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交媒体对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影响
2019-02-20张文娟
□ 张文娟 李 乐
在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连接信息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尤其是发生突发性事件时,社交媒体因其即时性特点,迅速扩散大量信息,加之大众的互动参与,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这种由大众参与形成并发展的舆论,除了对事件本身有重大影响,往往还使得事件走向朝着不可控方向发展。
一、社交媒体促使突发事件舆论多元化
虽然社交媒体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传播事件信息,集聚人们关注与参与、强化舆论,并引发媒体的关注及相关报道,但也在无形中阻碍了事件的正常公关处理,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一些社交网络平台为了“眼球经济”,有意识地迎合公众情绪,将事件中的对立因素片面放大,从而激化大众矛盾、恶化事态发展,使事件舆论走向多元化。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班失事,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事故原因及相关遇难者身份也得到了确认,其中有8 名中国公民。当人们对逝者表示痛心时,新浪微博平台则出现了一些自媒体微博账号对其中一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遇难者的大肆报道,并公开其身份背景、情感状况、私人微博账号等隐私。随后迅速引起网民的围观与参与,更有甚者在该女生微博下评论“死了就别回来了”“家里有钱,全世界炫耀,这下好了,下辈子注意点”等辱骂攻击性言论,让大众的注意力一下子从对遇难者的悲痛中,转移到讨论该女生家庭背景、对发出恶性评论者的讨伐中,让事件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其中,舆论走向从一开始的对事件本身的关注,逐渐走向多元化,大多数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的。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得事件舆论最终的结果和发展趋势是动态变化和未知的。舆论的多元化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交媒体的网络议程设置的影响。
唐纳德·肖用古埃及生产的古老纸草作为比喻,提出了“纸草社会”概念①。他指出,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中,水平和垂直两种议程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随着媒介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融合,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介继续主导公众议程设置的同时,个性化媒介的兴起也带来了受众力量的崛起。因此,在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对议程的设置也在影响着大众对事件的感知,而进一步影响着舆论走向。
二、社交媒体激发突发事件的舆论冲突
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自由,使大众对突发事件,尤其是有关伦理道德的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大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讨论、争辩,于是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引发了另一层次的热议,从而形成舆论冲突。
2019年5月10日,江西上饶一所小学的一名男生被其女同学父亲用刀所杀。事件迅速引起关注,舆论也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对女孩父亲行为持理解态度,理由是男同学在学校霸凌女孩,其父母、学校老师不仅没有重视反而纵容男孩行为,女孩父亲虽然行为极端,但是可以理解。另一种反对观点是,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男孩的霸凌行为,并且一个成年人因孩子之间的冲突而行凶实为不妥,以暴制暴不仅不可取,更是对法律的蔑视。在这两种鲜明的观点中,其实还掺杂了其他的声音,如部分网民对绵阳网警巡查执法的公关能力的指责,认为其没有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导致各种“小道消息”煽动网民情绪,使舆论走向极化。
海德的“归因理论”表明,大众面对危机事件时,由于自身的需要,会迫切想要得知相关信息,并通过亲身的参与互动,来使自己的不安心理得到缓解,从而获得次级控制感。而最快速便捷的方式便是从社交网站、官方媒体、自媒体的报道以及与其他用户的互动中获得。
之所以造成这种舆论冲突,除了人们本身的立场不同,社交媒体也是其主要因素。作为事件传播和发展的平台,社交媒体给大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渠道,使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到一起,与其他不同观点的群体进行“对抗”,在这一过程中,事件由其本身的发展演变成多方观点的对峙,使得大众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逊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组织或团体对受传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影响力的存在②。
三、社交媒体常常造成突发事件的舆情反转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其发展与传播不会顺利。由于发生得过于突然,且信息源、发展趋势不明,导致大众的舆情表达游走于不同的舆论漩涡中,主流舆论或多数派意见数次向不同方向的倾斜,使得舆情表达最终发生反转③。
2019年5月16日,周口一位女士报案称自己因病晕倒,醒后发现4 个月大的男婴被人抱走,警方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发布通报后,迅速引起热议。焦点起初聚焦于“盗婴”“拐卖儿童”等社会问题,就在大众对人贩子进行口诛笔伐时,随着深入调查,真相其实是这是孩子母亲与亲人“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于是大众又将焦点转移到对其家属的责骂中。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够进入到传播环节。在此次事件中,涉案母亲在报案之初可能并未想扩大到网络上,然而网友们善意的互动和自发的传播,促使案情发生戏剧化的转变,于是案件在舆情的病毒式扩张下走向了失控。
碎片化时代,人们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导致注意力分散,无法长时间地关注某一条信息,而导致无意识的浮躁心理。正如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所言:“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④对于突发性事件,人们往往只是快速浏览,所得到的都是碎片式的信息,不会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于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事件中引起热议的部分,事件后续发展便渐渐进入衰退期。
此时,突发事件从“酝酿期”到“衰退期”的整个过程都在社交媒体上完成。除了网民在社交媒体的互动式参与,自媒体、官方媒体、网警等多方也都参与其中,对舆情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反转”之所以如此频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媒体为了在突发事件中占有一定先机,过于追求时效性,导致其在报道新闻时疏于对事实真实性的核实,于是对事件的报道就变成了“寻找新闻→制作新闻→抢发新闻”的直通式传播。而社交媒体也缺少这种对真实性的把关环节,使得事件多次“反转”。
四、结语
在互联网连接信息的时代,社交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舆情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抓住两个时机进行舆情引导。一方面,舆情爆发前要积极预测走向。社交媒体是突发事件形成和传播的第一平台,信息的公开、发展进程与舆论走向,都是根据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步步揭露与挖掘而逐渐完善和形成的。正如李普曼所说:“传播就是把分散的人捆绑在一起的力量,无论好坏吉凶,传播具有造就或摧毁政治秩序的力量。”⑤因此社交媒体应对事件发展趋势进行方向性预测,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事件舆情进行引导并制定相关应对方法。另一方面,舆情爆发时应及时引导。突发事件在引起热议之后,多方观点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形成,其中包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也包括对事件之外的不合道德或法律的声音,此时官方媒体、专家学者等权威方应主动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有针对性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与澄清,尤其是对偏离轨道的舆论加以引导,及时稳住大众的不安与忧虑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注释:
①[美]唐纳德·肖.创造一个纸草型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4(04):10-11.
②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89.
③殷婷.网络舆情逆转研究——以网络公共事件“范跑跑”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0.
④[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6.
⑤[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