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2019-02-19何丽敏
何丽敏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兴战略,开辟了区域乃至全球合作的新模式,不仅为我国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翻译人才肩负着商贸往来、工程建设、文化沟通、知识交流和思想引介的特殊使命。
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诞生了,对传统的翻译对等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翻译目的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翻译的全新视野。目的论强调的是译者应以译文的预期目的为主,采用符合实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这就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此认知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在此三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可以较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目的论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翻译,反映出当时翻译研究从以往注重语言和形式的研究转变为关注功能和社会文化研究的趋势。它将跨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结合在一起,拓宽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维度,一改往日仅强调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的翻译研究现状,也同时解决了翻译策略选择上的瓶颈问题。因此将目的论应用于翻译人才培养是对传统培养观念的有益尝试,调整了以往的培养思路和目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亦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步。
二、目的论视角下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翻译作坊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授课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翻译作坊式”(Translation Workshop)教学方法采用构建主义教学范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课堂上对个别问题的深入探讨、翻译经验与技巧的切磋和教学任务完成度和效度的评估。在“翻译作坊式”的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师引导学生模拟真实翻译实践,加强职业素养;同时二者也是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伙伴。另外,“互动式营造语言环境是翻译教学十分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在万物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翻译教学更是如此。“翻译作坊式”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将最大强度上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翻译实践情境和跨文化交际情境,为学生提供英语交际和翻译实训的机会。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翻译实训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翻译理论内容进行压缩,以强调实训的现实意义?翻转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资源共享的产物,将其运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当中,是对新时代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补充。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教师课前向学生展示短小精悍的视频材料,课堂上主要以小组讨论和答疑解惑为主,学生得以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掌握深层次、高难度的翻译技巧与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显著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多,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提高跨文化意识
随着近年来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翻译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我国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进程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严重缺失、思维固化,是翻译教学中需要正视的问题。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离开文化背景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翻译准度和高度。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译者的思维方式、判断力和文化敏感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一个真正的译者来说是多么重要。若要做好翻译,先要搞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要清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课堂上,要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宗教、习俗、历史等内容,自然地养成考虑不同文化因素的习惯。在翻译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要明白文化是一种传承,无论其多么优秀或不可理解,不能有个人偏见,要一视同仁;要入乡随俗,只有真正地深入到不同文化的人们生活,才能对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至关重要。
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上,教师要尽量拓宽翻译教学环境。除了传统的口译、笔译课程外,高校应开设更多的文化交流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学比较、典籍翻译等。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关于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师可大胆地选择一些与时俱进的翻译教材,摆脱传统教材一味进行经济类翻译的枷锁。在此基础上,借助部分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其文化修养。
(三)开展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在摸索与改进的阶段。其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如何将翻译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新的课题。传统的翻译教学大量地灌输翻译理论知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没能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造成了学生“理论强、实践弱”的翻译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意识,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上,高校应积极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翻译课程的实践学时;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增设相关的翻译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学生的实习实践方面,高校应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采用“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就业市场、翻译方向等信息,并反向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具体操作起来,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强化外语培训等。培训应更多地突出实战演练,采用集专业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翻译实训方案”,针对翻译学员实践经验缺乏,利用“模拟现场”、“论辩课堂”等方式提升,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将承担更多责任和使命,其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果。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的质量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文化外交”的展开,翻译人才的肩上担起了文化翻译的重要使命,翻译行为在外交层面和文化层面上都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