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杜闷倒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2-19玉杰锋尤剑鹏庞瑞康曹茜茜徐明江
玉杰锋 李 彤 尤剑鹏 张 曼 庞瑞康 曹茜茜 徐明江
(广西中医药大学1 瑶医药学院,2 第一附属医院瑶医科,3 党委办公室,4 针灸推拿学院,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285470566@qq.com)
寒湿型腰痛是一种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遇寒加重,可放射到腰骶部、臀部,甚至下肢的临床疾病[1]。有研究显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率高达23%,其中寒湿型腰痛居多,病程缠绵难愈[2-3]。该病病因复杂,目前现代医学多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但有3%~23%的患者因长期服药出现副作用而停止治疗[4]。瑶医认为,寒湿型腰痛多是人体感受寒、湿等邪气,使机体三元失谐,气运不畅而停滞于腰背部所致。瑶医杜闷倒疗法也称为神火灸法、火攻疗法,是利用一些植物的藤、茎、枝、叶及草类为原料制成药棒或药条、药球,点燃后熄掉明火,直接或间接灸灼在患处及穴位上并加以点压,使局部产生“灼热”或“温热”刺激感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该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本研究观察瑶医杜闷倒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瑶医科就诊的82例寒湿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中寒湿型腰痛的诊断标准:① 长期反复腰痛、酸麻;② 腰部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股、臀、腘,无明显双下肢活动障碍;③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④ 腰部MRI或CT检查未见阳性体征。(2)年龄18~70岁。(3)临床症状明显,无手术适应证。(4)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其他病因引起的腰部疼痛,如骨折、骨肿瘤、骨质疏松症等。(2)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者。(3)有出血倾向及晕针的患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者。(5)妊娠及哺乳期女性。(6)患有精神疾病及不能独立配合完成疗程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寒湿性腰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采用瑶医杜闷倒疗法联合针刺治疗。(1)瑶医杜闷倒疗法。按照腰部肌肉压痛点、酸麻胀重感及疼痛放射至骶、股、臀、腘的范围,寻找阳性压痛点,选择阿是穴、昆仑、承山、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大肠俞、肾俞、气海等穴位。患者取俯卧位,沙袋放置患者双侧脚踝处。选用一根长约15 cm的小钻药枝(经生姜、大葱与米酒浸泡7 d后晒干),酒精灯上点燃药枝一端,待明火熄后将其包裹于2层牛皮纸内,即刻在上述相应穴位上点灸或来回烫灸,施灸顺序按先上后下,引热下行。(2)针刺治疗。灸完后选取0.25 mm×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刺入相应穴位,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等手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20~30 min后取针。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
1.2.2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位、针刺方法、疗程均同试验组。
1.3 观察指标 (1)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6]评价患者的腰腿功能障碍情况,包括腰痛或腿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举重物时腰腿痛情况、行走、坐立、站立时疼痛情况等10项,每项有6个备选,分值为0~5分,0分表示腰腿部无任何功能障碍,5分表示腰腿部功能障碍最明显。总分0~50分,总分越高说明腰腿部功能障碍越严重。(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7]评价患者腰腿疼痛情况。用一直尺,两端标明0~10刻度,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评价疗效。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腰痛及下肢疼痛不明显,行动自如,可正常工作、生活。有效:腰部及下肢疼痛等症状有所减轻,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无效:腰部及下肢疼痛等症状无减轻,肢体功能障碍及阳性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及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ODI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及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VAS评分情况比较(x±s,分)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479,P=0.034),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寒湿型腰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患者素体阳虚,寒湿之邪自腠理毛孔侵袭机体,日久不愈,凝结成疾;或久居潮湿之地,寒湿积聚体内难以化除;或冒雨涉水感寒,风寒湿邪由肌腠经络着于腰部,致腰部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8]。《素问·举痛论》[9]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凝冷痛较著,湿阻酸胀明显兼有重坠,治以除寒湿、通经络为法。瑶医认为,机体各脏腑之间应维持盈亏平衡,机体与所处环境也应该维持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一旦自身平衡、自身与外环境的平衡被破坏则生疾病。瑶医三元和谐论认为“人”为“天”“地”的产物,“天”“地”为自然界,人存在于自然环境,生命活动与外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10]。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如人体阳虚,外受寒湿之邪,则遏制卫阳,凝滞营阴;湿邪,其性重着、黏滞,留滞筋骨肌肉,凝结于腰府,致腰部经脉气血凝结受阻,不通则痛。寒湿型腰痛以腰部冷痛重着,痛处喜温,得温则痛减,遇寒则加剧为主要表现。瑶医诸病入脉论认为,无论病发于内还是外,病邪皆入筋脉,进而播散全身致人体各处发病[10]。因为瑶医认为筋脉中含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生理物质,如精、气、血等,所以当寒湿之邪入侵腰府,寒凝筋脉、血滞难行,不通则痛,故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总之,寒湿型腰痛多是正气不足,腰府失养为发病根本,寒湿邪入侵为发病条件,属本虚标实,阳气亏虚,气血瘀阻经络的病症,治宜温通经脉、袪寒除湿兼以扶阳。
瑶医杜闷倒疗法是瑶医学中特色的外治方法。本文观察瑶医杜闷倒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并且试验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瑶医杜闷倒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痛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腰腿功能。这可能是因为杜闷倒疗法可以通过“灼热”或“温热”刺激,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强经脉传导,有理气通络、温经、散寒作用,进而缓解疼痛,改善腰腿功能。
综上所述,瑶医杜闷倒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痛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腰腿功能,临床疗效好。但瑶医杜闷倒疗法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机制未能完全阐明,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我国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但是瑶医药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与规范化研究,其临床应用和学术水平尚需提高,今后需加强对瑶医药的研究,弘扬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加快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