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福利视角下积极应对农村养老问题对策探讨
2019-02-20杨泽宇
杨泽宇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雅安 625000)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难”、“难养老”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4.98%,比城市高出3.51个百分点,而相较于城市较为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与不断发展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农村具有养老社会保障相对匮乏、养老社会资源投入不足、劳动力大量流失等特点。针对我国老龄化现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文章在发展型福利视角下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理论意义方面,将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助于延伸其理论外延。实践意义方面,有助于转变被动养老思维,提高农村互助养老能力,增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区养老氛围,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一)家庭养老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适应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社会经济背景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而近年来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分析其原因,一是传统养老观念的弱化,“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维系传统社会以孝养老的重要道德伦理准则,而市场经济下重效率、重利益等观念冲击了传统孝道,使得这一道德伦理准则的约束力有所减弱;二是家庭结构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代际分离导致子女在老人照料关怀上缺位,同时计划生育的实施也导致农村“4-2-2”、“4-2-1”家庭增多,农村青年对于供养老人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农村经济方式单一,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低,老人经济权利的逐渐丧失也使得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社会化养老水平低
农村社会化养老十分滞后,一是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仅仅包括“五保”老人、失能老人等较特殊群体。二是现行养老制度设计与农村老年人生活相脱节,大多老年人因为拥有土地以及子女尚在而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但土地越来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入以及子女只能提供有限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相关政策过于笼统,相应的法律支持不足,地方缺乏必要的权力与财政保障去落实。
(三)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而在现代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明显缺乏相关财政投入,主要表现一是养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养老服务和资源投入开发不足,相关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农村养老机构运行困难、服务专业性不高以及老人对机构养老的认可度较低。二是养老服务对象覆盖范围狭窄,农村庞大的需照料和陪伴的老人与少量的专业人员和设施之间极不平衡。三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仅能提供最基础的照料,远未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于“老有所乐”的需求。
对于社会投入而言,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受制于农村较弱的经济基础而难以进入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等由于相关支持薄弱、投入成本过高且投入的服务难以自我造血而无法在农村形成长期支持。
三、发展型福利视角下积极应对农村养老问题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关键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转变被动养老思维,促进互助养老,实现养老主体与养老服务主体的有机融合,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同时将养老事业发展通融于其他领域,更好促进养老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
(一)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要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固基”——社会“普惠”——市场“有效针对”的全覆盖、多层次服务体系。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组成的一种在社会治理领域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构建我国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就是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将养老服务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中,主要委托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形成“普惠”福利性与营利性并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养老模式。
(二)实现养老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可持续互助养老模式
农村的现实情况使得互助养老成为最为直接且不受限制的养老方式。在互助养老下,养老主体通过与他人、社区产生更多元化的联系而有效增加了社会资本,增强了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作用,并进一步影响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实现可持续互助养老,在制度层面还需政府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进行政府定位、公共财政投入与监管体系的规范,并通过奖励机制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在实践层面,则可借鉴“时间银行”养老方式,设立专门机构在信息化智能管理下按照服务时长积累时间货币或志愿服务时长。时间货币主要针对低龄老人,计算其养老服务时长并以时间货币的形式存入“时间银行”,在其需要获得养老服务时可以随时取用;而志愿服务时长的记录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青年等,可将服务时长计入志愿中国官方数据,成为未来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
(三)发展“和聚式”养老模式,多层次满足养老需求
根据共同的生活经历、爱好等形成特定的群体,更易聚“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聚式”养老以人为本,采用“特定群体自发主办和参与、互助服务、政府支持”的理念,在该群体中整合资源,有效实现“自助”、“互助”。发展“和聚式”养老,通过群体“发声”,能够积极争取相关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获得政府支持、与其他组织合作等更大程度参与社会发展过程;老年人通过加强联系,能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兴趣爱好得到发展,能够实现“老有所乐”;老年人通过发挥余热,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更好实现“老有所为”。
(四)进行社会投资
1.投资人力资本
养老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投入的工作。考虑到计划生育影响下“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失及目前偏低的出生率,应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代际赡养回报率,以“人口质量红利”补偿“人口数量红利”。
2.促进经济参与
由于长期以来“靠地生存”的生活方式,农村老年人并没有退休的概念,多数会持续劳动到“无法劳动”为止,但个体经济效益较低。可由专业人员组织或自发组织成立合作社,有专门人员负责对外推广、销售等,为其带来更多收入,并加强与社会经济运行的联系。
3.鼓励农村发展小型养老企业,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将农村养老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鼓励微小型养老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如银行放宽贷款条件、国家进行相关补贴。通过本土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养老能力,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参与。
四、结语
发展型福利作为一种较为综融的理论,对于应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的目标也与我国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应对农村老龄化,要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转变被动养老思维,有效协调各主体力量,促进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最终提高社会整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