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2019-02-20□周欣
□ 周 欣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课程教学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普通话APP 可以利用AI 大数据技术对练习者的发音进行分析,指出语音缺陷,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资料,逐一突破发音难点。这一优势正好弥补了传统普通话教学缺乏针对性、课时数少等缺点,是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普通话APP 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手机APP在普通话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能有效解决普通话教学中遇到的瓶颈
目前普通话教学中遇到的难题,首先是教师难以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大部分学校的普通话课堂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学生人数多,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语音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普通话学习APP 则可以利用AI 大数据技术分析每位练习者的语音情况,为学生了解自己习焉不察的语音缺陷和教师了解学生的语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是教学时数有限,从课堂内学习到课堂外学习的拓展困难重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会占据课堂将近一半的时间,课上用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而且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辅导学生的发音练习。课上没有时间练,课下学生因为缺少了监督和辅导又不愿意练,导致普通话教学效果并不理想。APP 的使用可以帮助普通话教学打通课上课下,延长学习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收集的APP 诊断结果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并设计教学方案,课上有的放矢地精讲少讲,留给学生充裕的练习时间。课下,学生在APP 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将练习结果和记录发送给教师,以便教师监督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过程性评价。
另外,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普通话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知识和语音练习相对枯燥,缺少教师的关注和一对一的指导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APP 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课前APP 的诊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语音缺陷,带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来听老师的课,精力就会更加集中,教学效果就会更好。APP 中拥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练习资料,例如声母、韵母发音过程动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示范朗读,名家名篇朗诵,针对性练习群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避免了无视个性化需要的练习资料带来的倦怠感。课下学生在APP 上的练习记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多听、多说、多练,学习母语也不例外。普通话学习APP 为听、说、练提供了技术平台,并使练习效果最优化,克服了独自练习时没有示范、无法正确辨音、没有指导的困难。学生在进行系统的普通话学习和训练时,受之前学校的语言教育和媒体的传播影响,已经初步会说普通话并养成了一种自己的发音习惯。要改变发音器官的肌肉活动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正确的引导方法和训练手段。APP 可以示范标准读音,学习者根据需要可反复听音、辨音。学习者可以录音,通过和标准读音的对比找出差距,或者通过智能口语评测技术进行自动评测,实时、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自动提供对应的学习语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APP 的使用让普通话时时可学、处处可学。APP 可制定学习计划并设置提醒功能,学习后可打卡到微信、QQ,使学习者有一种使命感、满足感,并督促、激励学习者坚持不懈地每天练习。
(三)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为习惯
当代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他们对新的科技手段、工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获取新知识。但是他们又有着学习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目标不清晰等缺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其娱乐、社交、购物等功能的开发,很多学生都成了“手机控”“低头族”,在课堂上玩手机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很多学校都采取了“手机上墙”的措施。对于学生玩手机,与其“堵”不如“疏”,多开发一些适应课堂教学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做作业、查找资料的工具。另外,学生碎片式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普及,这种学习方式也非常适合普通话“零存整取”的学习特点。利用APP 的词语锁屏功能,将学习者的难读易错词语变成手机屏,看手机的次数越多、解屏的次数就越多,学习时间就越长,而且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也能激发喜欢追新求异的年轻人的学习热情。
(四)学生自带设备(智能手机)进教室符合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大趋势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不应只局限在利用新的技术工具辅助教师教学,还应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解决教学的核心问题和瓶颈。目前的普通话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 展示发音示意图、发音动程的动画、普通话示范读音,但这只是利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对于普通话学习的核心——听、说的帮助并不大。
2018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了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目标任务。《地平线报告》研究显示,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是新兴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大势所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接纳①。教育的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勇敢接受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改革创新。
(五)适应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改革需要
现在普通话考试大都已改为机测,通过智能语音技术评测,部分代替人工评测,测试准确性高,相应也增加了考试难度。目前的普通话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听音、辨音,由于教师能力和人工辨音的局限,对学生发音上的小瑕疵有时未必能准确辨识出来,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利用普通话学习APP中的考试评测系统进行练习,辨音准确性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材料,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二、APP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
智能手机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防不胜防的“低头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与其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围追堵截,不如让手机为教学服务。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新兴的技术手段,勇于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市场上的普通话学习APP 良莠不齐,教师先要试用,从中选择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推荐给学生;然后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方案一般包括课前、课内、课后三大板块,在这三大板块中,都要充分发挥APP 对普通话听、说练习的作用。
(一)课前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先进行语音知识的讲解,然后学生进行语音练习,教师纠正发音,最后学生练习巩固正确发音。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语音问题不尽相同,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语音情况一无所知,按照教材和教学经验安排课堂讲授的知识,这样的讲解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普通话学习APP 进行测试并提交语音智能检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教师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课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语音问题之后,会带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来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会更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音诊断测试结果建立语音档案,既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实现过程性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课内和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二)课内
根据APP 的诊断结果,课上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山东省内的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缺陷是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而且表现各异,在课堂上教师需对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错误表现、解决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不存在问题的语音略讲,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供学生练习。
普通话APP 拥有海量的考试资源,可进行单音节字、多音节词语、文章朗读、话题的分项练习。APP 的使用可以实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语音情况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练习,在声、韵、调上存在缺陷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字、词练习;而普通话水平较高,在声、韵、调上没有语音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朗读和话题练习。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从旁倾听学生的发音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三)课后
普通话APP 的优质资源、语音精准的测评技术、跟读对比分析功能让课后的普通话练习效果不再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自我辨音能力差而大打折扣。APP 的使用打通了课堂内外的界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听、说练习时间的增加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APP 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会根据学生的练习结果,生成针对学生语音缺陷的练习材料,让练习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学生还可以进行模拟测试,系统会根据测试结果预测普通话等级,让学生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激励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普通话水平考试成绩。
三、结语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已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乐于和勇于接受创新带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智能手机和APP 无疑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中的手段和工具,易学易用,成本低廉。普通话APP 作为一种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可以有效解决普通话传统教学中遇到的瓶颈,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上作用显著。
注释:
①黎加厚,王竹立.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关于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讨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