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发展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五所省属本科院校的实证调研

2019-02-20吴建彪

社科纵横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工作

吴建彪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1)

一、教师发展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发展,既包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又包括个人实现身心健康,在此过程中,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因工作本身的压力以及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倦怠心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ger)提出的,认为职业倦怠是“行业中而对工作对个人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与心情的疲倦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个体体验方面的各种负面因素,比如没有工作热情、不关心工作、缺乏工作成就感等。

在此,笔者以河南省五所省属本科院校为例进行实证调研,来探究分析当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参考MBI-ES量表并结合河南省西部几所省属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状况,制定调查量表,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采取组织教师在教研室专门发放的形式进行,由课题组成员专门发放,其中,抽样方式为提取五所高校教师移动手机号码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软件。

根据调查数据现时,对“自己是否存在职业倦怠?”这一题的回答,50.7%的教师认为自己存在职业倦怠,26.7%的教师认为不存在,还有22.6%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之后,课题组从职业倦怠的各种表现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系统整理,认为4.7%的教师职业倦怠“非常严重”、17.3%的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48.0%的教师职业倦怠“一般严重”、30.0%的教师职业倦怠“不严重”。对此,课题组得出结果:当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个人健康发展以及教育实效性有效提高的重要因素,须引起学校、教师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课题组得出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采取5级计分方式进行考量,考量的4个维度分别是:情绪低落、非人格化、无成就感以及组织去人格化等。情绪低落、组织去人格化维度分数接超过中值15分,而无成就感维度接近中值,由此,课题组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低落、组织去人格化等维度。

二、教师发展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滋生土壤分析

(一)浮躁社会风气:教师职业倦怠滋生的环境要素

当前,我国社会正值为实现伟大民族“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的关键期与机遇期,但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突发的转型期,再加上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大背景,社会上不免产生浮躁之气,这种浮躁之气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相结合,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学校、教师均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则是表现为:教师管理体制功利思维较强,教师管理体制与教师发展实际需求相脱节,未能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性。比如,部分学校在设置教师科研、教学考核目标时,过度强调硬数据、冷指标,给广大教师带来不良导向;教师个人浮躁心理较为明显,对自身发展认知不清、定位不准、自我发展动机不强,比如,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环境下,并未确立科学的人生发展目标,单纯看待个人的工资收入、获奖情况,并在盲目攀比心理的驱使下滋生不良心态等等。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职业倦怠滋生的制度要素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在教师管理机制,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等方面过于强调科学性,制度设计功利性较强,人文关怀性缺失,从导向方面就严重影响着教师发展,由此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从教师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式方面来说,人文关怀缺失导致职业倦怠滋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管理工作未能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在制定相关政策以及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未能广泛吸纳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涉及到教师个人切身利益等问题上往往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解决,而非从尊重教师角度进行民主协商,使得部分教师的合理诉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由此导致部分教师对学校产生疏离感,长久下去则是职业倦怠;第二,教师考核制度存在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考核制度未能区分工作好坏、工作多少之间的差异性,这实际上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漠视,既未能体现对教师求上进、谋发展的引导,又未能体现对低质量工作的制度性规避,导致高校教师缺乏谋求卓越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即考核标准过于统一,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且重数量轻质量,未能在职称评定方面体现专业与岗位的差异性。

从教师发展培训制度方面来看,高校对教师发展重视度不够。由于教师既要承担课堂教育工作,又要承担科研任务,由此,教师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具备过硬的教育技能等;既在理论性上需要努力,又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需要突破。最为重要的则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技能并非停滞不前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根据教育实际状况予以提高,由此,长期性、有重点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可避免。但是,当前高校在教师培训机制方面重视度不够,这尤其是部分省属一般本科院校中体现明显,难以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正是实际教育工作对教师技能的需求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导致高校教师承担者巨大压力,由此而滋生职业倦怠。

(三)认知不清与定位不准:教师职业倦怠滋生的个人要素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各类部属重点院校建设工程的全面开展,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普通本科院校在社会上“声誉不高”,由此而引发任课教师在自我发展方面难以有效认知,无法对个体价值进行正确评价,缺乏胜任高等教育工作的自信心,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成就感较低等,进而则是难以安心从事现有工作。同时,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从事教育的高校教师,具有海外访学背景、接受本科到博士系统教育的并不多,在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方面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由学校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而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长久下去而产生教学无力感乃至于职业倦怠。

正是在认知不清、定位不准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发展动机不强,缺乏专业化发展的自我规划性。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发展动机是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受社会、学校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缺乏对现有教育的认同度,由此产生应付教学任务、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心理,甚至部分教师还感到“绰绰有余”。正是高校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难以体会到教师为职业价值而奋斗的上进心理与追求卓越的激情。即使在为评定职称、岗位升迁等功利性目标而奋斗,也是短期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式予以应对的努力与奋斗等。总之,教师发展内在动力不强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发展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之策

(一)营造良好环境: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的环境之维

从学校环境角度来说,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教师在学校环境内的适应性与感知幸福的能力,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此,高校需要以营造良好人际关系为主线,为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创造条件,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和谐且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教师健康人格的形成。比如,学校可以从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教学竞赛活动的激励机制入手,引导广大教师以科学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在个人发展进程中影响他人,从而构建和谐、共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还需要统筹安排教师工作时间、学习时间等,从而为教师处理好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使其能够创造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比如,学校可以依托工会、团委等以欢度假日、踏青旅游等名义,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园教师体育竞赛活动、校外“感悟春色,品味人生”系列活动等,使得广大教师在繁忙工作之余,能够调节自我、放松自我,从而能够在休假之后全身心的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之中。

(二)健全评聘制度: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的制度之维

健全教师评聘制度,是激发教师发展内在动机,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一环。对此,高校需要从教师评聘制度着手,以科学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实现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需要充分吸纳教师、学生、同行专家等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公信度。第二,实现教育教学评价的岗位差异性,这主要是指确定评聘教师标准时,要着眼于专业教师岗位、行政岗位等之间的差异性,全面涵盖教育教学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领域,分类设计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激励性,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岗位的特点,从物质、精神等方面制定相关奖励标准,从而提高广大教师实现个人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三)正确认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的个人之维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职业倦怠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是必然的,由此,引导教师正确认知职业倦怠以及教师发展,是缓解教师职业懈怠的重要条件。第一,教师需要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与岗位有着客观的认识,需要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既需要避免过低看清自身价值的不良现象,又需要摒弃好高骛远的幻想性目标。第二,教师需要对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必然性,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进行理性认知,需要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专业化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进行科学认知。第三,教师需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来积极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滋生的职业倦怠,从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给自身带来的纷扰等。

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也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即需要培养一支道德素养过关、专业知识雄厚的教师队伍,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除去教师个人努力之外,学校则是需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从日常宣传教育、树立正面榜样、严处反面个人等方面着手,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知职业道德、科学评价职业道德,进而牢牢确立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信仰,从而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切实践行;学校还需要着力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除去教师个人努力的因素之外,学校还需要从加强教师学习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教师在职培训的多元渠道、加大对教师在职读博以及海外访学的奖励力度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激发、保持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新能力。

实际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普通地方高校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对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滋生的客观现实,对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详加分析,从环境、制度以及个人等维度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为地方高校谱写实现伟大民族中国梦校园篇章而凝聚力量!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工作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选工作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