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2019-02-19杨宏伟
杨宏伟 张 冯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1]这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基本遵循。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中铸就的五四精神在百年传承中历久弥新,早已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必须要看到这一精神之于时代进步的意义,更需要明确这一精神的时代演进和实践要求,造就属于新时代的新“五四”精神。
一、与时俱进:五四精神在时代发展中历久弥新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2]这一运动孕育形成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在随后百年的传承中,五四精神历久弥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推动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但也是中华民族再一次面对更大挑战的时代。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五四精神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四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击外辱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成果,其精神核心在于爱国,民主和科学是五四高举的两面精神旗帜,追求进步则是五四精神的灵魂和归宿。这一精神根源于中国人民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忧虑之心,是一种自然萌生的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超越了阶级和个人利益的局限,真正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力量。“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2]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激励着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发展形成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五四精神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实现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并孕育发展出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奋力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五四精神则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主题,推动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创造了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果。百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四精神不断融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将五四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我们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五四精神火炬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传承下去。
新时代呼唤五四精神开启新篇章。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虽然已不再是五四时期的战争与动荡局势,但我们却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要求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同时,我国的发展也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广的范围被世界所影响,不同文明间的文化激荡、不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不同地区间的政治博弈等各种状况相互交织,给我国的总体安全带来了复杂严峻的外部威胁。总之,新时代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面对着各种严峻挑战,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与弘扬五四精神。
新时代是一个变化激荡的时代,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社会力量、新的实践成果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不停碰撞,不断涌现出新的时代精神资源。新时代是一个进取不息的时代,改革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追求,一切不合时宜的传统与陈旧难逃被抛弃的命运,一切停滞不前的思想和文化都将被历史掩埋。新时代是一个团结一心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需要弘扬五四精神,新时代更需要对五四精神进行丰富与发展,新时代也正在为续写五四精神新篇章创造机遇和舞台。
二、爱国: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爱国历来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追求,其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五四运动极大地唤醒了国民在几千年传统中形成的忧患意识和报国意识,满含赤诚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外来的思想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民主科学的观念融入到爱国主义精神中,专制愚昧的思想被彻底瓦解。五四运动形成的爱国精神是忧国忧民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的统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国民开始认识到自身是作为国家一份子而存在,由此产生了为国为民而非为朝为君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扬弃与彻底超越。由此,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爱国救国不再仅仅是觉悟的少数知识分子的任务,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各阶层民众的革命力量开始形成,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在随后的百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五四所形成的爱国主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伴随着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民族意识的逐渐成型,国人的传统个体小农意识和盲目排外主义被进一步批判,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科学性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突显。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一致的爱国共识,那就是只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被深深刻上社会主义的烙印。对内表现为在观念上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外表现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坚持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反对剥削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无私的提供支持和援助。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形式。一方面爱国要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学习各国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爱国要坚持独立自主意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对外交往中,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不断增强国家自力更生与自主创新能力。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随后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爱国者的梦,这一梦想是五四以来爱国梦在新时代的延续,也是百年来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的总结和升华。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也是人民幸福梦,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统一体,个人的幸福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上,而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又必须以个人幸福为价值目标。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充分体现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体现在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上,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在千千万万个人同心聚力的奋斗中得以实现,千千万万个人的价值只能在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中得以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是高度统一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五四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使得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实的拥护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实践。坚持以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决拥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们至今取得所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三、进步:继往开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
追求进步是五四运动的落脚点,进步精神是五四精神的灵魂所在。改革与创造是五四进步精神的内在本质,李大钊说:“所谓文明,即人类本其民彝改易环境,而能战胜自然之度也。文明之人,务使环境听命于我,不使其我奴隶于环境。太上创造,其次改造,其次顺应而矣。”[4](P174)新陈代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自由,加上列强侵略欺侮极大摧残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五四运动中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率先提出革故鼎新,不仅从生活、从社会、从文化,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从精神、从信仰冲破封建统治的束缚,追求全方位各领域的改革创新,雄心勃勃地要在打破一个旧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而在五四运动中,在进步精神指引下形成的进步力量即工人阶级选择了进步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明确了进步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正是得益于这些进步的因素和种子,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奠定了不断追求改革和创新的社会基础。为此,毛泽东自信断言,“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5]
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进步精神,激发了中国人追求未来新社会、新制度的生机活力,推动着中国百年来实现近代化以至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这一精神也在传承中不断收获新的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改革创新步伐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上继续前进,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完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部领域,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企业自主经营,从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对外设立经济特区再到全面开放,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进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五四进步精神激励着中国不断实现着创造与突破,也不断为自己留下时代的精神注脚。
进入新时代,对五四进步精神最好的诠释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今日之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然绘就,总目标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进步精神,首先体现为改革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简单延续传统历史的模版,更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再版,而是创造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升级版。其次体现为改革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改革是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改革,它秉承着五四以来所有进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坚决破除一切固有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思想文化障碍,坚信只有靠继续改革才能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切问题,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并不断将五四进步精神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四、民主: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主作为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是击碎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君民封建关系的主要思想武器,成为百年来影响中国人思想世界的主要观念之一。然而,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节点,民主观在五四前后两个时期得到了不同的阐释和发展。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点,旧民主主义革命所坚持的是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观,源于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追求个性独立解放,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权,希冀建立欧美式的民主政治国家。但是,一战的爆发引起了知识分子对于西方制度文明性的反思,而巴黎和会上西方国家罔顾中国合法权益竞相分赃的丑恶行径,更是直接暴露了西方民主的伪善面目。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走在革命的前列,在学理上批判西方式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在实践上证明只有无产阶级的民主才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只有无产阶级引领的民主革命才是“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4](P112)由此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2],人们认识到民主自由只有靠广大人民联合起来自己去争取,国民政治能否实现,“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6](P107),这标志着无产阶级民主观开始在中国形成并产生影响。
无产阶级民主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民主政治所体现的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是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决定性环节。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转向“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7](P1310),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完全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标是要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时期,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基础上,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奠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治化以保障人民民主的真正实现,成为历届党中央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格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承继五四以来中国民主观念发展的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将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的支持中源源不断的汲取力量;也要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这一思想是对民主精髓的阐述和创新,与西方式民主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的关照,体现人民意志、激发人民活力、保障人民利益从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民主精神在新时代的本质呈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五四民主初心的最好阐释,也是践行五四民主使命的最新主题。
五、科学:永葆生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五四运动高举科学的旗帜,掀起了近代中国社会传播科学的浪潮。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论的普及,现代性思维方式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倡导,对中国传统封建迷信文化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打破了中国人千百年文化上和思想上趋于固化的虚妄自负。陈独秀曾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6](P78)科学的影响不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包括社会科学领域。李大钊认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4](P447)崇尚理性、追求真理成为科学精神的主题,科学的作用因此上升到了开化社会以解放人民、独立民族的层面。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五四科学精神要求提倡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观察和研究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五四时期的科学精神激发了人们不畏于传统和权威、敢于面对现实问题和勇于用理性方式解决问题的追求。
在随后的百年里,自然科学领域,五四科学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了诸多伟大的科学进步,铸就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科学人物和科学精神,出现了如“两弹一星”等诸多里程碑式的伟大科学成就,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只能造桌椅板凳,还能造茶碗茶壶”到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进步。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抓住信息时代的发展机遇,在载人航天、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全面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伟大转变。社会科学领域,五四科学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革命和建设时期,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改良主义与民主主义等各类思潮在国内融合争斗,但最终代表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成为主流,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一举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自由民主主义、消费功利主义、中国模式论等各类社会文化思潮蜂拥迭起,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而马克思主义在继续走中国化道路的进程中坚持兼容并蓄的科学原则,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四科学精神之所以能够具备持久不息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这一精神的本质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将科学的思想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8]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在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改革驱动科技创新,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如墨子卫星升空、国产航母下水等一系列斐然的科学成果,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逐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社会科学领域,时代的深刻变革亟待社会科学创新以提供理论引导。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围绕着社会发展方式、中国与世界关系、党的执政等问题推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健全,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宣示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坚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9]新时代对五四科学精神的新诠释,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五四精神在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在于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内核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五四精神培育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永远奋斗的伟大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应时代主题,加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