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有效供给
——靖边县金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供给侧结构改革调研报告
2019-02-20冯小莲
冯小莲
(陕西省靖边县农村经营管理站,陕西 靖边 718500)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辖16个镇,一个街道办事处,5个便民服务中心,184个行政村,耕地10.67多万hm2,农业人口30.97万人,属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在农业部门备案的合作社500多家,评定市级示范社37家、省级示范社1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人数达5100多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5万户,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1.07万hm2,2018年底示范社入社成员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680元左右。全县合作社主要有销售合作型、技术服务型、物资供应型等三类运作模式,靖边县金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属典型的综合服务型合作社。
1 基本情况
靖边县金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2月登记成立,位于靖边县席麻湾镇大沟村,办公场所建筑面积1200m2,内设行政部、人事部、财务部、监察部、农业开发部、市场部和营销中心等机构,建成生产基地266.67hm2,日光温室55座约3hm2,占地9333.33m2的连栋温室一座,生产加工厂房1500m2,库房800多m2,保鲜库3000m3,注册资金1500万元,现有成员160人,职工近40人。
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合作社+基地+成员”的发展模式,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储藏、保鲜、农产品加工与包装销售等业务,狠抓供给侧结构改革,实行统一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培训品种引进及推广、统一质量管理、统一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统一风险保障、统一盈余分配等八统一,提升了产品的有效供给。
2 做法与效果
2.1 调整种植结构
一是发展蔬菜产业。席麻湾大沟村原先主要种植玉米,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经过产业分析和市场分析,2012年开始推广发展种植红萝卜、马铃薯26.67hm2,马铃薯平均产2000kg/667m2,红萝卜平均产4000kg/667m2,马铃薯平均产值突破2000元/667m2,红萝卜平均产值突破4000元/667m2,较玉米平均增值800~2800元/667m2;二是发展特色时令水果。合作社2013年引进樱桃、蟠桃、油桃、中华寿桃等新品种,发展水果基地13.33hm2,其中设施时令水果面积1.33hm2,当年进入挂果期,一季产值4~5万元/667m2,去除生产成本,较种植玉米增值8~10倍/667m2;三是发展花卉栽培。2014年引进凤尾竹、美洲虎、非洲虎等花卉品种,发展温室花卉2棚占地1066.67m2,年纯收入40万元。
2.2 调整种植方式
一是发展设施农业。为解决蔬菜市场反季节供应问题,合作社从2012年开始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春季提前、秋季延后的蔬菜生产,至2013年平均较大田增产2.5倍/667m2,反季节蔬菜价格较大田蔬菜旺季价格每1kg提高约3倍。2014年日光温室蔬菜产值达2.6万元/667m2,大棚蔬菜产值达1.6万元/667m2,设施蔬菜基地平均产值达1.9万元/667m2,较大田蔬菜增值近8000元/667m2;二是推广标准化生产。2014年起组织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2016年申报无公害认证,为放心食品生产、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
2.3 发展产品加工
2016年加工白菜5100t,出产腌菜成品2300t,原料0.4元/kg,成品3元/kg,加工增值幅度达650%,2016年实现加工销售净利润362万元。
2.4 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旅游消费业态,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动能,是实现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休闲农业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开展采摘农业。合作社抓住机遇在2014年、2015年引进樱桃、蟠桃、草莓、水蜜桃等优良品种进行反季节种植,含露地栽培,建成3.33hm2采摘园,提供采摘服务;二是开展休闲垂钓。2016年合作社又修建了一处1300m2的封闭式钓鱼池,提供垂钓服务;三是开展饮食服务。2016年建成农业生态休闲观光餐厅,合作社已成为旅游团队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是县城居民周末带孩子采摘、垂钓、烧烤、休闲、观光的最佳选择。年接待县城及周边城市客人5万人次,年营业额30余万元,解决10余人的就业问题。
2.5 创新营销方式
一是打造产品品牌。合作社成立以来,成功打造了 “烟墩山”牌腌制大白菜、酱腌菜和“芦河统万城”牌辣酱、小杂粮、精制食用油系列(原料为麻子、黄芥、胡麻),促进了产品销售;二是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从而节约各自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了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及生产规模,开展同物流公司的合作,实现产品下单、物流配送一体化,提高双方的经济效益;三是在县城设立直销店。2016年实现线上销售利润75万元,线下销售利润135万元,直销店的设立既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又使得合作社成员户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
3 问题与制约因素
(1)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比较慢,对合作社管理层作出的决定及制定的改革性创新举措等一时难以接受,只有见到正真的效益时才能勉强接受,制约着产业融合发展。
(2)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合作社引进的樱桃、水蜜桃等新品种晚结果2~3年,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步伐。
(3)信用危机导致融资难,随着近两年信用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难度都比较大,导致合作社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遇到融资困难,资金周转缓慢,合作社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4)其他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一是产品定位难。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投入到各细分市场,需要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进行;二是创新驱动难。农业融资难,缺乏创新投入,加之农业投资回收期长,好多经营主体不愿投资,导致产业链原始;三是农业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低。
4 发展对策
(1)解决人才问题
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保留编制、职位、工资、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合作社工作或入股;二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育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素质。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培育以合作社为主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为补充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培育“社会化”程度高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以及休闲观光旅游,多样化、多功能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效益。
(3)完善政策支持
一是整合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重点支持生产、加工、营销基础建设;二是建立奖补资金,对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显著的经营主体予以奖励。
(4)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