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视阈下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
2019-02-19郑博
郑博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五四惊雷,响彻百年。“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1]时至今日,五四运动中孕育并产生的五四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在百年传承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一直饱含在中华民族从实现“救亡”到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上这一历史起点,“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取得这一伟大成就,受益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坚强领导。正是五四爱国青年学生们的率先斗争,促成了中国工人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工人阶级就此以更加勇猛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00年来,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青年志士挥洒热血与青春,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逻辑的维度:追溯史实,在中国梦探寻的起点上重温五四精神
“历史,往往在经过实践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3]从历史长河的深处看,历史事件对后世的价值和意义往往大于事件本身。10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波及中国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救亡意识的觉醒影响更为深刻。这场运动孕育并产生的五四精神,让近代中国思想空前解放、民族精神空前凝聚,进而激励着无数青年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救亡”使命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五四精神凝聚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空前解放的进步成果
近代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推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思想空前解放的伟大事件。广义的五四爱国运动应包括1915年兴起的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9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广大爱国群众广泛参与的五四运动。可以说,正是早期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的启蒙,才有了五四时期进步群体空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得出了“五四运动创造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历史结论。
自1840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逐步陷入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加重的苦难深渊。为了完成民族“救亡”的使命,中国社会各阶级都进行了艰苦探索:地主阶级主张“学技术”救国、资产阶级主张“学制度”救国,但均告失败。客观来说,这些阶级救国失败的尝试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无法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即“学文化”救国相比。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专制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思想牢笼。这一思想闸门的打开为其他各种思潮竞相传入中国提供了可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彻底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国的普遍真理。恰如毛泽东所讲,“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P1471)随后,当时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最为广泛的陈独秀,以及邓中夏、陈潭秋、周恩来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工具,观察国家命运、解决中国问题。对此,毛泽东后来也总结,“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5](P696)
可见,五四运动叩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门,中国近代历史前行的航向彻底改变。这一改变所孕育和凝聚起来的五四精神是从反对封建专制愚昧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启蒙,再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深刻理解的升华发展,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空前解放中优秀成果的最好体现。
(二)五四精神展现了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救亡中的磅礴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脊梁,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越是在民族危难之际越是体现得更为强烈。回看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其爆发的原因在于北洋政府巴黎“和平会议”上外交谈判的失败,其目的在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强权战胜公理”的协约上签字,其性质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让近代以来全民族长久积压的民族情绪彻底迸发,并蓄积起了爱国救亡的磅礴力量,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在展现的范围上具有空前的多元参与的群众性。近代以来,探寻救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它们规模浩大,但参与的爱国群体的性质均较为单一。而五四运动却是前期以学生为主导、后期以社会各界爱国群众广泛参与的,规模空前席卷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诸多城市,极大地拓宽了民族精神的外延范围。
其次,在体现的载体上,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站上政治舞台。1919年“六三”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整个工人运动迎来了新高潮:产业工人带头,其他领域的工友和店员积极参与,奋起声援学生的爱国请愿行为。一时间,10万多人的上海工人罢工浪潮迅速波及到全国100多个城市。这预示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并证明了自身具备的强大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最后,在彰显的性质上,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尽管五四运动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打到军阀”的口号或纲领,但斗争的目标就是不满于西方列强“强权”战胜“公理”的巴黎协定结果,不满于准备在协定上签字的军阀政府。广大群众不断觉醒的、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行为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官员、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可以说,五四爱国群众彻底反帝反封斗争胜利的这一史实,竖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闪亮旗帜。
二、理论逻辑的深度:把握本质,在中国梦推进的时代中理解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爆发后的100年间,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构成的厚重且丰富的五四精神,鲜活地反映了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虽然说这一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但却早已被视为精神结晶并不断传承。因此,新时代应该在精神与时代的同步融合中,把握本质,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时代价值,让五四精神持续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在五四精神与中国梦的统一中把握时代内涵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核,“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要在五四精神的号召引领下,不断汇聚中国力量,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向前推进。
1.“爱国”是“中国力量”的精神源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的爱国品质,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而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五四时期,无数青年志士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危亡的担忧,放下课本、走上街头、上下求索,展现了他们可贵的拳拳报国情。五四爱国群众的最终胜利,有力地证明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感召力。踏上新时代的征程,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依然需要高举和弘扬,“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6]
2.“进步”是“国家富强”的有力支撑。百年前,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大批进步青年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无所畏惧地踏上了探寻救国真理的征途。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自强、自主的进步意识,有着革新旧思想、旧文化、旧制度的进步要求,勾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画卷。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发扬踏实肯干、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伟大精神。因为,“‘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7]
3.“民主”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得众者得国。五四运动的胜利,受益于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之后,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他们在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直到今天,作为充分保障人民幸福重要内容之一的“民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因此,新时代集聚民智、民力,调动全民参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发扬民主精神的应有之义。
4.“科学”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五四时期,作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旧的道德文化宣战。随后,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国人了解世界、挽救民族危亡的共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着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向前。今天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之梦,依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这一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8](P267)
(二)在五四精神对新青年的引领中理解时代价值
五四精神这一宝贵财富要永续传承,但其精神内涵应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因为,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神价值的引领需要注入时代特色、体现时代风貌、满足时代需求。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青年需要从“担当、奋斗、奉献、创新”的视角,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1.凸显“担当”的核心理念。“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6]担当,意味着主观自愿接受并行动负起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这不只是时代的客观呼唤,更是每个青年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意识和行动自觉。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担负的是“民族救亡”使命;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一代肩负的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份“担当”正是五四精神的承继和延续。
2.坚守“奋斗”的优秀品格。“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2]五四青年一代体现的正是“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的奋斗精神。恰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的“青年应该是进取而非退隐的、奋斗乃人生之天职”。[9](P82)新时代青年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奋斗的价值与意义,用奋斗的足迹不负青春。
3.倡导“奉献”的价值取向。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五四青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肩膀扛起“民族救亡”的重任,书写了壮烈的青春华章,这是对“奉献”最好的诠释。在美好的和平年代,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对五四精神的最好传承,就是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将“青春之我”的理想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10](P167)
4.践行“创新”的动力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五四时期要求进步的先辈们,先是以勇猛的姿态冲击封建专制文化、批判“吃人”的旧礼教,再是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传播新的知识和理念,继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救国真理。这种“对传统求解放”“对西方求解放”的创新精神,引领着广大民众最终找到了走社会主义的救国之路。因此,处在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的新时代青年,更需要保持锐意进取、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助力青春,扬帆远航。
三、实践逻辑的向度:永久奋斗,在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践行五四精神
精神的价值在于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并奋勇向前。在实践逻辑层面,五四精神最大的时代启示和引领价值体现在青年运动的实践探索有了主旋律和主方向。从1919至2019的100年间,一代代青年在革命战争年代救亡图存,在建设和改革时期艰苦奋斗,在新时期、新时代不断深化推进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让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完成“救亡”并不断走向“复兴”。可以说,一部百年青年爱国运动的奋斗史,恰是一部中华民族日益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复兴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那么,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引导广大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的锤炼中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才能不负青春韶华,担负历史使命。
(一)践行五四精神需要在传承家国情怀中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传承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依托,也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然而现实中个别青年的国家和集体意识淡薄,家国情怀缺失,利己主义倾向严重,这与五四进步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爱国自觉相距甚远。那么,这就需要将弘扬五四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联,阐释清楚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依存关系:“有国才有家”。五四进步青年用的是视死如归请愿的悲壮情怀,新时代有为青年是通过扎身各自岗位的默默奉献,两个不同时空主体的爱国方式虽然不同,但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据此来看,在爱国主义旗帜的统领下,五四青年的“家国情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脉相承。因此,只有弄清了五四精神与中国梦的相互关系,明确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时代使命,才能更好引导广大青年传接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
(二)践行五四精神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凝聚共识
中国梦是一代代青年不懈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创新中凝聚全民族共识,这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启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凝练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国社会是非曲直的评判方向,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1]然而在当代,个别青年的思想、价值观正在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蚀中发生转变,这就需要汲取五四时期青年先辈们在各种思潮的涌动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有益经验,并将五四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之中,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6]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青年的行动自觉。
(三)践行五四精神,需要在永久奋斗的实践锻造中练就过硬本领
“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6]这是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青年的殷切勉励。再往前追溯80年,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曾经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12](P190)可以说,五四精神在当代最好的价值体现,就是引领青年秉持“永久奋斗”的传统,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社会实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100年前,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五四青年学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撒热血,这是先辈们的光荣使命,为的就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当代青年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时期,需要继续传承五四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品格,要“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6]
回望历史,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历史阶段,正处在距离中国梦实现最近的历史时期。新时代,当代青年将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百年后依然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广大青年不负韶华、永久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