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动力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
2019-02-19杨定竹
摘 要:初中的语文学习是学生这个阶段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作为一门语言应用性学科,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完善教学方式,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所以,本文就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从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材的故事性、课堂的活跃性三个方面来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思考;探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质量不高。兴趣是一种对于内心的情感表达,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将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教学方式,教学氛围枯燥死板,死气沉沉。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只会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度不够,影响学习成绩和抑制学生天性。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情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解放天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重心,积极与学生沟通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崔颢的《黄鹤楼》这一课的学习时,我们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通过诗词阅读,加上注释,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对于这首诗进行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讨论,对这首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更加详尽和新奇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将这些理解進行总结,由代表在全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最后我们再对这首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一一印证他们心中的想法。可见,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那么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 注重教材的故事性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注重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其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优美字词的重点讲解,将整个故事整体拆分得七零八落,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忽略了其中最有趣的故事,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注意改变这一情况,注重其中的故事性,联合故事来对文章进行讲解、剖析,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让学生在读着有趣故事的同时,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愚公移山》这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时,平常的课堂我们只是按照文章重点,一句一句地对课文进行解析,翻译,并指出哪部分是考点,需要重点记忆,对于其中的情节一笔带过,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只记得哪部分是重点,哪个词是什么意思,对于整个故事没有太深的感触,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首先整体理解文章中的故事,然后带着故事去学习文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愚公移山》的动画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兴趣,学习质量自然提高。
三、 注重课堂的活跃性
无论是学生的参与性还是教材的故事性,其载体都是课堂,不同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于发挥和创造的能力是不同的,严肃压抑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吸收。相反,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注意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例如,在学习《吆喝》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个小游戏,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随机抽取几个学生上台,让他们模仿一下平常在生活中听过的吆喝,看谁吆喝得最像,由学生打分,以此来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兴趣。接着,我们在上课时要利用多媒体将书中的各种吆喝一一展现出来,将书中的描写实体化,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书中的场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感情。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活跃度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被更大地调动了起来,有利于课堂的高效开展。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教材、课堂三方面入手,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参与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所以,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努力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玉珠.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2).
[2]罗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读天下,2016(19).
作者简介:
杨定竹,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青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