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息化与农民增收减贫关系的研究及评述

2019-02-20邓潇敏

市场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民信息化农村

邓潇敏/ 文

一、农村信息化的内容

2017 年,在首届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提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王刘永(2018)在《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利用》中指出要从加强政府部门职能、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及建立农村示范管理基地这四个方面阐述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赵鑫(2017)在《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及管理平台研究》中结合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标准化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应用需要,提出基于B/S 结构的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张占昭(2018)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中研究了发达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利用云计算技术的情况,最后给出了我国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具体方案。

学者对我国具体省份的农村信息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倪佳、周颖(2017)在《“数字湖南”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指出公共图书馆也要借“数字湖南”建设的东风,助推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刘佳(2017)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研究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外农村信息化的经验,推进新技术与农村信息化的融合,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于海青等(2018)在《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及落地表现:对甘肃部分农村的田野调查分析》中基于2012 年至2015 年在甘肃十多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在乡村的落地表现。

许多学者对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熊春林、周晓迅(2016)在《彰显农民主体地位: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的有效途径》中指出要想改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必须瞄准农民信息需求,改善农民信息条件和提高农民信息能力。苏超(2017)在《探讨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研究重点,提出了加大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领导队伍、增加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全面培养农村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加强贫困户信息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二、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关于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目前,国际上关于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提出的以信息经济为测度对象的宏观计量法,这种方法对研究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种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它是从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方面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用于比较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进程。

国内学者采用的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指标评价体系。一是按照农业信息两部门的分类,将农业分为两个信息部门,其中:第一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主要是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然后根据当年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产值之和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确定农业信息部门对农业的贡献率即农村信息化程度。二是通过设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体系,采用分层计算的方式,获得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因此在选取评价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时,应全面考虑研究需要和实际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三、农民增收减贫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农民增收的相关研究

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学者根据农民增收的定义、特点、形势、路径等来进行分析,杨群义(2017)指出农民收入变化呈现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变化出现两强两弱的现象、增长难度加大、低收入农户增收更难。姜长云、芦千文(2017)指出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更加凸显,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问题更加突出,区域性和群体性农民减收问题值得重视。王宝林、王雨晴(2017)认为农民增收存在许多发展困境,即农业生产模式的低效限制农民增收的基本方式、农产品信息不畅通滞阻农民收益获得的流通环节、外部收益渠道不顺阻碍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径。对于这些问题,李雯(2018)提出应该树立立足农村、发展农业、保障农民增收的理念,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途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出新时代的“幸福农民”。

(二)关于农民减贫的相关研究

对农民减贫问题的研究,学者研究的角度很多,主要包括战略、社保制度、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选择路径等方面。刘牧(2016)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系统化地梳理、概括及总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及其实践经验,对扶贫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有实践导向的政策建议。陈泓杰(2017)基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和贫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政策性建议。夏玉莲等(2017)基于中国5 省、25 个贫困村、1218 户农户3 年的跟踪调研数据,定量研究了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减贫之间的关系,探析了当地流转促进农民减贫的作用机理。

四、信息化与农民增收减贫的关系研究

(一)信息化与农民减贫的相关研究

信息扶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把握我国贫困地区信息扶贫的状况及程度是实行信息扶贫的基本条件。李刚、乔海程(2017)选取河南省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专家评价法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贫困测评指标体系,以期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息贫困程度给予客观准确的量化反映。薛腾等(2017)针对十堰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展开研究,以多个角度分析十堰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并根据现状找出阻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农村、政府、信息化宣传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二)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相关研究

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倍增效应,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倍增器”。肖瑜(2013)以恩施州农村信息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恩施州农村信息化发展对当地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探明了农村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加快恩施州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张磊磊(2016)选取了农村信息化发展较好的巴州地区,通过运用2005- 2014 年的统计数据,以Granger 因果、双变量相关等方法对巴州农村信息化和农民收入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五、评述

第一,大数据的整理与综合利用,对于当前各类产业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村产业信息化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产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做好基于大数据的数据获取、整合与综合利用。农村产业信息化技术已经不可逆转,我国要清醒地认识到大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灵活的态度迎接农业产业信息化带来的改变,找准出发点,将大数据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关键技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使农民增收,就应该增加农民资源占有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个包含农民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综合性模型,探讨农民增收机理将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三,我们应该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通过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已经做过的研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既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也包括区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角度;研究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可能办法;基于面板数据,在省际层面,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别,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测评对农村信息化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总结前人研究后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测量还是以波拉特的产值法为主要理论基础。考虑到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未来信息化评价方法要符合“易获得、参数少、计算简单、实用性强”的要求。与此同时,农村信息化评价方法还应该将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相对阶段反映出来,将相对差距用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猜你喜欢

农民信息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