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阶的章草作品分析
2019-02-20郑州大学
□谢 军 郑州大学
谢瑞阶擅书章草,其作品曾连续参加全国第一至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一届入选的四百二十余件作品中,章草作品仅四件,其中就有谢瑞阶的作品。1982年,他的《黄河出山即景联》参加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1984年,谢瑞阶随中国最高规格的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1987年,谢瑞阶的书法作品获得“龙门奖”中的“大师奖”。
但为何谢瑞阶的书名与画名相比却显得有些暗淡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黄河老人”家喻户晓,这难免遮掩了谢瑞阶在书法上的光辉;二是谢瑞阶从不以书法家自居,练字只是为了题画或抄写一些格言警句、自作诗词来自娱;三是谢瑞阶不逐名利的人生观。
章草既有隶书的波磔,又有草书的简率,因兼有两种书体的笔法和形态而别具一格。而谢瑞阶钟情于章草这一书体的原因在其《隶、行、草各体简述》中有所体现:章草书体比较古雅厚重,结体朴实,行笔规范,布局整齐,加之保持波磔,注意用点,字字区别,字字独立,观之爽心悦目,所以虽活泼不如今草,但却很为世人看重[1]。
西中文先生认为谢瑞阶写章草的原因有二:一是谢瑞阶认为艺术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排拒以宣泄个人情绪为主要特征的文人书法;二是谢瑞阶不屑为迎合世俗口味所作媚世之书。在这种性格和心理下,谢瑞阶自然会更倾向于古朴而又实用的章草。对于西中文先生提出的两种原因,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谢瑞阶不希望纯粹的艺术沾染商业价值,索性就只书写这种较为古老朴素的书体,以此免去很多商业应酬。
19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简牍帛书等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影印技术的普及,使章草这一古老书体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再次大放异彩。如1914年问世的西汉“流沙坠简”被后世誉为中国三大文化发现之一。此时具有敏锐嗅觉的章草书家开始涌现,如沈增植、于右任、王世镗、王蘧常、沙孟海等,他们在上接汉晋章草基础的同时,又力求对章草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于是出现了“章草热”的浪潮。这样的时风之下,谢瑞阶的书体选择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谢瑞阶只书章草的原因有三:一是倾心章草古朴典雅、布局整齐的审美;二是为保持书法艺术纯洁性的艺术主张;三是顺应章草复兴潮流的背景。但谢瑞阶与沈增植、于右任、王世镗等书法家对书写章草的态度和心理不同。沈、于、王等人对章草的追求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力求革新和超越,如沈增植融碑学入章草,将碑刻中的方棱和草书的圆转相结合;于右任糅章、今、狂草于一体,在自然书写中略去了章草的典型波磔;王世镗回腕运笔,并将今章相融,章简相通,中侧并用。相比较之下,谢瑞阶的书法及书学观就显得朴素和单纯,似乎并无太多创新,但这并不妨碍谢瑞阶章草书法的艺术价值。费新我先生和沙曼翁先生都曾盛赞谢瑞阶的章草:“笔法精湛,格调高古,沉静温润中不乏飞动之意,与历代章草拉开了距离。盖得于本固枝荣,学问渊源所致。[2]”
图2 书到事非
图3 兰生幽谷
图4 精进
《谢瑞阶书画集》共收录有书法作品21件。其中《节录高士传》(见图1)为国画《灌叟》的题跋,是谢瑞阶中年时期的章草作品,整体观之,既有章草的古雅又不失宋元行草的畅达,字字独立,大小错落。仔细审读还会发现明清行草中的奇绝字形和俊逸用笔,如第五列“声”字,有王铎用字的奇肆妍妙。《书到事非》(见图2)是谢瑞阶七十八岁书,与《节录高士传》相比,少了直白的凌厉,更加沉静和朴素,虽笔笔独立而意韵自生。《兰生幽谷》(见图3)是谢瑞阶八十九岁书与张海先生,其中杂糅有简体字,如“艺”“长”。从根本上说,章草是为简便古隶,草写而来,谢瑞阶在章草作品中加入简体字并不影响作品古朴典雅的内蕴,反而表现了谢瑞阶在笔墨上的古今巧妙融合。《精进》(见图4)是谢瑞阶九十三岁高龄时所作章草大字,一实一虚,除了九十多岁高龄笔下自然的苍劲,笔法却朴素单纯,仅两字就让我们感受到谢瑞阶人书俱老的淡然和简远,但“精进”二字又让我们切实看到谢瑞阶艺无止境的追求,即通过有限生命创造无限生命的人生观。
结 语
文学理论家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所谓的业余性就是,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杀的兴趣,而这些喜爱和兴趣在于更远大的景象,越过界限和障碍达成联系,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多的观念和价值。[3]”依此理论,谢瑞阶的章草创作并没有秉持着大刀阔斧革新的理念,也从不把自己当成章草大家,只是自然并且自由地书写,无论是画黄河还是教书育人、领导一个组织,都被谢瑞阶吸收为书法创作的养料,这不正是西方学者萨义德眼中的“业余艺术家”,拥有高超的书法专业水准,但是却不带书法家的光环,自由轻松地进行创作。正是在这种心境下的书写,才与沈增植、于右任、王世镗等章草大家拉开距离,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平淡空明,朴实单纯。笔者认为,这就是谢瑞阶及其书法作品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价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