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19-02-20赵田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

□赵田芳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1 文化自信的含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中国梦的奋斗提出了文化自信,正式将文化自信纳入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平等行列,凸显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也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建设都提到日程上来。在最近的十九大做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1]当前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来自三方面:一是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三是对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它不仅彰显了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而且表达了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更彰显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2 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联性

2.1 坚持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党中央坚持在全社会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1]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了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价值的肯定,体现了我国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2.2 文化自信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掌握群众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它能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20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许多国家纷纷给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具了“死亡证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已走到尽头。[2]然而,在此之后,旧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逐渐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充分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正确的选择。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让曾经的旧中国一步步成功,一步步脱离弱国的境地。正是有这样的坚持中国才逐步繁荣昌盛,才形成了独特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因而文化自信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引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极大的机遇。但在实践中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来自外部多元文化的挑战;有来自大众的曲解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3.1 外部环境的影响

3.1.1 多元文化的冲击

马克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依据自身的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面对外来优秀的文化与经验积极借鉴与学习,但在此大环境下,除了带给我国发展的机遇之外还带来了挑战。西方一些国家的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国一些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人,也假借开放、学习国外文化的旗号,大肆兜售、推销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诸如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使得理论界和思想界形成混乱,直接冲击了广大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3]使大家表现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自信的态度,有人便会持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狭隘论”等态度。这些态度的存在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与挑战。

3.1.2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曲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形态,它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是意识形态性与文化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2]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它的内涵并没有被人们充分地理解,往往进行了歪曲的解释。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极为抽象的东西,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较甚远,是无法企及的,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实践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实践意义,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联系。还有人宣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的灌输,实则忽略了其文化传播功能。还有人歪曲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阶级性,他们认为该理论就是片面地强调阶级性,与历史上所叙述的阶级性并无差别,忽略了其立足实践而得出的科学性。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3.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正确的导向功能、强烈的示范功能以及严密的组织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素质必须予以重视。同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内容复杂的体系,它包括自身专业内容,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具备文化知识素养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持续发展,重要的一点在于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随之其所包含内容也时时新,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应该具备创新精神,随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等。但现实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首先因为没有打好理论知识扎实功底,整体的知识理论素养较低,文化知识的素养也较低;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缺乏创新精神,只是一味地守着之前的知识基础,不求创新。因此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较低的素质与缺乏创新精神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阻碍。

3.2.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与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来说,稍微有点枯燥,所以对于它的传播与宣传的载体与方式方法不能再一味地局限于书本报刊还有传统的讲授方式。同时,新技术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予它新的发展契机。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对现代技术适应性强,掌握速度快,而且青少年一代更加灵活多变,不拘于传统的学习模式。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在于青少年,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要切实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采取更加合适的载体与方式方法,以此达到更好的效果。

3.2.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环境既有现实环境也有虚拟环境。一方面,现实环境中各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未能达到整体合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下新媒体快速发展, 如微信、QQ、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其理论教育提供了便捷,可是在实际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未能够充分利用虚拟环境。

我国的文化自信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宣传又依赖于文化自信,面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立足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大环境下,积极寻找其解决对策以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

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挑战的解决对策

4.1 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能够与时俱进。作为一种能够科学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实时进行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实际。在开发环境资源当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善于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元素,如将其与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联系。要做到密切联系实际,不仅要做到紧密关注世情和国情的发展,同时要关注省情、市情、区情甚至校情;不仅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更要根据实际解决实际的困难;不仅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也要联系学科前沿问题,使其真正显示出时代性与学科的创新性。当然,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只有这样,使得大家对其更有自信,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信心。[2]

4.2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的管理与建设

4.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队伍的建设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队伍的素质首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自觉性。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从初始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应利用或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一方面更加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积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学习,拓展视野,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第三,加强反思的自觉性。吾日三省吾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应提高自我反思的自觉性。一方面是对于自身学习的反思,通过不断反思,不断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使得自己能够及时把握受教育者的吸收情况,进而不断地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接收情况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而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有的效果。其次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创新性,立足于实践,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切实根据受教育者的客观需要做出教学方案。

4.2.2 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与方式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的桥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现实化的中介。不仅能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而且能够联结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知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当前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不仅仅再局限于语言文字载体、活动载体等,更为大众广为接受的是传媒载体,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其次是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最后大众传媒形式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3]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传播要积极借鉴当代新的载体,以此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立足于当前青少年一代的发展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有所改进,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形式,更多的是立足于青少年的阶段特点,创造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使其乐于参与其中,而且能够多表达,多互动,以此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4.2.3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环境要从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部分入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至社会,小至学校、团体等。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首先,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资源,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融合,在大众社会化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重地,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该理论的学习与宣传,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优化教育资源,达到真正的资源整合的效果。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要充分利用虚拟的网络资源,达到网络资源为其传播而服务的效果。

4.3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大众普遍认为甚而有的并非专业的青年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在生活中根本无所用途的理论。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内涵并没有被大众所认识。以往的宣传多在于通过文字形的宣传栏、宣传板,而观看这些宣传栏、宣传板的往往仍是知识分子或者较少数的关心时政之人,并没有达到被人民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可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例如:通过小品、相声之类的文艺节目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使其走进大众视野,走进生活。

5 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将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既看到我国文化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的作用,要将两者实时结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