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9-02-19李召平段慧园
李召平 段慧园
摘 要:正迁移理论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间的关联性,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探讨在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中有效应用正迁移理论的策略,以增强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迁移能力。
关键词:正迁移理论;区域认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正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具体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达成目标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所做的有效的迁移。高中地理知识可以大体分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而正迁移理论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因而对其展开研究确有必要。
一、 迁移理论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 联系实际生活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知识本源于生活,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到一起,定能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迁移的产生。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类似于实际生活的迁移情境。以“交通运输布局”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对比铁路、公路、海运、河运、航空、管道六种运输方式之后,课件出示下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说明原因。
(二) 增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演绎和推理能力
学生产生正迁移的条件之一便是将先前所学的理论和普遍性原理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区位因素”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考点,而区位概念同地理问题都具有联结关系,在教学中运用正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理解记忆。区位因素的分析通常从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分析,如果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熟悉的话,必然能够顺利地进行演绎迁移,从而提升对此类问题的推理能力。
二、 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 理清知识间的联结关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之间具有众多联结关系,学生通常能将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但是当不同的知识点联结到一起时,他们便产生模糊感进而发生负迁移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
比如,学生在骑自行车时,会发现远处的太阳和云彩会一直跟着自己,但道路两旁的树木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一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为何不同的原因。同样的,学生已有的经验是白天去海边玩吹得是海風,夜晚吹得是陆风,这一认知有助于他们学习海陆风知识。
(二) 借助情境培养教师的迁移意识
当前,部分教师的迁移意识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系统学习迁移理论的培训,“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成了空谈。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迁移意识。第一,教师要强化正迁移理论的学习,更好地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第二,通过组织地理课外学习小组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迁移意识。第三,每堂课注意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同时训练学生养成归纳的好习惯,为以后的迁移做准备。
三、 迁移理论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 基于普适性规律,深度剖析教学内容
学生迁移能力提升的一个直观表现就是能够举一反三。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分析问题“教有条理”,才能保证学生“学有头绪”。基于普适性规律梳理案例,应该注意兼顾学生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使他们感受到教学内容的逻辑规律。如,分析汉江航运价值的区位条件时,教师可以结合深度剖析模型梳理知识间的关联性,从而为迁移打下基础,如下图所示。
(二)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区域分析思维模式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思维定势所困扰,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扰,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元素研究问题解决的逻辑结构。如,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其学习“目的”是掌握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对比其他国家的优劣势。想在考试中答全要点,就必须把握三个关键信息:和问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自己掌握的信息,和问题相关的生活信息;学习技巧有效记忆农业相关的学习技巧,保证学以致用的迁移技巧等等。学生自身对思维元素越了解,划分越细,就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备考复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运用正迁移理论,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熟悉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结性,并有效规避负迁移,培养其正迁移的能够,从而提高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孙艳艳.迁移理论在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梁颖彦.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8).
[3]王娜.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案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李召平,段慧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