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02-19吴高杰
吴高杰
(北部湾大学 广西 钦州535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的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和面临不少挑战时,其中就包括“创新能力不够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和组成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成为了热点、焦点以及迫切要解决的问题。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关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实践模式、体系构建、路径策略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一些专家学者开始逐步深入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关于深入地理解“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路径构建等,笔者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思考。
一、“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教授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想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笔者认为首先把握它的内涵,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首先,在教育的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彻底改变“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不是只针对商学院的学生或者某些有创业想法、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或者参加大创项目、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开展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使之普及到每一个学生,简言之就是全覆盖。这高度契合和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
其次,在教育的方式上,与专业密切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紧密与专业相结合,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之中,在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各个环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相互促进。“大学生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推动、补充、丰富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模块化、项目化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逐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在教育的目的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唤醒创业的意识,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达到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各类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让每一位大学生毕业以后不顾自身的禀赋、理想、特长和兴趣爱好都跟随大流盲目地即刻去从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而是要培养大学生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或从事什么具体的工作等都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通用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等。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就是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大学生全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各级行政部门下发了许多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构建了宏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许多高校对在校的每位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似乎呈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繁荣局面,然而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足。张等菊教授认为原因出在“目的与手段难以互为表里,政策落地效果不佳;理论研究悬浮,与实践界域有割裂之状;高校内部责任中心模糊,执行力度欠缺;教育管理松散,传授知识呈‘碎片化’之状。”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全面推进以及在不同类型高校推行落实问题。一些学者比较早地主张全面开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如杨芳在2010年,发表文章《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文中认为应大力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这是必然趋势,理由有“大学生的就业矛盾、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呼唤创业教育。”然而,刘劲松发表《创业教育似无需‘全面推进’———兼于中南大学杨芳商榷》一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刘劲松对创业教育的全面性、普适性进行质疑,认为人才结构是多元的,并非每个人都是“创业型”人才,都适合接受“创业教育”,另外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认为“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的理念与逻辑不仅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符合人才教育内在规律的。刘劲松认为因材施教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另外,由于大学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医学类大学、民族类大学、商学院等等,有本科院校,还有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在这些不同的院校贯彻分类实施的原则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去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没有充分地与学校的特色与定位结合起来。一些高校如果不顾自己学校的类型,认为简单地对全校学生开几门创新创业课,就是贯彻了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方针政策,这是对国家政策的误解。
其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严重的师资匮乏问题。在2010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对“创业基础”的课程性质规定为“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规定,从2016年起,全国所有高校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许多高校开始对全校学生普遍开展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课程,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承担创新创业课的教师,但是,实际上承担这些课程的老师数量和质量严重跟不上,所以常常采取几个班合在一起大班授课的形式。目前,承担这些课程主体老师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或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行政人员等,许多上这些方面课程的老师不是“科班出身”,缺少系统的知识培训,另外既具有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极其缺乏。让这些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相融合,更是难上加难。在一些大创项目以及一些比赛等,虽然都配备了指导老师,由于一些老师日常工作十分繁忙,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对学生指导很少甚至出现了徒有其名的现象,许多学生虽然申请大创项目立项了,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有的学生干脆提出撤项申请。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教育产生矛盾,使其“虚化”沦落为形式,这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最大的制约瓶颈之一。
其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问题。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就是与各学科专业教育的疏离。创新创业课是综合性知识非常强的课程,离不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和基础,如果单就创业知识来讲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与空洞,悬浮在表层,导致学生很难把创新创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许多专业教师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地结合,没有使两者相互促进和渗透,导致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状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行其是”、没有很多的交叉,学生在创新创业课中对一些知识囫囵吞枣、理解不透,无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来进行学以致用。目前,许多高校创业类的课程数量少且跨学科不强,十分缺乏专业类创业课程。另外,一些学校没有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路径构建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如何推进“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比如,王占仁教授提出要“面向全体”与“分类实施”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衔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教中学”与“做中学”科学适配。张等菊教授提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阶段、八步骤运行体系”,四阶段具体指通识教育阶段、嵌入演练阶段、专业渗透阶段、职业实践阶段,等等。笔者也试图对如何推进“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些思考。
第一,从实际出发,开展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关于在高校是否“广谱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激烈地讨论,不如进行研究和探讨高校如何开展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的类型与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生的情况、结合高校所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展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学者概括总结“E大学为满足不同学院及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各学院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即‘一院一特色’”、“根据不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色确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实施模式”。另外,在不同的类型的高校更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式创业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教育”以及温州大学“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地区情、校情,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特色路子。“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抛开自己本校的特色,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去模仿,照抄照搬。
第二,大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所以,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队伍建设。一些高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拥有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等等。一些高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还鼓励支持教师考一些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创业导师证、职业生涯规划师证等,学校应定期对担任创新创业课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此外学校组织各专业的专任教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设立一些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提高专任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知识水平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和支持,积极推进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如果只是紧紧依靠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模式,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比如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给师弟师妹们做一些讲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创业投资家以及一些企业家等等,他们有创立或管理企业的丰富亲身经验,掌握着创新创业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人员充实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可以极大地弥补一些上创新创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充分地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来培养创新创业的师资。另外,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指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把创业指导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所以要重视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力度,把其纳入创新创业培训的对象之中,提高辅导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须与专业教育充分地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开展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提高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要促进两者的教育目标的优化和整合,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把创新创业的内容、理念更好地融入专业教育,更好地形成两者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二是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耦合联动需要依托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体系彰显创新创业内涵和专业特色。”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年级,呈现不同的身心特点、知识能力水平来设计创新创业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生入校一直到毕业期间一直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每个年级的侧重点不同。大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大三、大四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专业课教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各专业课程中寻找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传统的专业实习平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也推动学生把专业知识进行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