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传播探析
——以“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为例

2019-02-20蓝晓莹

视听 2019年9期
关键词:螺蛳舆情舆论

□ 蓝晓莹

一、研究背景

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传播伴随着公众参与度的增加、信息不断被增补、公众情绪的聚集、话题榜单热度的持续刷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网络舆情场域被逐步放大。海量信息的多向传播也使得舆情的爆发力和走向难以预估。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监管、媒体平台自律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要求。

二、“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事件始末

舆情,即围绕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受众对此产生的一系列的认知、情绪、态度和讨论意见等的总和①。某些突发事件会因其自带的敏感标签、社会影响力或猎奇性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网络技术的革新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发酵提供了温床,也使得各类热点事件在舆情的浪潮中翻涌起伏。

2019年3月21日,“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的微博话题位列微博热门榜首,话题的起源是有博主晒出在ins 看到的韩国网友吃螺蛳粉的照片,并翻译了韩国网友的话——“螺蛳粉应该成为韩国的金字招牌!……想为螺蛳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个极富韩国特色的食品,像端午祭一样,成为韩国面向世界的另外一张名片,推广给全世界!”

微博话题“柳州人谈韩网友为螺蛳粉申遗”被推上热搜后,使得网友的讨论进一步发酵。之后很多新闻媒体的官博转发了相关视频,并附文案:“近日,一些韩国网友发出为螺蛳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称螺蛳粉‘是大韩民国流淌在血液里的传统口味’。3月21日,螺蛳粉在中国的发源地广西柳州官方表示,感谢海外友人的操心,螺蛳粉现在是广西非遗,正逐步申请国家和世界级非遗。”

3月29日,新浪辟谣栏目的官方微博“捉谣记”盘点了2019年3月的十大网络谣言,“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遗”上榜,真相是多数韩国网友事实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螺蛳粉,网传截图上的韩文语法多病,韩网友称这并非出自韩国人之手。这场持续几天的热议,引发点竟只是个乌龙。就连之前韩国端午申遗也是无稽之谈,韩国申遗的不是端午节,而是“江凌端午祭”。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捷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话题被推上微博热搜后,一天内达到了上亿的阅读量和数万条的评论,各大新闻媒体的微博官方账号都纷纷转发评论。新闻媒体数以千万计的粉丝,庞大的受众群体为信息的传播带来天然优势,其固有的权威性也为消息的真实可靠作了铺垫。跨媒体传播形成庞大的舆论场。随着事件在微博的讨论升级,大量企业或个人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加入剖析讨论的大军中。南国今报3月21日微信公众号题为《螺蛳粉要被韩国申遗?上热搜第一!柳州网友:不要脸!》的推文,收获10万+的阅读量;中国青年报3月22日推送了题为《有韩国人号召为螺蛳粉申遗?这里的网友坐不住了!》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近10 万;三联生活周刊3月23日的公众号推文《螺蛳粉申遗乌龙:我们为什么会生气?》亦有5 万+的阅读量。科普中国、北美留学生日报、INSIGHT 视界、暴走大事件等多个微信公众号也有相关推文,自媒体的即时传播性对舆论话题的引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参与主体多样化

网络舆情由突发事件引发,突发事件的所有利益相关人都会参与进来。“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事件因螺蛳粉的受欢迎程度和网民对韩国以往申遗行为的敏感度而引发热议,带有爱国情怀、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愫蔓延开来。具有共情性的话题往往能将公众的情绪聚焦放大。短短一天时间,该微博话题的阅读量破亿,讨论量数万。参与进来的主体包括新闻媒体、普通网友、微博大V、当地政府、企业/个人微信号等。

另外,参与的渠道也多样化。以“韩国螺蛳粉申遗”为关键词的话题在微博、微信两大阵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时也波及到了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一些搜索引擎的搜索推荐。

(三)多元观点的碰撞

陈力丹认为舆论“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②。评论区的评论五花八门,对于一个事件的解读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随着“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话题的持续发酵,评论区汇聚了诸多一针见血、直抒胸臆的情绪表达,网友对某些戳中自己爽点、痛点的发声纷纷点赞转发。舆论传播中的跟风现象普遍存在。网民对该事件的看法包括对韩国意欲为螺蛳粉申遗这种拿来主义的不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维权的应予重视、再这样下去就把韩国申遗的戏谑言论。总的来说,对此事的不忿占据上风,少数人指出媒体不该散布未经核实的消息。

四、应对策略

(一)监管部门的应对策略

加大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全媒体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信息的裂变式传输和跨媒体扩散进一步加大了舆论监管的难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紧跟技术与现实的进步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进,更加严格地治理网络舆情乱象。健康的舆论环境不能仅依靠大众与媒体的自律,法律的强制性才是根本保证。从宏观的角度调控网络舆情,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民心,采取强硬的措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态度,这样才能提升政治话语权,从而解决网络舆情的种种难题。

(二)公众的应对策略

由于网络传播的多元扩散,公众可以处在信息流通的任一环节,参与信息传播的生产、流通与发酵。该事件的源头就是一名普通博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的发声可以被无限放大。谣言的传播成本也近乎为零。公众也会因为信息压力,即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率较大,而对此信息持信任态度。过度地依赖媒体提供的表层信息,只能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公众应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理性看待所接收的信息,并怀揣求知查证的精神,避免沦为舆论操控者的附庸。公众在接触使用媒介产品时,应换位思考,在一场传播中,参与主体所处的角色不同,各方的发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立场和主观色彩,信息的相对真实性需要对事件抽丝剥茧才能求得。公众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人云亦云,成为舆论场中的被动参与人甚至是施暴者。

(三)媒体平台的应对策略

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一环。政府监管部门对舆情传播的监管是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媒体平台的自我管理则是传播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石。媒体平台应主动加强自身内部管理,积极参与行业自律,助力行业实现良性发展。不可否认,“技术导向”的网络舆情研究是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使得舆情治理对策研究更富有生机与活力③。大多数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都依赖技术,强在“监测”,弱于“治理”。能较快地从数据反馈中看出舆情的走向,但应对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核查,拥有不足五万粉丝的微博辟谣账号“捉谣记”是新浪辟谣栏目的官方微博。在3月22日就此事件作出回应——“韩国要给螺蛳粉申遗?这个消息太不靠谱了!”随即在博文中附上具体求证过程的链接。转发数不足两万,评论和点赞数亦不足一万。费时费力的“治理”或许收效甚微,但这应成为平台的一种职业坚守。媒体工作者要明白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时代的瞭望者、社会的守望者,媒体工作者应该坚守“真相为王”的原则,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

注释:

①匡文波,周倜.2018年网络舆情的特征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9(02):79-83.

②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2.

③林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取向与进路[J].情报杂志,2019(04):119-124.

猜你喜欢

螺蛳舆情舆论
螺蛳树
螺蛳粉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