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2019-02-19鲁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普者黑文山州全域旅游

鲁燕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地方旅游从以景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到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模式,旅游资源非优区面临机遇与挑战,景区也面临转型升级。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普者黑景区及所处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普者黑景区旅游转型升级策略,以期为普者黑景区乃至处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同类景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资源非优区;转型升级;文山州;普者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6.010

全域旅游的概念最早在2015年8月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强调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标。全域旅游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对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塑造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同时,景区转型升级也成了必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于是,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策略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普者黑景区为例,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普者黑景区及所处地区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以期为其转型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 旅游资源非优区界定及案例分析

1.1 旅游资源非优区界定

许春晓(1993)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特定地区。刘玉(1993)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旅游资源数量或质量上相对处于劣势的区域。其表现是景观美学价值偏低、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或景区开发程度不高等。罗艳菊(2002)、朱桃杏、陆林(2004)、张志宏、陈乔(2013)等学者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提出了相似的观点。笔者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旅游资源禀赋非均衡性,即区域内旅游资源禀赋存在等级、品位、丰度、密度的差异;二是空间范围的相对性,旅游资源非优区并非不优,而是相对旅游资源优质区而言,在资源品位、资源组合状况、资源开发力度及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客源市场开发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三是发展的动态性,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旅游市场需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区位条件、经济条件、旅游环境、游客认知度等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

1.2 案例分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景区的发展研究离不开它所处的区域,本文以普者黑景区所处的文山州作为讨论背景,从文山州的整体旅游资源情况及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出发,探讨该区域的旅游发展背景,同时结合普者黑景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文山州及普者黑景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1 文山州旅游概况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河江省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文山州境内有云桂高铁、国道323线穿过,区位优势明显,是云南省连接东部发达地区的陆路大通道。同时,还拥有天保口岸、都龙口岸两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将成为中国与越南双边经贸发展的重要节点。

文山州境内平均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度,年降雨量779毫米,气候宜人,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同时,文山地处滇东南岩溶风光跨境旅游区,现已形成以普者黑景区、坝美景区、八宝三腊瀑布景区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旅游品牌。同时,文山州下设一市七县,拥有汉、壮、苗、彝、傣、回等11个世居民族,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文山还是革命老区,英雄老山品牌的塑造不断深入人心,现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沿边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山州的边境旅游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1.2.2 比较研究

文山州属于云南省的一个行政单元,因此本文将与云南省其他15个州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从世界遗产、5A级旅游景区、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数量对比,反映文山州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情况。同时,通过16州市的2015-2017年度国内外游客数量、旅游业总收入的对比,反映文山州旅游发展现状及在云南省所处的位置。

(1)旅游资源对比情况。

(2)2015-2017年度国内外游客数量、旅游业总收入对比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文山州仅拥有1项4A级旅游景区、1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开发旅游资源较少。从2015-2017年16州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总收入看,文山州处于落后地位。因此,文山州的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在云南省内处于相对劣势,是云南省一个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

1.2.3 普者黑景区概况

普者黑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省会昆明市280公里,距离文山市103公里,距离丘北县城13公里。普者黑景区于1996年10月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9年1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为388平方公里。景区内有312座峰林、83个溶洞、54个湖泊、4万亩水面。除了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普者黑又是汉、壮、苗、彝、白等民族杂居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现已形成“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区特色。

2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快速发展,旅游业也从以观光模式为主到观光、休闲度假共存的模式,游客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求新、求奇、求特等特点。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符合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顺应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游客的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各地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通过区域资源整合、產业融合、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发展,这对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来说是一个借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服务综合水平、丰富旅游产品、重塑旅游整体形象的好机会。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业发展应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以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旅游与多种产业的融合,实现社会共享共建。这对于旅游资源非优区内的景区未必是坏事。然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其景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已开发资源品位较低、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地方特色、对区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共建成为难点。如果处理不好,旅游资源非优区及景区的劣势将会加剧。

3 全域旅游背景下普者黑景区的转型升级策略

3.1 提升景区品质,打造龙头品牌,发挥区域带动作用

全域旅游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景区,而是释放传统景区的深度活力,更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普者黑景区转型升级的核心一定是保证景区品质,只有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景区品位才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借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普者黑景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抓住机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挖掘地方特色、提升管理水平、培养品牌旅游企业,将其打造成滇东南旅游区乃至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类型景区的龙头品牌,发挥区域带动作用。

3.2 促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突出地方特色

以普者黑景区为龙头品牌,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游客旅游体验项目,这是普者黑景区要长效发展的基本思路。普者黑景区周边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阶段性的推进,赏花、垂钓、采摘时鲜果蔬、生态农业种植体验等项目已经和当地旅游形成一定融合,但目前存在规模较小、体验项目组合度差、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当地旅游部门因积极推进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摸索出适合丘北地区的旅游+农业的模式。普者黑景区周边也有一些较成熟的工业旅游资源,如太阳魂葡萄酒酒庄、丘北辣椒厂等项目,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适宜养生康体度假的自然条件。旅游+工业、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养生康体度假等项目的开发将会对是普者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文山州内还有如坝美、八宝三腊瀑布、老山风景区等优质资源及大量具有开发潜力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及边境口岸资源,普者黑的发展应与区域内其他景区景点形成合作。随着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游客就不仅仅满足于景区短暂的观光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将会丰富游客体验感,提升游客的综合满意度。

3.3 加强区域合作,重视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

普者黑景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品牌塑造上可以借助喀斯特地貌类型整体的影响力进行宣传,同时要突出普者黑独特的喀斯特“峰林湖泊”景观。在市场推广上,可以与省内及西南地区品质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同类型景区形成合作,如石林、九乡、贵州织金洞、黄果树瀑布、广西桂林阳朔、芦笛岩等,通过打造喀斯特地貌景区品牌,探讨合作机制,形成整体营销方案,借力提高普者黑的知名度。同时,普者黑所处的文山地区应与周边的曲靖、红河等地形成合作,开发满足游客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线路。最近几年红河州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云南旅游新方向”的旅游宣传口号深入人心,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均较高。文山与红河长期以来均有紧密联系,随着蒙文砚高速公路的修通,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两州的旅游合作起着积极作用。文山旅游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可依附于“云南旅游新方向”的营销理念,借力宣传。同时,两州旅游资源差异性较大、合作面广,可从景区、酒店、交通、旅游社、智能旅游平台、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探讨合作机制,在宣传营销上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4 结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及景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旅游资源品位较差、资源组合弱、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的情况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要转型升级,提升景区品质是核心,通过打造龙头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需突出地方特色,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其次,旅游资源非优区要发展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合力共建旅游品牌、借力促进市场宣传。

参考文献

[1]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4):67-71.

[2]刘玉,杨达源,张兆干.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情况下的旅游开发及实例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4):116-119.

[3]羅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2,17(4):52-55.

[4]朱桃杏,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531-535.

[5]张志宏,陈乔.旅游非优区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3,(11):129-130.

猜你喜欢

普者黑文山州全域旅游
云南有个普者黑
情留普者黑(组诗)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