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效应及其问题解析
2019-10-17谭学周
谭学周
(塔城地区草原工作站,新疆 塔城 834700)
为了实现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我国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这是国家在草原生态方面投入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项政策,对于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对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效应
1.1 牧草的长势有所好转
根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我国新疆一些地区的天然草原高峰期地面监测数据,对实施奖补前后的牧草高峰期平均植被长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发现实施奖补后,天然草原牧草长势整体效果要好于奖补前期。如下图[1]:
1.2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1.2.1 畜牧业的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在国家实施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之后,新疆地区结合了相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如退牧还草的工程,以“禁牧不禁养、牧民不减收”为目标,新疆各地州、县党委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惠牧惠草政策,并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整合项目等,加大了对牧民的扶持力度,引导牧民向其他产业转移,以促进草原畜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各地州所出台的惠牧惠草政策,使得当地的畜牧业产业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为当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2.2 畜群畜种的结构更加合理
图1 拜城县与温泉县牧草高峰期植被长势对比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地区大力推动该政策制度的落实,并明确“禁牧不禁养、牧民不减收”的工作目标,各地区加大了“大畜换小畜”的引导力度,推广品种的改良、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等,从而使当地畜群畜种结构变得更加的合理,改变了牲畜一季出栏的现象,将其转变为四季出栏,这样就使得牲畜的单产和效益有所提升。
就以温泉县为例,在2014年,温泉县草食家畜存栏有34万头只,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0.22万头只,增长了0.6%。但是,在2014年,草食家畜产肉量却达到了4694t,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0%。这边突显了生产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效果[2]。
2 该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牧民意识和管护不到位
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仅依靠当地政府部门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凭借国家所实施的补助奖励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当地全体牧民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之中。但是,许多牧民虽然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但是并没有意识到保护当地草原生态的重要意义,这使得他们忽视了对草原生态的管护。在这种背景下,就导致草原生态的保护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2 草原管护队伍不够稳定
草原管护队伍的建立,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各地区克服了重重困难,着手了草原管护队伍的建立。但是,在队伍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一些地区的队伍建设较为缓慢,草原管护的职责由村级防疫员来负责,或者是由牧业大户来担当。此外,由于草原管护员的补贴标准较低,所以打击了管护员的积极性,再加上管护人员的数量较少,而工作任务较重,管护设备缺乏等,影响了他们的管护效率。最后,各地区缺乏对管护员的培训以及管理,所以导致他们的工作能力较为低下,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管护作用[3]。
3 解决对策
3.1 重视对牧民的宣传
针对的当前新疆地区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较弱的这一现状,就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要重视对牧民的思想教育,大力宣传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意义。此外,在宣传过程中,还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与其切身利益有关。如此一来,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草原生态管护之中。
3.2 重视对管护队伍的建设
在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中,管护队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当前一些地区的管护队伍建设不够理想的现象,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管护队伍的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更好的落实到草原保护工作之中。
4 结语
综上,为了促进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实施了相应的补助奖励政策,以激发农牧民的积极性。在该政策的落实下,新疆地区牧草的长势有所好转;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牧民意识与管护不到位、草原管护队伍不够稳定等。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地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牧民的思想意识;并加强对管护队伍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如此,方能够推动这项政策的落实,促进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