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土蜂产业养殖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2019-02-20冯永庆王成隆
冯永庆,王成隆
(1.国营洋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陕西 洋县 723300;2.陕西省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洋县 723300)
1 土蜂饲养及分布现状
我县的土蜂品质优良,耐寒性强,抗逆性能好,采集力强,能充分利用山岭零星蜜源植物,山区野生蜂种群存量大,春季分蜂季节可收捕野生蜂,进行桶养,因而有“养蜂不买种,只要勤做桶,有桶就有蜂”的农谚,单桶产量一般在10-23公斤。
我县土蜂饲养主要分布在华阳镇、关帝镇等十七个镇。2018年底十七个镇共有土蜂养殖户2501户,土蜂28901(桶)箱,年产土蜂蜜215312.45公斤,产值1937.8万元,平均每桶(箱)产蜂蜜7.45公斤。养土蜂在1-29箱的有2352户,养土蜂在30-100(箱)桶的有103户,养土蜂在100桶(箱)的以上有39户。有29个养蜂合作社、养土蜂10988 箱,产土蜂蜜82410公斤,收入741.69万元。其中2018年示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84户,养土蜂6752 桶,户均增收1367元。
2 产业基地建设及品牌营销现状
2.1 养蜂合作社运行现状;目前我县有农户和村委会组织成立养蜂合作社26个和6个饲养土蜂在847箱以上的饲养示范基地及年设计加工200-386吨蜂蜜的生产企业两个,有蜂产品注册商标的合作社6家,在电商平台销售洋县土蜂蜜的10家,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销售土蜂蜜的10家。
2.2 运作模式:我县的养蜂合作社运作模式主要采用“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四位一体运作模式,既保证了蜂产品质量又实现了从农户到企业再到市场的完美衔接。在技术上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以“理论+现场指导+实践”的方式,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以往的“自然养殖”模式为“科学养殖”模式,从根源上解决贫困户养殖中蜂的技术难题。同时免费为部分养殖户提供蜂具、蜂饲料等物资,着力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
3 发展趋势
土蜂养殖具有可塑性强、风险低、门槛低的三大特点,同时还可利用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实现双赢局面。目前我县土蜂养殖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一是贫困村产业精准扶贫,各级政府脱贫任务紧迫,饲养技术要求低,适合贫困户发展;二是市场拉动,保健食品需求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环保有机食品;三是饲养中蜂见效快,收益高,产品附加值高,许多有识人士不断加入到养殖行列;四是蜂文化展现魅力,助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4 我县养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蜜源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平衡。部分村在发展养蜂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本地蜜源植物承载能力,急于求成,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造成蜜蜂过多,蜜源过少,出现蜂蜜产量下降及盗蜂现象,加大蜂病控制难度。
4.2 蜂蜜品牌能力不强。缺乏统一的品牌和龙头带动,市场占有率低,价格参差不齐,农户卖蜜难,企业缺少蜜源,消费者在购买时对产品持不放心的现象较为普遍,阻碍了土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3 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未划分土蜂养殖保护区域,不利于产业良性发展。大部分合作社和蜂农采用小作坊式加工蜂产品,重产量轻质量,导致市场上的土蜂蜜没有统一商标、蜂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存在药残、重金属超标、掺杂使假等问题。
4.4 技术老化新法饲养技术推广工作难度大进展慢。土蜂饲养多在山区,交通闭塞,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养殖技术,养蜂产出低,重养殖,轻管理、不注重品种和良种选育,不善于培养优良蜂王。土蜂世代近亲繁殖,蜂种退化现象严重,活力衰退,生产性能下降。
5 意见建议
5.1 加强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把促进养蜂业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层层有人抓、有制度管、有经费推,处理养蜂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时。
5.2 发展蜜蜂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蜜蜂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养殖,实行统一良种、防疫、操作规范,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水平。逐步解决蜜蜂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提高蜜蜂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
5.3 强化品牌推介。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推介活动,积极开展蜂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创建、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活动。争取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开展生态蜂业旅游活动,建设集旅游、娱乐、休闲、蜜蜂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生态蜂业旅游度假村,使生态蜂业旅游度假村成为展示洋县蜂业的窗口。
5.4 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蜂蜜认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鼓励涉农企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优质蜂产品,积极开展“朱鹮牌”土蜂认证,提高洋县土蜂产业生产水平。
5.5 以洋县北部山区为重点,划分、设立秦岭土蜂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洋县土蜂养殖保护区;编制《洋县土蜂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我县土蜂产业持续、稳健、高效发展。
5.6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把我县发展土蜂产业上升到培育县域另一主导产业发展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