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觉语言
2019-02-20□梁超
□ 梁 超
姜文执导的每部影片,在不同的层面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姜文电影中的一些共性也是显著的,那是属于姜文导演的独特个性,好几部作品都颠覆了电影惯常的叙事方式,用非逻辑的、违反经验的手法,来描绘导演感知到的世界。研究者称其电影具有“魔幻现实主义”①“后现代主义”②等特点。作为中国电影中独特的存在,其作品的视听语言及所表达的思想值得我们细致地分析。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执导的第三部影片,姜文在节目《小崔说事》中称其为“上帝送给自己的礼物”。然而,这部备受姜文导演重视的作品却是毁誉参半。该片表现手法先锋、新颖,打破了观众惯常的观影习惯,表达的哲学和思想也可谓意涵丰富。但是,观众需要有大量的阅片经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接受这种大胆的形式,从而理解影片背后的意义。对于当前多数观众来说,满足这些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许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这部影片。观众的感受也直接反映在影片的票房上,该片在商业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
但票房从来不是衡量一部影片艺术价值的标准。赵宁宇对这部影片评价道:“一部远远超前于普通大众接受水平的电影,就这样变成了被人奚落嘲笑的对象。然而这部电影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得到重新评价,如同我们民族的很多事物一样。”③不论其商业表现如何,就作品本身而言,《太阳照常升起》是值得专业的分析者用来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一、视觉元素的选取
《太阳照常升起》可谓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看完这部电影,如同读了一首意蕴深长的诗词,意境唯美,具有新奇感,带给人美的力度,让人反复思考。在诗歌中,意象的选取十分重要,意象直接决定了读者如何在脑海中组合图像、生成画面,进而产生意境。如果不明白意象的含义,就无法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电影中,意象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借用特定的视觉元素,用隐喻来构建一个在电影故事之外的意义世界,这是姜文惯常使用的手法。正如影评人焦雄屏观看《太阳照常升起》后所说:“我一共看了两次,第一次只觉得奔泻而来的影像宛如艾略特的《荒原》般充满隐晦的喻意。第二次我和剪接大师廖庆松一块观赏,忽然像看懂《达·芬奇密码》般拿到所有的解密钥匙。”④观众看不懂姜文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理解电影中视觉元素的含义。所以,我们首先尝试解读影片中典型视觉元素的意义,这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电影视觉语言的基础。
太阳:太阳总代表着希望和光明。在中西方的文化环境中,太阳的象征意义是共通的。关于片名,姜文说:“这个名字的来源是从《圣经》里来的,《圣经》里有这么几句话,特别符合这个故事——一代人来,一代人又走,大地永存。日头升起又落回到它升起的地方。太阳照常升起,非常有意思。不但把故事内容全部概栝,而且定位在目前状态认同的一种自然和人的关系,关系就在于一代人走,一代人来,大地永存。”⑤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总是在大地上上演着,有欢喜的故事,也有悲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但世界总是存在着希望,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日子里,迎来新生。这是整个片子所要表达的关于世界、关于历史的沉思。
鱼鞋:鱼鞋最开始在疯妈的梦里出现,鞋出现在开满鲜花的列车铁轨上,这个位置和影片最后疯妈生下的孩子出现的位置相同。可以看出,鱼鞋代表了疯妈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同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她醒来时会穿过那片人们生活的土地去寻找这个梦想,也会因为这个梦想的丢失而变得焦急,举止怪异,还能清楚地辨别儿子带回的梦想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用白石头垒起的圆形小屋:在影片中,这个小屋反复出现,说明它在影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个小屋又是如此异质,显然是有象征的意义。影片暗示这个石头小屋由疯妈亲手建造,是属于疯妈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没有疯妈的牵引,儿子也无法到达这里。这个小屋外形别致,内部放置着那些被自己和儿子在家中打碎的物品,这些物品被疯妈小心翼翼地拼凑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但儿子打几个喷嚏,就能将拼凑还原的物品全部毁坏,可见这种修复如此脆弱。可以说,这个石头小屋是疯妈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她留存和修复那些被损坏了的东西,那些她曾经赖以生存的器皿、爱人的遗物以及对儿子幸福的期许。
火车:《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这三部姜文执导的影片,火车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过,或许这是出于导演对火车的偏爱。影片中,疯妈在第一次上树后对着远方大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在这个片段的前后,并没有出现火车,火车直到影片将要结束时才出现,观看至此方才明白,疯妈一开始所喊之词,来自于在十八年前,她迎来了孩子的出生,面对太阳升起时所喊出的话。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火车是现代社会的代表,社会高速前进,历史的行进一刻不停,一如火车在轨道上的行驶。
二、色彩的处理
视觉元素的分析,是在“形”的层面讨论这部影片的视觉语言。“在银幕世界的造型空间里,形的作用偏重于理性,而色彩的作用则更倾向于人类的情感和本能,它善于在银幕空间中传达与揭示人的情绪、心理和精神信息,使银幕形象更加丰厚、立体、生动和富有生命质感,它具有使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作用,使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视的形象语言。”⑥色彩赋予了画面主观的个人情绪,这既是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也是故事讲述者内心世界的外化。
在《锵锵三人行》节目的访谈中,姜文的好朋友洪晃曾问他:“你能解释下对颜色的矫情吗?”由于节目剪辑的原因,节目没有给出姜文的回答,十分遗憾,但这至少说明,姜文的电影在色彩运用上是十分出色和独到的。
导演胡玫把电影色彩基本结构的运用方式分为四种:和谐的、对比的、主观变异的、彩色与黑白交替⑦。在一部影片中,这四种运用的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可以兼容的。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既是和谐的,又在结尾突然从彩色变为了黑白。而《太阳照常升起》兼具了和谐的和主观变异的这两种方式。姜文影片的色彩具有强烈的风格化特征,是专属于他个人的视觉语言。而色彩个人化的风格主要通过主观变异来完成,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和谐的,同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一致的。
(一)色调
从整体来说,影片的第一、第四部分色调偏向红色。近景和特写中人物的面庞、中景和全景中的植物,以及远景和大远景中的村落地貌和蓝天白云,各种景别中所表现的人和物都泛红。红色配合其他颜色使用,色彩饱和、艳丽,与绿树、蓝天、白云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使得整个画面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从感受和感情方面来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春天给人温暖的感觉,四处都充满了生命力,而用红色来表达春天的感受是十分合适的。故事第一部分有大量的镜头内运动的戏份,疯妈追逐儿子,儿子找寻疯妈,都是在人物的奔跑中完成,他们奔跑在由红土铺成的路面上,激烈的节奏交由红色来完成,让人有种强烈的兴奋感。疯妈从学堂领儿子回家,给儿子讲鱼鞋的故事,红色所营造的氛围让这一幕看起来十分温情,体现出相依为命的母子间深厚的感情。在第四个故事中,人们忘情地在婚礼上歌舞,火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唱歌跳舞,追逐嬉戏,红色把这种狂欢、热烈的气氛推向极致。在这种狂欢的气氛中,火车疾速而来,如同旗帜一般燃烧着的篷布闪烁着红色的光,追逐着火车,在黑暗中飘舞,新生命就在此刻到来。最后,年轻时的疯妈映衬着红色的朝霞,在长满红花的铁轨上焦急地奔跑,寻找自己的孩子,红花越来越多,在花朵最繁盛的地方找到了新生的婴儿,喜悦的情感油然而生。
红色的色调奠定了第一和第四部分的情绪基调,让人始终处在激昂和亢奋的状态中,该片在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二)物体的色彩
色调是整个画面颜色的整体偏向性。而从画面中具体的对象来说,影片中也使用大量的红色物体。
影片开头的画面中开满了红色的鲜花,疯妈的枕头也是红色的,两个镜头交叉剪接,让观众明白这是疯妈的梦境。梦中的鱼鞋是红色的,经过的路也是红色的。买完鞋出门,撞见自己的儿子,儿子穿着红色上衣,怀中抱着一摞红砖,紧接着,疯妈追儿子,是在一段红土的路上完成,途经的建筑墙体也被处理成了红色。
《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一书记录说:“在校外几条路上,厚厚铺上当地特有的红土,拍碎喷水保湿,让红土在阳光下呈现最动人的色彩,映衬得大树更显生机勃勃。”⑧可见,影片对实体景物的色彩重视到近乎苛刻的程度。影片特意去处理场景和道具的颜色,不论其目的为何,最终都让观众注意到色彩,色彩因此而得到了强调。为什么强调色彩呢?因为色彩不仅起到影响感官的间接作用,同时也是内容本身,如同有形的视觉元素或者意象一样,同样具有隐喻的功能。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曾说:“我们得干预彩色电影,去除它惯常的真实性,以当时的真实性取而代之。”⑨姜文使用色彩时,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这同我们所习惯的世界有一定的距离,对我们日常的色彩经验发起了挑战,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也显示了色彩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三、镜头的使用
(一)局部特写
影片开始的一两分钟,一直都是疯妈的脚的特写。先是她洗脚的动作,然后是她光脚踩到地上,往房间外奔走,跟随脚的特写,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美丽小村落的面貌。直到进入鞋店挑选鞋的时候,才露出了人物的面部。
镜头选择性地呈现身体某个部位的拍摄方法,只能提供极少量的信息,观众被限制在狭小的视域中,仿佛对整个电影世界的全貌失去了感知,这同我们现实生活中观看的经验不符,会让人产生微微不安的情绪,但却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观众迫切地想要知道整个人是什么样子,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期待下一个镜头能够为之揭晓。
对脚的特写在该部分还出现过一次。儿子游过了一段河流,来到一片陌生的树林。此时,我们只能从特写镜头中看到儿子的脚和地表深深的苔藓,由于看不到更多的内容,接下来将要展开的情节完全无法预测,这个特写制造了一种紧张感,仿佛有危险的事情将要发生。直到看见石头小屋才松一口气,原来,镜头意图牵引我们的注意力到达这个重要的意象。这两个局部特写都通过聚焦局部、遮蔽周围环境的手法,来达到制造悬念的效果。
(二)面部特写
此外,影片中也出现了大量人物面部的特写。究其缘由,面部特写能够抓住人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这些微小的细节,观众可以在这种放大化的呈现和聚焦中准确识别人物的情绪,并察觉人物情绪的变化。
第一次母亲上树,儿子惊恐万分;第二次上树,儿子满脸都是困惑和担忧;到后来,变得无奈。终于,儿子愤怒的情绪爆发,以至于母子二人在家中砸碎所有的锅盆碗盏。最后,儿子在发现了石头小屋后,对母亲的行为逐渐有了一些理解。儿子在不同阶段的情绪,都是通过特写镜头来交代,清晰展现了儿子对母亲行为态度的变化。从一开始寻找鱼鞋的期待和急迫,到失掉鱼鞋的癫狂,到最后找到鱼鞋的平静,疯妈心理状态的变化也是通过特写镜头来呈现。疯妈与儿子面部的特写镜头相互呼应、交叉剪辑,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和儿子情绪的对抗和交流,二者的关系可谓张力十足。
(三)故事不同部分的镜头运用
通览全片的镜头,在故事的第一和第四部分,镜头运用更加大胆、多样,除了特写镜头,还运用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来表现人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也有主观镜头来交代儿子在游泳时产生的幻觉,还有大远景镜头,来展现山村美丽的风景。而故事的第二、三部分,镜头使用比较单一、中规中矩,大都采用全景、中景、近景,并且镜头角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仿佛长者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
这或许同导演安排的影片节奏有关。在《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一书中,姜文按照“起承转合”来谋篇布局,在影片中,导演也是按照起承转合的节奏来安排故事的走向。开端部分需要使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再用运动镜头加快影片的节奏,给观众带来紧张刺激的感觉,用大全景镜头来表达影片的诗意,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美的力度,并沉醉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是“承”和“转”的部分,节奏稍微慢一点,是在为最后的部分铺陈和蓄力。到第四部分,各种镜头变换使用,是为了将气氛推向最热烈、最高潮的部分,从而引出和升华影片的主题。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并不难懂,相反,创作者为了让观众能够理解影片的主题,在视觉元素、色彩、镜头等视听语言的方面,经过了周全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形成了导演的个人风格。这种个人特色并非是自说自话,姜文导演想通过这种非逻辑、反经验的手法,来表达视觉文本之外意义层面的另一种真实。这种尝试不可谓不是一种创新,是中国电影前进的道路上十分有价值的探索。
注释:
①韩洁.姜文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J].电影文学,2016(10):94-96.
②③赵宁宇.姜文的电影世界[J].当代电影,2011(05):23-28.
④⑧姜文等.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22+262.
⑤姜文.它是我心中的太阳[J].大众电影,2007(18).
⑥宫林,周登富.电影色彩的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02):85-91.
⑦张春雨.电影中的色彩: 穿梭在现实和梦幻之间——兼析姜文电影中色彩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03):28+39.
⑨[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雄屏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