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太空的声音
——乔治·利盖蒂作品在斯坦利·库布里克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运用

2019-02-20冯心韵上海音乐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布里克盖蒂安魂曲

冯心韵 上海音乐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1. 不解之缘——“素味平生”却“惺惺相惜”

陈鸿铎教授在摩根《20世纪音乐》的“导读”中提出: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反叛”“标新”“多元”的过程。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里,20世纪每一个作曲家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奥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GyÖrgy Ligeti,1923-2006)因其创作观念独树一帜敢于突破主流模式,写作技法不断更新,一直在超越自我,难以归类,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前卫作曲家之一。而提到利盖蒂最广为人知的是他运用微复调、音块写作手法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大气》,不仅轰动了西方现代乐坛,也引起了20世纪一位特立独行的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的注意,在他1968年上映的电 影《2001:太 空 漫 游》(1968)(2001: A Space Odyssey)中运用了利盖蒂的三首著名作品:《大气》(Atmosphères,1961);《安魂曲》(Requiem,1963-1965)中的慈悲经(Kyrie)乐章以及《永恒之光》(Lux Aeterna,1966)的片段,既成就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成为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让利盖蒂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中。

利盖蒂从未被邀约特为电影创作配乐,也未曾与库布里克有过交集,而库布里克却多次擅自使用利盖蒂的作品为自己的影片的配乐,引发了笔者的兴趣,为何“素味平生 ”却“惺惺相惜”?1999年在库布里克人生当中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中,依旧选择了利盖蒂早期钢琴作品《莱切卡塔组曲》(Musica ricercata ,1951-1953)中的第二首作为影片的主要配乐。音乐通过 #E、F和G三个核心音贯穿全曲,用原型、逆行、重组和点描等技法,加上音区变化、踏板应用及力度对比等手段[ 郑艳丽.继承传统 植根民族 探索创新——里盖蒂钢琴作品《莱切卡组曲》分析报告[J].音乐探索,2009(03):57-60.],以叹息似的音调描绘出诡异的气氛,使影片弥漫在重重疑云之中。

2.求新且经典——斯坦利·库布里克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距今已有50年,这部宏伟、 超前的电影改编自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被无数科幻迷奉为科幻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就像是所有科幻迷的《圣经》。《2001:A Space Odyssey》直译为“太空奥德赛”。在《荷马史诗》中奥德赛是远渡重洋经历千难万苦回到故土的王子。库布里克拍摄了人类在前进中所面临的来自自然和神灵的种种考验,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现在以及人类的未来。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片,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的启示录。[ 张荷. 多变影像与恒存哲思——库布里克电影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p14]同时也很难想象在电脑特效的任何形式都还未存在的1968年,有任何人能完成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

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涉足电影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好莱坞制片厂体系开始衰落的年代,作为战后好莱坞体系中的年轻导演,他们大多都出身于电影学院,系统掌握了电影生产制作的理论知识,成长伴随着电影的发展,作品也都大都面向年轻观众。这群被称为“电影小子”的年轻导演崇拜、向往欧洲电影,受法国新浪潮时期“作者电影”观念影响,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展现非传统的故事。[ 杨怡婧. 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观[D].重庆大学,2017.]希望追求新的创作要素和创作自由,库布里克绝对是最不寻常的一个。

他对于影片音乐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配乐的绝妙选择,乐此不疲地在自己的影片中使用古典音乐甚至不惜弃用原创音乐,却又能将古典音乐与影片出色结合并获得高度评价,可以称为电影史上“最懂音乐的导演”之一。

3.序曲——《大气》

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开始的前3分钟黑场,在没有任何视觉效果出现之前,使用了利盖蒂的《大气》作为了开场“序曲”,在2002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的一期以科幻为主题的节目《都有一颗好奇心》中,现在炙手可热的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对于《2001:太空漫游》开场的3分钟评价颇高,在他所有看过的科幻电影中这3分钟最为震撼人心,胜过一切花费巨资的科幻电影场景,而这一切冲击却主要是由配乐《大气》所带来的,观影者在这3分钟之内能感受到时间的流动、空间的深邃以及触发对于宇宙的幻想。

《大气》带来的这样的密集的感觉正对应库布里克在影片开头想带给观众对于宇宙的想象,作品的所有声部开始的时候都以pp很弱的响度不留痕迹的进入,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从♭E到♯c的宽达近五个八度的持续音块,塑造出一种静态的、没有时间感的音乐。利盖蒂在《大气》中想要用音乐语言表现卡夫卡小说中“凝固的时间”,消解音乐的动力性,产生没有运动,“原地踏步”的状态感。这种让时间凝固的音响使时间消失了,反而将空间呈现出来了。作品呈现的状态与我们想象中在太空行走的那种失重感极为符合。在《大气》首演的时候就有评论认为这个作品不像是管弦乐队排演出来的,像是电声音响。利盖蒂利用自己在电子音乐实践中对于声音的认识,将电子音乐声部处理用到实际的乐队乐器上来,带给听众这种细腻稠密的如同一张巨大的织网的感受。[ 陈鸿铎. 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p32]

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2013年由阿方索·卡隆执导,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的科幻大片《地心引力》。影片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配乐奖七项大奖。同样是关于“在太空没有声音的条件下”如何为影片制作配乐,《地心引力》采取了“非典型”的配乐方式,将音乐电子化,对声音进行取样经由计算机做变形处理,将音效融入音乐设计。配乐已经不仅仅是如何写好“音符”而是如何写好“声音”,配乐的范围从“音符”扩大到了“声音”。旋律感强烈的传统管弦乐被用电子音乐技术所创作、前卫的氛围音乐所取代,使影片获得了大众以及专业人士们的一致肯定[ 刘柯妤. 论频谱形态学在《地心引力》配乐中的应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7.p3]。对于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有这样的一种解释:“氛围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型,它强调音调和气氛,而非传统的音乐结构或节奏。这是一种缓慢的音乐形式,它使用重复但柔和,舒缓的声音模式,可以被描述为声音壁纸,以补充或改变空间状态,并产生一种平静感。这种类型被认为可以唤起“气氛”“视觉”,或“不引人注目”的质感。”[ 原文为:Ambient music is a genre of music that emphasises tone and atmosphere over traditional musical structure or rhythm. A form of slow instrumental music, it uses repetitive, but gentle,soothing sound patterns that can be described as sonic wallpaper to complement or alter one’s space and to generate a sense of calmness. The genre is said to evoke an "atmospheric", "visual", or "unobtrusive" quality.来自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bient_music.]用这一概念来解释利盖蒂的《大气》所营造出的“氛围感”可谓是恰到好处。

4.黑色巨石旋律——《安魂曲》中的“慈悲经”乐章

1963-1965年利盖蒂为女高音、次女高音、两个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安魂曲》,被作曲家本人赋予了极高的评价,是他第一部将微复调手法用于声乐并采取赋格曲创作的作品,尤其以“慈悲经(Kyrie)”乐章最具特点。利盖蒂在此乐章中使用微复调(Micropolyphony)与宏复调(Macro polyphony)相结合,密集的节奏伴随着音块似的人声音吟诵,表现了战后追思人类的痛苦与死亡,表达了一种极为复杂的情愫——战栗与恐慌、忐忑不安。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使用“慈悲经”乐章作为黑色巨石的主题旋律,共出现三次,导演给予它一个隐喻的象征,每次出现都预示着意识的进化:猿猴与黑色巨石的首次相遇,带来猿类动物意识的终结,启迪它们利用骨头工具为自己赢得战争,促进了人类的进化;第二次出现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黑色巨石的出现,人类意识到外星文明的存在从而发明了人工智能——哈尔(HAL)9000以及“发现号”飞船踏上了真正的探索宇宙文明的旅途,也意味着人类幼稚的终结,由此导致的科学和信仰两种既有体系的崩溃;第三次出现接近结尾,宇航员鲍曼进入星室的入口,代表着当今人类意识的消逝,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存在的终结。“慈悲经”与电影的叙事形成了一种对应,成为电影中预示着生存与发展的对抗。

5.“混乱”中的“有序”——《永恒之光》

在《安魂曲》之后利盖蒂于1966年创作了另一部混声无伴奏合唱《永恒之光》,该作品在内容上与《安魂曲》密切相联,都是以宗教为题材,从混沌模糊的微复调织体中寻找到明确的三个音组合而成的核心和弦,创作手法比《安魂曲》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2001:太空漫游》中当月球飞船飞往克拉维乌斯的陨石坑时,伴随着利盖蒂的《永恒之光》,戏剧性的是,这一场景的内在涵义是让观众意识到这种“混乱”实际上是“有序”的,月球上出现的黑色巨石不是偶然出现的“魔法”,而是有意图的“故意埋藏”,《永恒之光》的音乐与电影的叙事产生了共同的作用,以一个单一的音调开场,随着单独的、蜿蜒的旋律出现并逐步进入多个声音,产生“集群”效应,这与利盖蒂在高度复杂中蕴含微型精准的创作观念相一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利盖蒂所创作的这一系列稠密且看似无定形态的微复调、音块作品,以及库布里克将这些作品放入传世的伟大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代表了宇宙的混沌象征,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个体进入了另一媒体——电影之中,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库布里克的电影当中又蕴涵更深刻的哲学韵味。此后科幻片的作曲家们并未曾说过自己是否受到利盖蒂作品的影响,但我认为《2001:太空漫游》中利盖蒂所营造出的“太空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们在用音乐塑造外太空时的留有的感性经验,一度被摹仿却从未被超越。

猜你喜欢

布里克盖蒂安魂曲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勇闯糊涂岛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点
人们还在热议他是否来自未来
母亲的安魂曲
碰撞:记凯鲁比尼《安魂曲》首次国内公演
违抗安魂曲:以音乐为武器
花瓶里的钥匙
酒与安魂曲
盖蒂还有麻烦事,一家图片社也起诉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