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国时期常州的进士书法

2019-02-20边学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名山行书进士

□边学斌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常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名城,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誉,历代经济发达,科举鼎盛,文化繁荣,特别在清代,涌现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五大学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孟河医派。龚自珍在诗中赞叹常州为“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显示了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民国时期,常州饱受战乱之苦,人民流离失所,但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常州书坛却人才辈出,呈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由晚清入民国的进士书家群体,成为常州书法勃兴的重要推动之力。书法是他们顺利登上仕途的敲门砖,从小都受过严格的训练,所以功力深厚,而在求得功名之后,他们又以书法来怡情养性,还有的干脆退出官场,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中去,以各自独特的书风闪耀民国书坛。汪洵、钱振锽等人即是代表人物。

汪洵(1846—1921),初名学瀚,字子渊,一字渊若,常州阳湖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为官不到两年即辞归,寓居上海,以鬻书为生。汪洵工诗能文,对考据之学、金石之学有很深研究,尤擅书法,是清末民初诸多书家中很有影响的一位。1909年,他与吴昌硕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第一个民间书画篆刻创作、鉴赏和经营的团体“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他任会长,吴昌硕任副会长。他与吴昌硕、张祖冀、高邕之被称为“海上四大书家”。据杨逸《海上墨林》载,上海繁华要道的很多商店招牌均出其手,声誉极盛,书例畅销。

汪洵的楷书深受颜真卿的影响,工整平稳,用笔稳重含蓄,结构匀称端庄,这是其求仕的典型书风。他的行书也有颜书的痕迹,横细竖粗对比很大,同时吸收了北碑成分,写得有金石气,为碑派行书的实践者。其草书不多,从他临王羲之《十七帖》来看,亦写得不急不厉,从容渊雅,有中和之趣。篆书是他的特长,在他众多的临古篆书作品中,可见其涉猎广泛,加之精于小学之道,擅长金石考据,书写起来显得从容不迫。他的篆书《诗经·小雅·楚茨》八条屏,用笔圆浑厚重,体势雍容丰腴,通篇显得雅饬古穆。综观汪洵的整个书法风格,基本都是在理性的轨道内规范书写,深入传统,功力精深,不越雷池半步(见图1)。

图1

钱振锽(1875—1944)字梦鲸,号谪星,后更号名山,并以号行,早年自署别号星影庐主人,有时在书画上署名“藏之”,晚年寓居上海,自号“庸人”,别署“海上羞客”,殁后乡人谥为清惠先生。钱名山生在书香世家,祖父及父亲都极爱藏书、读书,他从小就聪慧过人,五岁识字,十岁即能作诗,十四岁便享誉乡里,十六岁中秀才,十八岁其父为之刊印《快雪轩文》,见者大为惊异,十九岁中举人,与李瑞清同科。房师吴月笙对钱名山大为激赏,荐批上评曰:“胸中有奇气,笔下有清气,风流自赏,卓尔不群。”又曰:“高谈惊坐,健笔凌云。能使寻常意境,一入炉锤,顿成异彩,遥情胜概,横空而来,真有‘开拓心胸,推倒豪杰’气象。[1]”光绪二十九年(1903)河南会试第十六名进士,与曾熙同科,授翰林院编修,官刑部主事,屡上书言事,均留而不用,1906年,丁父艰回常州,1909年,服孝三年期满入都,因朝廷昏愦,愤而挂冠弃官归隐乡里,以读书、著书为务。1911年冬,钱名山在“寄园”课徒,最初弟子五人,后执贽者不远千里而来,不数年而至三十余人。其弟子程沧波在《本师名山先生七十寿言》中写道:“辛亥之冬,清社既屋,授徒于阳湖东郭之寄园。园广可三亩,饶松竹泉石之胜。书堂曰快雪轩,藏书室曰九峰阁,亭榭曰月榻,曰望杏楼,曰云在轩。甲寅以后二十年中,四方之士,游于先生之门者数逾千人。[2]”一时称盛,使常州学风为之大振,与昆山胡石予、金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

钱名山的书法以帖学为根基,不囿于一家一派。初从欧阳询入手,写得一手工整的小楷;继学颜真卿,得雄浑苍劲的筋骨;又学苏东坡,取深稳雅健之姿;然后上窥王羲之《兰亭序》,弃其形貌,取其风神和韵致;下探倪元璐,融倪之疏放纵逸于笔端;后又致力于汉隶和北碑,融碑入帖,笔底又增添了汉碑的朴厚、北碑的雄强;这样广收博取,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其独具个性的书风。

钱名山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行书,用笔老辣奔放,正像他自己所言:“如快枪击玻璃,洞穿而玻璃不破。笔画似铁画银钩,力能扛鼎。提按顿挫畅达明快,使转翻折淋漓痛快,结体多宽博雅致,烂漫天真,有颜真卿、倪元璐之貌,也有的体势微扁而欹侧近于苏东坡,还有的书联兼有北碑意态,章法上舒朗有致,字与字之间的断续承接自然生动,率意潇洒,有一股风神,使人觉得如‘堂堂之阵,赫赫之旗’。”

钱名山书风的形成既有他碑帖兼融的广闻博取,又得益于他深厚的学养,还有他那崇尚自然之趣的艺术审美观。他论书时曾说:“书学如何?曰‘行其所无事’而已。[3]”所谓“行其所无事”即是遵循字的本来面目,长的还他长,短的还他短,扁的还他扁,达到字的自然书写状态。钱名山与李瑞清是同年举人,与曾熙是同年进士,三人交谊殊厚。钱名山与马瑞清是民国初期赫赫有名的碑派大家,以“南曾北李”并称,但钱名山却不以二人的书法为然,谓故意屈曲以为古,徒惊世俗,非真书法家也。他认为俗书之坏,只为习气多。钱名山这种崇尚自然的艺术审美观,在碑学大潮风靡全国的民国时代殊为难能可贵。而他的书法在当时也受到众多人的激赏。康有为看见他的书幅谓:“除我之外,当世无与此公匹敌。”于右任与名山老人的二女婿程沧波谈艺谓:“名山老先生书法比我好。”朱屺瞻自述:“其画艺之成,曾受名山先生之启发。”张大千喜仿他的字。徐悲鸿曾致书名山女婿谢玉岑,托彼搜集名山的书作:“但求精品,不嫌其多。”当世,何应辉先生评价钱名山书法时写道:“笔致遒润浑涵,力量藏而不露,运笔收放有则;结字则纯粹峻密,顺势随手而成……变化极自然有趣;通篇气象朴茂淳和,这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厚的书艺创作,具有高层次的审美价值,若非书艺修养炉火纯青,难以达到如此境地[4]。”(见图2)

此外,由晚清入民国常州进士出身的书法名家还有以下几位。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常州武进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甲午战争后倡导教育改革,曾创办皖南中学,后到上海任澄衷蒙学堂监督,自编教材《字课图说》8册,又任南洋公学总理。工诗词楹联,其行书对联法度谨严,用笔丰腴而舒和,字形平正而典雅,温润清秀,呈一派谦谦君子之风。

沈同芳(1872—1917),原名志贤,字幼卿,号越若,常州武进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升至编修,后任河南唐县知县、江苏巡抚署参事、江苏都督府秘书长等职。工诗善文,他的行书从颜真卿、苏东坡中化出,沉着稳重,貌丰骨劲,淳古温厚,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浑朴端凝而不失轻灵飞扬之态。

屠寄(1856—1921),初名庾,字敬山、归甫、静山,号牧君、师虞,别号无闷居士、结一宦主人,居常州麻巷,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出任淳安知县,后应蔡元培之聘,任国史馆总纂等职。工诗词骈文,尤精蒙古史,著作有《蒙兀儿史记》160卷、《黑龙江舆地图》1卷、《结一宦骈体文》2卷等,擅书法,魏体楷书笔致方劲,挺拔隽秀,小楷笔画精到,结体微扁,尽显秀逸古雅。

李祖年(1869—1928),字搢臣,号纪堂,常州北门外青山桥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山东文登、泰安、益都等县知县,之后调任陕西任武宁、泽州、汾州、太原知府,民国初任山西财政厅厅长等职。幼承家学,工书擅画,书学颜真卿,更有苏东坡笔意。其行书用笔沉着,笔画丰腴,体势微扁,多取左低右高之势,字字独立如老熊当道,所作篆书也法度谨严,宽博稳健,耐人品味,著有《圣泽楼丛书》《翰墨丛谭》等。

庄纶仪(1874—1929),字经郛,常州武进人,庄钟济子,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授内阁中书,后授山东莱阳、海阳、泰安等县知县,补山东乡试同考官、湖北候补道,加二品衔等。其楷书取法褚遂良,点画方劲,粗细对比强烈,折笔顿挫分明,行笔极为灵活,结体方中见扁,取横势,有隶意,字距较大,疏朗有致,既古朴宽绰又虚和雅健,著有《庐乡公牍》《诗文稿》《蒙庐随笔》等。

庄钟济(1856—1932),字永硕,常州武进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部主事,曾任陕西长武、临潼、凤翔等县知县,并任陕西乡试同考官,加五品衔。其行书手札,纯出二王帖学一脉,提按自然,轻重变化丰富,笔势宛曲连绵,柔中带刚,潇洒飘逸,散朗舒展(见图3)。

图2

潘鸣球(1873—1932),字霞青,居常州织机坊苏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历任河南沈坵、洛阳、沁阳、陕县、商城知县,升署怀庆知府,卓有政声。1925年归故里,与表弟钱名山及谢柳湖时相唱和。擅书法,临北魏龙门造像诸碑,挺秀瑰奇,后改学晋唐诸家,并回归“二王”帖学一系,能得其笔势,以神韵取胜,为商城华岩寺题写寺名匾额,沉雄浑厚,别具风采,著有《养和堂类稿》。

谢霈(1874—1940),字作霖,常州武进罗墅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曾任陆军部主事。精研书法,于颜真卿《麻始仙壇记》下力尤深,用笔含蓄,真力内藏,笔画粗细对比强烈,体势舒展宽博,从容大方,章法疏朗由致,端庄朴雅,时人称“谢霈体”,而竞相临摹。

赵椿年(1869—1942),字剑秋,又字春林,号昆凌、坡邻,常州武进人,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授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以知府分发江西,旋任瑞州知府,1903年调入商部任郎中、参事等官,辛亥革命后,历任财政部次长、税务处会办、总统府财政顾问、审计院副院长等职。工诗擅书,通金石文字之学,曾任北京考古学院金石研究会研究员,精研《石鼓文》,著有《覃研斋石鼓文十种考释》,楷行书取法颜真卿,所跋《平复帖》用笔沉稳,体势宽博,带欹侧之势,字形大小轻重变化自然丰富,一派天机流露。

董康(1867—1947),字授经,自署诵芬室主人,常州武进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任法律馆提调、刑部主事,辛亥革命后赴日本研习法律,回国后历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财政部部长等职,后曾任上海法科大学校长,兼北京大学法科教授。喜欢诗文词曲,搜求孤本秘籍,藏书以宋元及明嘉靖以前的古本为主。曾刊刻《诵芬室丛书》《敦煌石室遗书》《曲海总目提要》《书舶庸谭》。一生娱情翰墨,书法造诣颇深。从传世墨迹看,完全从帖学一路化出,受颜真卿、褚遂良的影响为重,亦有学习明人董其昌之痕迹,笔法纯熟,书风雅健飘逸(见图4)。

图3

图4

结 语

民国时期常州的进士书法既继承了清代以来的碑学风潮,又主要表现为碑、帖兼写和碑、帖交融的时代特色,还有的纯以帖学为宗者,反映出可贵的独立精神。比如,钱名山的行书更多帖学风味而偶参碑意;汪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具擅且时誉甚高。通过对他们的书法师承、艺术旨趣、书风成因等多方面进行剖析,客观地反映他们的书法风采。他们有的立足于常州本土,为繁荣地方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有的客寓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也为常州书法赢得赫赫声名。

猜你喜欢

名山行书进士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闫梦萦
脚踏实地
苏 轼 行书李白仙诗
苏 轼 行书李白仙诗
四进士(上)
视野中的名山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