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百花深处》疯癫影像叙事研究

2019-02-20杨雪团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冯先生福柯铃铛

□ 陈 攀 杨雪团

疯癫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它不是简单的个体的生理的病症,它是一套具有丰富含义的话语。“疯癫意象以非理性方式表现了对非人性和反人道的反抗激情,以‘野蛮’显示了对‘文明’的挑战,展示了在愚昧麻木的芸芸众生中还存有敢于反抗的主体,还存在伸张压抑人性的要求。非常态的世界中,理性的、正常的反抗方式被堵塞了,只能以扭曲的非常方式体现尚存的未被泯灭的人性光彩,疯癫体现了在非常状态中的只能以非常的方式解读人性,着力找寻非理性背后的理性力量。”①将福柯的疯癫理论引入对于陈凯歌《百花深处》的研究中,才能更为清楚地理解短片中“冯先生”人物形象的疯癫设定以及剧情的荒诞不经,在亦真亦假、啼笑皆非的影像叙事背后,折射的是陈凯歌对于我们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在一片大刀阔斧的推新破旧的改革浪潮中,所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不管是抽象的思想观念还是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在推土机的不断轰鸣中被夷为平地。然而在被四周高楼大厦包围得水泄不通的最后一块空地上,那一棵孤独伫立着的老槐树,仿佛是仅存于这个疯狂世界的最后一双清醒的眼睛,在它的注视之下,现实世界一切合乎逻辑的行为被置于疯狂中,而活在现实里的疯子,却以一种昭示者的身份,带来了一面巨大的社会反射镜,让所有自以为是的人在这面巨大镜子的映射下仿佛如台上独舞的小丑,在铃铛与鸽哨的交替回想中,呼唤着人类理性最后的回归。

一、“疯癫”的主人公形象

《辞海》中对疯下的定义是“精神错乱失常”,“疯癫”,“发疯,疯子。”“疯癫是区别于正常有序规范的精神形态,故疯癫者往往与惯常的思维行为大相径庭,经常偏离道德规范和行动标准,超出被社会接纳的度和量,被视为异端而遭致排斥。”②《百花深处》中的主人公“冯先生”,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与当代人类格格不入的特殊存在,极具人物语言以及行为的辨识度。首先,与电影中惯常使用的人物出场方式不同,普通电影对主要人物的登场,几乎都要穷尽影像表现之能事,在不断的渲染和铺垫后,才会让重要角色“隆重”登场。但是《百花深处》对于冯先生的“出场”,是没有任何影像语言交代的,甚至连提示的细节都没有,仿佛一个飘然而至的幽灵,不经意就停在了一位正忙着整理的搬家工人面前,让人忍不住内心一颤;而在全片的结尾,依然是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人物,手里拿着失而复得的铃铛,却像一个孩子一样欢快地奔向远方,那个地方除了准备要下落的夕阳和几棵零碎飘摇的树以外,别无一物。不知所来与不知所往的出场和离场方式,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和现实世界中的常人拉开了距离,加上无处不在的细节提示,如名字的“冯(疯)先生”、头顶的黄帽子、不时翘起的兰花指、戏曲般的说话语调等,都在刻意将这个人物与现实世界剥离。

初看冯先生,仿佛是正常世界秩序当中一个在舞台上极尽所能搏人欢笑的小丑,他的坚持和他的努力仿佛都是一场笑话,或者就是心智与年龄身份远远失调的孩童;然而这个其貌不扬的疯子,却一次又一次让正常世界的人群感受到挫败与羞辱,要么让四个青年壮汉在钱的奴役下与之一起“徒劳搬家”,要么在罔顾他的告诫后被迫“抛锚”,只有在卸掉所有的唯利是图以及骄傲自我的本性之后,才在冯先生铃铛的声声召唤中感受到了那被他们抛落一地的繁华,灵魂仿佛在一瞬间接受到了洗礼,疯子在现实世界中的决绝抗争,在这个片子当中似乎被奏响了回声,疯癫对于理性世界的召唤与回归,也在这个片子中获得了某种胜利。

二、“疯癫”的故事情节

《百花深处》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五个搬家公司的工人一天工作过程中接了一个活,为一位自称是“冯先生”的人搬家,但是当工人来到指定的地点时,发现那不过是一片房子被拆迁后留下的空地,根本不存在可供搬的“家”。故事却还是在如此荒诞背景下坚定展开,在所谓的金钱利益的趋势下,四个年复一年干着一成不变工作的麻木的灵魂在疯子的指挥下,在曾经是老北京人生活过的一个百花深处的胡同里,在房子拆迁后空无一物的废墟上进行了一场不存在的“搬迁”。在这个段落中,四个人被站在高地上的一个弱小的疯子所俯视和摆布,现实中集理智与力量的一方在这个段落中完全失去自我,其动作与行为完全与疯子并无二至,这场集体的疯狂在一个骑自行车闯入的男子那里得到了印证,这个理智世界的目击者被这几个人的荒诞行为所惊吓之后落荒而逃,现实的逻辑与秩序在这片空地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故事的高潮段落,因为不听疯子的劝告而使车轮陷于泥坑中,电影在此部分似乎有意要阻止这四个搬家工人的离开,疯子在车轮下找到被遗落的铃铛里的“铛”,当二者合二为一的时候,随着铃铛清脆的声音被疯子摇响,电影一改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而极其突兀地穿插进了一段浪漫而唯美的动漫段落:这是一座围绕大槐树而建的古老四合院,院中铃声飘扬,笛声悠悠,落花缤纷,空中似乎还回想着生活在这个胡同中的手艺人沿街叫卖的吟唱和老百姓低低浅浅的言语,一片似曾相识的喧嚣和繁华,然而在一阵风过后,所有的一切都随风而散,只留一棵孤独的老槐树停留在原地……此处的影像段落已经完全不能用现实和理性来进行概括,超现实的虚构画面之外,却是让理性人群所留恋和震慑的过往,只是一切都显得如此梦幻和不真实。正如福柯继续对疯癫的论述:“现在它参与对理性的评估和对真理的探索。它在事物的表面,在光天化日之下,通过一切表象的运作,通过现实与幻觉的混淆,通过那个模糊不清的网——总在编织又总在打破的、既将真理和表象统一起来又将它们分开的网——发生作用。它既遮遮掩掩又锋芒毕露,既说真话又讲谎言,既是光明的又是阴影的。它闪烁诱人。”③

三、“疯癫”的影像语言

《百花深处》的影像语言,初看简洁明了,细细探究起来,不管是简单色彩的运用,还是镜头对画面的呈现,无不超越基本的影像逻辑,在近似于疯癫的创作语境中,指向一个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与存在反思。

电影中对所有现代城市文明的具象载体,如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宽阔平坦的城市道路等,一改正常思维下仰视的视角,却在双关的语境中对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典型如平安大道的命名,背后却是危机四伏的隐射,台词中对于“如今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的调侃,以及对现代人对所有这一切“非正常”现象的坦然接受和麻木,都在指向理性世界里表面平静后面非理性的暗潮涌动。开篇对于一栋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仰拍画面,将正常影像逻辑中对仰角度拍摄画面的正面效果进行了超越,在构图中摒弃了留白的基本原则,而让大楼的每个细小窗格填充于整个屏幕中,带来一种深深的窒息感。而画面中由透明窗格连接而成的几条白线,不经意间仿佛如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平安大道”,只是这样的“平安大道”,因为一扇扇打开着的窗户而留出的黑洞,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后面冯先生所提示的暗坑,使将窒息感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提升。

第一次意识到冯先生的荒诞行径之后,四个搬家工人决然离开,倒车的巨大轰鸣声让无助的疯子如孩童般惊慌失措,但是这丝毫唤不起四个麻木灵魂的怜悯,在驱车驶离这片废墟时,一个适时而入的电话带来了事情的转机,通过汽车后视镜的投射,一个跳出现实的虚幻时空被静止。这个随着汽车的远离而完全静止不动的影像画面里,是一棵巨大的槐树和一个幽灵般的人影,这个画面非常短暂,并且非常虚幻,但是瞬间离奇的定格却是导演在全片中最为直接的情感宣泄和观点表达。槐树在中国民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旺盛的生命力让很多人相信它是生命延续的象征,如果这个画面中的槐树是那个“木”,而树下站立的“冯先生”某种程度上就是那个“鬼”,如此,冯先生的身份在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当中似乎被证实,他应该不是现实世界中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而可能是这片曾经喧嚣的土地上一个默默守护着的灵魂,当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一切都被现代文明所舍弃,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当中的障碍而被清除殆尽之时,他以一个昭示者的身份降临人间,在引导世人重温了曾经生机勃勃的四合院的繁荣与美好之后,他随着逝去的四合院,手摇着铃铛消失在画面之中。

显然,冯先生的疯癫绝对不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生命个体,而是一个极具意味的疯癫意象,疯癫把视觉和盲目、心象和判断、幻觉和语言、睡眠和清醒、白昼和黑夜结合起来,最后成为一种虚无,因为它是将他们中的各种否定因素结合起来。但是这种虚无的悖论在于它要表现自己,透过符号、语言和姿态爆发出来。这真是一种有序和无序、事物的合理存在和疯癫的虚无状态难解难分的结合!因为对疯癫来说,如果它是虚无的话,那么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采用某种理性秩序的外表,从而变成与自己相反的东西,才能表现自己。简言之,虽然疯癫是无理性,但是对疯癫的理性把握永远是可能的和必要的④。

四、结语

福柯在上个世纪对于疯癫的描述和定义,历时半个多世纪以后依然可以深刻地来描述一个陷于现代化的汪洋大海而无法自拔的时代,“疯癫不再是人们所熟知的这个世界的异相;对于这个局外观察者来说,它完全是一个普遍景观;它不再是一个宇宙的形象,而是一个时代的特征”⑤。当所有人都视现代文明为人类唯一救赎之路的时候,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声音就会在理性的秩序当中被视为谵妄或者疯狂,陈凯歌用高度写实的影像语言,给了我们一个直击灵魂深处的警醒,当整个世界都陷入疯狂的时候,真正的清醒者,只能属于疯癫。

注释:

①陈力君.新时期文学的疯癫主题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78.

②陈力君.新时期文学的疯癫主题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77.

③[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2:36.

④[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2:103.

⑤[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2:24.

猜你喜欢

冯先生福柯铃铛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福柯话语权力视域下社会隐转喻研究——以美国政治正确类表达为例
宽堂先生(特写)
秋姑娘的铃铛
挂铃铛的狗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铃铛大作战
晴空一声霹雳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