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产业转型升级特征分析
——基于空间份额偏离模型
2019-02-20梅元汉
梅元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30)
一、引言
2018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旨演讲中表明了决定国家战略层面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有全国近1/6的人口和1/4的经济规模,承担着中国对外开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指出规划重大意义首先就是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来源。
铜陵作为长三角城市中为数不多的资源型城市,地理上位居西南方,是长三角连接中南部的桥梁,同时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见证者。对于很多矿业城市而言,资源枯竭导致的发展减缓往往很难扭转,城市走上了衰退的路径。但在《2017年安徽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报告》中,铜陵的居民幸福指数排名第1,其中社会经济因子得分存在进步空间,可见作为长三角城市的铜陵具有较高的城市发展潜力,产业合理转型升级将提高铜陵的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
国外相关研究集中在21世纪前,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衰退问题多发于20世纪中叶,其中德国、美国、日本均有相关的经典产业转型案例,其普遍的特点是形成了一套具体可行的产业引导机制,或建立相关产业协会、或制定产业规划。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集中在2000年后,对于产业转型的计量研究方法往往采用SWOT分析、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DEA(韩术合,2016)等。 其中孔小红(2004)针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分析,认为原有建设农业强省的思路不符合发展的需求;陈妍等(2016)对东北资源型城市分析发现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伴随重大经济体制机制的转型;郭庆和邓凯文(2016)使用SSM方法对山东省资源未枯竭城市进行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较弱,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转型获得经济增长。张荣光等根据非参数模型对四川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测算发现外商投资与城市转型无关、政府职能与城市转型显著相关。刘洋、李丽娟(2018)使用SSM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路满等对云南1995-2014年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使用产业关联度来说明第三产业在未来的驱动意义;陈方旻等(2018)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效果比较评价,发现铜陵在社会保障与环境治理方面得分较低。宋永永等(2019)通过对榆林市进行产业升级分析发现转型变化较快时期往往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实施时间里。指标选取、研究角度与研究对象的异质性导致该类分析的结果存在不同结论,但整体看使用更为接近现实的空间统计方法成为了一种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概述
铜陵市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地区中心城市,主要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目前形成了以铜、化工主导,电子信息设备、装备制造等产业组成的发展格局。根据资源型城市综合分类(2013年),铜陵被分类为资源衰退型城市。2018年,铜陵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4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1%,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比重超过1/3;第一产业50亿元 (增长3.0%)、第二产业712亿元 (增长4.9%)、第三产业460.3亿元(增长1.9%),目前依然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同比增长2%;非金属矿物制品同比增长2.5%;电力生产和供应同比增长1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同比增长13.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7.1%。尽管矿产资源枯竭,但铜陵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与份额依然是地区GDP最重要组成。面对资源枯竭、经济新常态的双重压力,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日趋增大。通过产业转型特点分类(韩术合 2016),铜陵市针对原有铜资源开发以及化工生产的基础进行产业链衍生模式的转型,目前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升级速度),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 (结构转变带来的经济增长成果)、产业结构优势分析 (理解经济增长中来自产业结构转变的份额以及在空间上受到周围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程度)三个方面分析铜陵市产业结构特征。
1.产业结构升级速度
结构升级代表更好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空间,本文采用More值、产业结构年均变动率和 Lilien指数三个指标进行测算。
More值模型采用研究目标的末期与基期数据的空间向量角度变化代表产业结构转型的升级速度,其公式为:
其中,M为两组向量夹角的COS值,Xi0为第i产业基期的产值比重;Xit为第i产业末期的产值比重;n表示产业划分类型数量,已知其余弦值的角度β=arccos(M*t),由角度大小可知其演化的速度。其中β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越快。
产业结构变动值反映了产业结构直接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表示某种产业对于其他产业在增长中的超越,其公式为:
其中Ei作为第i种产业的超前系数,αi是第i种产业在投入末期占生产总值比重与基期表现的比重之比,Rt为同期经济系统中的平均增长率。
2.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产业结构效益系数表明产业间比例关系变动导致的效益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发展的指标。
其中V表示产业结构效益指数,Y表示产值、L表示从业人数、K表示产业资本,当V>0,说明产业结构出现合理化,反之出现不合理现象。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产业偏移情况,K代表总体产业中行业的偏离情况;P代表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种偏离不对称的情况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指区域之间产业结构是否处于协调,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使用计算模型:
其中SA表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w表示k部门在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其中该指数越大表明两地存在相似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后阶段应该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为特征,这也被认为是经典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特征,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最常用的就是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本质为对于三种产业对于高级结构的加权模型,系数越大,产业结构越合理。
3.产业结构优势分析
传统偏离份额分析(Dunn)是通过评价一定时期特定区域经济增长,分解为区域分类、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通过这三个分离变量来说明经济发展的结构原因与竞争力原因。
Nazara和Hewings在原有偏离份额法基础上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引入临近地区增长率rv(也称空间增长水平),其公式为:
其中G为地区经济总增长,N为份额分量,P为临近地区产业结构分量,D为空间竞争力分量,r为安徽省经济产值增长率,wmn为空间权重,n为产业数,m为临近城市数,eij0为第i地区第j产业基期的产值。考虑了空间相关因素的偏离份额法能够将地理空间上相邻位置的地区影响纳入分析框架得到较全面的结果。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范围选择1998-2018年,采用不同时间段数据,但在分指标比较中保持科学性,以经济危机前后(2008)、“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为时间节点,以《安徽统计年鉴》、《铜陵统计年鉴》、年度统计公报为依据。模型主要利用铜陵市以及周边5个地级市三次产业产值、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入额来进行相关产业指数计算。本文使用Excel与Rstudio进行数据处理与计量分析。为获得较为有效的变化态势分析,结合铜陵本身发展实际和国家五年规划,将研究期间划分为1998-2018年 (T0)、2001-2008年(T1)、2008-2017 年(T2)、2001-2005 年(T3)、2006-2010 年(T4)、2011-2015 年(T5)、2001-2018 年(T6)6个时间段。由于三次固定资产投入额的统计数据存在缺口,因此使用2012以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分析
(一)铜陵市产业转型发展总体情况
2000-2018年铜陵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由世纪初73亿增长到了1222亿元,实现了翻4番的壮举,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份额从6.8%到1.76%(2014年数据,由于枞阳县的农业份额较高,2015年划入铜陵市);整体看,铜陵的第二产业所占份额最高,是目前生产总值主导产业,不过从2012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份额开始下降,第三产业份额开始上升。2014年,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的铜陵增长速度放缓,到2017年再次获得较高的发展。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成立,实现了单纯从铜资源输出地到铜基材料技术创新地的转变,带动了铜陵第二产业整体的蓬勃发展,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从2000年55.6%到2014年71.26%,第三产业产值份额从2000年37.6%到2014年26.98%。2014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合并枞阳县等原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2015年61.7%,2016年59.5%,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比重开始上升,产业结构重心开始转型(见图1)。
图1 铜陵市2000-2018年GDP变化情况
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看,2000-2017年 (考虑就业人数数据可获得性,仅统计到2017年),铜陵市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份额变化稳定,在规划枞阳县之后份额下降,之后逐渐稳定上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份额平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份额逐渐下降。从整体看,第二产业集中着较多的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在上升,说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集聚水平在增强。与产业增值份额比较,可以发现以化工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两者相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较低农业生产人才缺口存在,总体看就业结构较稳定(见图2)。
图2 铜陵市2000-201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以及结构变化情况
(二)铜陵市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与方向
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金融危机阶段,铜陵More值、K值、Lilien指数表现看,铜陵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较快,More值从0.99、0.56到0.51,向量夹角越来越大,说明产业结构演进在每一段规划期间的升级速度都在提高。从年均产业结构值变动看,K值在“十二五”后变化最明显,总体看近十年变化加快,“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变化较小。全球金融危机前铜陵的产业结构变化高于之后(2008-2017)。从lilien指数看,劳动力就业结构在2001-2008年变动较大,“十二五”后就业结构的变动速率在下降,从0.19下降到0.05,说明就业结构整体变动较稳定(见表1)。
表1 铜陵市2000-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指数
由于就业人数数据仅到2017年,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统一性,考察时间均到2017年。从21世纪初到2017年,铜陵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第二产业逐渐先快速发展,在2011后开始放缓增长,但随着枞阳县加入获得新的增长空间;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在2011之后获得较高增长,这与国家政府重视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有关;从2000-2017年4个时间段中,第一产业超前系数由0.20增加到0.61,说明铜陵农业发展水平确实有显著提高,但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产业从1.26到0.75,又增加到1.09,说明以化工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铜陵的主导产业,但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随着经济环境要求变化和国家及当地政府对于产业转型的要求,第二产业在2011年后发展降速,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从整体看,铜陵目前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但发展速度已经开始放缓,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渐提高,未来可能作为支柱产业继续发挥作用(见表2)。
由于数据可得性,固定资产三次产业投资额的准确统计从2012年开始,通过分析产业结构效益系数可知,2012年到2017年产业结构效益系数均大于0,说明结构效益提高,铜陵产业结构发展趋于合理(见表3)。
表2 产业超前系数
表3 产业结构效益系数
从产业结构偏度系数(见表4)看,铜陵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果的偏度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再增大的反复过程,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偏离系数表现近似,说明可能存在内在结构协同关系和内部流动。其中第一产业偏离系数常年保持较低水平,产业结构稳定,人员流动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偏离幅度在2011年前后很高,到2016年逐步稳定,在2017年产业偏离情况存在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到2016年,铜陵的各产业的偏离系数都偏于稳定,但2017年开始第二第三产业偏离幅度开始增大,这与国内整体经济环境、国际贸易环境波动有相当大的关系。
表4 产业结构偏离系数
由于各城市数据不完整,并且考虑到2017年铜陵二、三产业数据波动大,在与其它城市比较时,使用2000-2016年数据。结合长江经济带城市分析铜陵与其他城市的产业相似情况(见表5)。数据表明,铜陵与马鞍山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最高,与池州市相似程度最低,最高相似系数为0.76,最低相似系数为0.13,由于马鞍山与铜陵不直接相邻,且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相似系数近年都有下降趋势,说明铜陵与其他城市的趋同竞争是下降的,协同互补能力是上升的。这说明铜陵的发展环境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是共同进步、存在更多合作空间。
表5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通过2000-2016年数据,铜陵市与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系数总体上保持较为相似的水平,但铜陵市在2000年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高于安徽省水平,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略领先的趋势不断下降,到2016年,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层次水平已经高于铜陵市,这说明铜陵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待加强(见表6)。
表6 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三)铜陵市1998-2017年空间偏离份额分析
1.空间经济距离矩阵为:
选取金融危机为节点前后各十年作为比较观察长期规律,假设空间权重矩阵在研究期间不发生变动,选择Boamet定义的经济距离矩阵:
其中Xm为研究地区 (本文是铜陵市),Xn是临近地区(本文为其他临近的沿江城市,同时也为安徽省内规划的长三角城市,包括池州、安庆、马鞍山、合肥、芜湖),X为相关的经济变量,可以是人均GDP或者人口、就业、投资指数(见表7)。
表7 空间经济距离矩阵
2.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结果
表8 铜陵市1998-2018年空间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一)
表9 铜陵市1 9 9 8-2 0 1 8年空间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二)
通过上文可知,G为份额分量,N为空间结构分量,D为空间竞争力分量,从近20年来分两阶段观察,近十年铜陵的三次产业份额分量均大于0,均表现较好的增长性,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性最高。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力分量表现为正,空间结构分量的占比较高,说明铜陵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中来自临近地区积极影响较强。从1998-2008年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表8),铜陵的第一产业的空间竞争力份额为负,说明在与邻近城市的竞争中,铜陵农林牧渔业的竞争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在2008年前表现缺乏空间竞争力,但近十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见表9)。从总体看,铜陵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能力较好,能够获得较高的空间产业结构分量,安徽省的整体增长份额是铜陵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自身竞争力分量表现虽然为正,但所占总增值份额较低。从近20年的两段时间分析看,第三产业的贡献以及从原有的不足30%上升到了35%,空间竞争力份额从负变正,说明铜陵市确实在保有原有第二产业优势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具有良好成果。
四、结论与建议
从统计数据分析结果看,铜陵市整体产业结构转型趋势良好,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这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第二产业目前集中较多的劳动力资源 (就业承担的主力),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不断提高。
产业稳定性上,总体趋于平稳但近年存在波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在 “十二五期间”较高,之后偏离度逐渐降低,2017年受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偏离情况有扩大趋势。从临近城市产业相似系数看,铜陵与周边城市的结构趋势度较低,结构协同程度较高,这为进一步发展区域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产业层次水平看,铜陵需要在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上进步。铜陵在21世纪初,产业结构合理水平高于安徽省水平,但近年来随着安徽省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铜陵的产业结构层次水平略低于安徽省水平,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待加强。
最后通过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可以看出,铜陵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全省增长份额表现较好、空间产业结构转移分量较高,空间竞争分量存在有较大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地区特色与条件,发挥相对优势产业,形成对城市群功能的整体提升;铜陵作为长三角规划城市,具有优秀的社会治理水平与较高的居民幸福指数(2017),而且在交通便利上连通高铁后与南京、上海等城市距离更近,“长三角一体化”正式已经提出11年,江浙沪地区在工业化能力比如资金金融、制造业工艺上安徽很难在短期达到水平相当,因此要实现高质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落到实处,就要发挥铜陵本身的先天优势(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后天内涵(社会治安、教育先进等),减小地区间收入差距,以城市群的视角、整体思维考虑产业布局与投资。铜陵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完善自身的制度供给与政策实施能力,在提升自身制造业竞争能力同时,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整体分工协作。
(二)理性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积极承担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坚持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发展绿色经济:据上述分析,铜陵的产业竞争力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坚持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并坚持绿色发展将在未来带给铜陵更多的红利。人总是有乡土情怀,铜陵作为全国有名的教育试点城市,对抱有“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在外学子人才铜陵能给于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同样取决于铜陵在长三角一体化逐渐加强加深的过程中能否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区域网络生产链的环节中来。城镇化水平并不意味着高收入[7],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铜陵应该发挥转型灵活优势,尝试发展高质量环境经济项目,依存乡土构建多元复杂经济生态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