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环境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2019-04-15李玉芝冯翠杰杜守建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教成果融合

□李玉芝,冯翠杰,杜守建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6月)中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学生需要掌握现代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而这些内容的获得不仅要在学校的课堂上,更要在生产车间、现场通过直接的生产操作过程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生产或工作过程的对接程度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学生掌握实际技术或技能的程度,直接关系学生毕业后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程度,直接关系整个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1 产教融合环境下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内涵

产教融合既是产业(主要指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的融合,也是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产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反过来教育教学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供需对接。

产教融合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一,人才知识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对接,按照行业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行业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二,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三,校企协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企业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设计教学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四,学生职业素质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通过企业专家授课、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任务,感受行业企业文化氛围,提高文化素养。[1][2]

2 产教融合环境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2.1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以其独特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资源管理、国情普查、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是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应工作岗位为地图制图员,主要工作任务为空间数据入库,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国情普查等工作。空间数据入库及应用的工作过程一般为任务确定、人员配置、工作方案确定,空间数据的整理入库,最后是成果验收。将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分组,制订工作方案,资料准备,空间数据整理入库,质量检查与验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空间分析,最后进行制图输出设计,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徒和地图制图员双重身份;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执教,有效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融合同为教学场景,既能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又能亲身接触企业文化氛围,实现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课程考核与成果验收对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2.2 教学过程设计

(1)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对接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课程对应企业的地图制图员,地图制图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达到中级标准,同时考虑测绘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地图制图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能进行资料、设备准备工作,能完成数据整理入库和数据质量检查,全要素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绘制与编绘,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地形分析等分析工作。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该课程培养目标:在掌握GIS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能熟练操作一种工具型GIS软件,熟练运用GIS软件完成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分析及制图输出设计。

(2)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结合地图制图员岗位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考虑高职院校学生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不够扎实,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理论的学习以够用为原则,技术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该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

(3)教学环境——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融合

校企合作,学校与校外实训基地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展教学与生产。教学环境可以根据需要在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之间实现时间、空间上灵活转换。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室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当企业空间数据入库任务繁重时,一体化教室能够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多个平台同时开展工作、多人员共同参与任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校外实训基地则可以发挥企业真实环境的优点,学生参与真实生产任务实现真学真做,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教学中,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授课、指导实训,而学生既是学徒又是地图制图员,学习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产教融合下的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将地图制图员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岗位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图

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如表2所示。学习过程既是生产过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的过程。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实施,都遵循这一过程:“导入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案例或生产任务给出学习任务→教师结合案例演示相应操作流程及方法→学生熟悉学习任务→训练软件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自主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

表2 知识、技能学习过程

(5)课程考核——与成果验收对接,兼顾学习过程

课程考核,采用按学习任务、“过程+成果”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总成绩为100分。教师对每一项学习任务设置权重,学习任务的成绩包括学习过程成绩和成果成绩,其中,过程占30%、成果70%,成果权重大。过程成绩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匠精神等方面来评定,成果成绩包括是否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生产任务并提交成果,成果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技术规定、行业规范等,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任务时,该小组成员的成果分是一样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按学习任务、“过程+成果”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是按照学习过程(即生产过程),提交中间成果,当中间成果审核不合格时,学生进行修改后重新提交合格成果,学期结束时上交最终产品即全要素地图和专题图,最终成果是由中间成果组成、逐步完成,反映了地图制图的工艺流程。

2.3 教学实施案例及效果分析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4、15级学生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发现,企业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在身份转换上很快能进入学徒和地图制图员的角色;教学中,学习过程即为生产过程,学生能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流程;成果验收由企业专家参照行业标准执行,培养了学生工作严肃、认真、规范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3 总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在产教融合理念指导下,学校与企业融合、共同完成教学与生产,教学过程完全参照企业生产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角色是学徒和地图制图员、教师既兼具师傅身份,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教师和师傅参与教学指导,实现了课程定位与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学生职业素质与行业企业文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考核与成果验收等多方面对接,通过实践,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明显提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加强。

猜你喜欢

产教成果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工大成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走出去”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