时又有专业的基础,能把受众想看到的东西呈现出来。“佛系学习社”之前采访的文物修复师、纹身师等还未被媒体挖掘消费且有特色的人物,以及瑞兴咖啡、垃圾分类等社会普遍关注但还未被分析研究的事件,就是不错的话题。
二、效果呈现是检验标准
(一)以效果为核心的合作团队
以选题为中心,配以对应的编辑、排版(公众号则只有编辑)及其记者,建立选题合作团队,这符合大融合的背景,大融合之下各岗位职能要求提高,行业精简人员,而且媒体从业人员都开始往多技术型人才发展。“过于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分工,使各支队伍只熟悉本领域的工作,技能单一,导致文字记者只会写新闻,摄影记者只会拍摄,新媒体记者只会排版编辑。”②大融合背景下,单兵独斗的传统媒体设定已经过去,新媒体时代面对受众更高的阅读体验要求,拥有超强可发挥性空间的新媒体,更新换代更为迅速的行业发展,团队合作是值得考虑的形式。
除了“本职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沟通和配合,因为文章的最终呈现效果不再局限于文字、版面,受众也就有了更高的观感要求。“人们的媒介素养也经历了由纸质读写媒介素养→电子视听媒介素养→数字网络媒介素养→自媒体新媒介素养的转变过程。”③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以更好的呈现为主要目的,发挥各自的长处,如绘图、制表、H5 等。削减职能色彩,增加“以最终效果为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不是我该做的”等想法,而放弃为选题做更多努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风格,当某个人对稿件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权时,通过多篇稿件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如果以团队形式磨合,虽然编辑仍然具有主要决定权,但因为大家都会站在稿件如何呈现最合适的角度思考,再加上其他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个人风格就会减弱。
(二)整合资源以实现效果最大化
整合资源,首先要看手上有什么可利用的、独特的资源。“佛系学习社”一直忽视了对电子版杂志的宣传,《拾遗》杂志其实更具备打出招牌特色的条件。一是在拥有相同专业背景、学院支持条件下的专业号中,《拾遗》杂志是“佛系学习社”的独特资源。二是杂志有延续性,杂志品牌没有更换,而且传统文化的定位清晰更容易吸引受众。如果能和“佛系学习社”相互成就,杂志补充公众号内容,公众号扩大杂志宣传面,既能把传统文化杂志品牌成功打出去,也能形成公众号的特色。
杂志虽然说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已经衰落,但衰落的是纸质杂志这种媒介,而不是杂志内容,杂志内容依旧足够吸引人,除了整本内容上传云展网制作电子杂志,还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媒体融合操作。例如美化电子杂志二维码制成海报,将画面感强的文章制作成H5 动画,将现场表演感强的文章精简文字制作成推送并配以视频,将杂志增加“听”的功能制作成有声读物,或者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录制文章,等等。另外,整本杂志除了电子书的形式,还可以将一本杂志浓缩进一张图,制作一张包含所有文章标题的图,每个标题都对应链接,点击就可以直接跳到相关文章。
三、抓住受众是追求目标
(一)定位是核心
通过表1 对几个同类型的高校专业号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这类公众号最基础的定位有三个元素:年轻、新闻、个性。同时也可以发现“佛系学习社”定位的问题:一是没有交代运营团队是南师大2016 级新闻专业的学生,这就相当于抹去了自己的一大特色,将自己放置于更加广泛的自媒体竞争中。“南师大”“新闻专业”这两个点都可以成为受众关注此公众号的原因;二是定位较为模糊,这和课程要求有关,公众号的定位全权交给主编,没有框架,有利于每一轮新的团队班子更好地发挥。虽然一直变化的风格不利于吸收受众和公众号的发展,但这毕竟是个试错平台,探索、创新、发现问题更加重要。
(二)推广活动是助推剂
和其他高校公众号不同,高校专业号不仅面对本校学生,也面向关注新闻的社会群体,在做一些推广活动的时候会有所局限,但都要先找到目标受众。广泛的社会群体难以捕捉,可以先抓住大学校园内的受众,自己没有实力做一些推广,可以借助其他团体组织的力量,比如南师大新传院的官方公众号“新传印象”,可以与其做一些内容的互动补充。这些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兼具发布通知、记录学院生活等功能,会有专门的学生团队发布一些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但是由于团队精力分散,这类文章就比较缺乏。关注“新传印象”的除了在读学生及家长,还有往届的学生,而毕业生中很多都从事传媒行业的工作,完全可以列入目标受众。另外,在新传院毕业晚会等大型活动中,也可以寻求合作,一方提供采编新闻报道的人员,一方提供宣传。
话题征集类的活动,是现在很多自媒体公众号积累人气与受众互动的线上活动形式,既能丰富文章内容,也能增加公众号互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迷恋”的是“信息交换”,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并找到一些合适的渠道分享信息;再加上互联网的“匿名”属性,所以愿意肆无忌惮地诉说自己的故事。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这个年龄段群体的共同话题,90 后比较明显的就是校园霸凌、独身子女、养老压力等。可以抓住这些话题,做一些征集互动,同时把留言功能开放,留给受众更多讨论的空间。
注释:
①③甘波,古那尔·艾则孜.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广电专业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23):25+75.
②张雅雯,杨丹宁.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新闻宣传组织建设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中心为例[J].视听,2018(0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