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及比较研究
2019-02-19许登峰
许登峰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单一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强调专门人才的培养,过于重视知识灌输而不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过于重视单一型人才而不重视复合型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曾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等诸多复杂形势,这种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迫切要求高校紧跟形势,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反映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出的,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跨学科人才培养最早起源于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
(一)美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政府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干预较少,高校自主权大,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总体而言,美国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明确,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一是本科学院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推进二者的相互融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设跨学科复合课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学习综合学科、培养技能和经验的课程,以及一系列相关学科课程,促使学生增进对不同学科的了解。
二是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精英教育的一种形式,文理学院人才模式大多采用小班教学,如波莫纳学院第一年主要是普通教育课程,提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跨学科阅读、写作和讨论等课程发掘学生兴趣;第二年开始选择专业,每学年提供超过2200门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出国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是跨学科专业模式。通过打通学科壁垒,改革不同的学科设置方式,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课程,将两个学科或多个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专业,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课程。
四是以创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如斯坦福大学运用此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为硅谷输送了大量人才,被誉为“硅谷的心脏”。其他的模式还包括国内常见第二学士学位模式、辅修/双学位模式等。
(二)英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沿袭古典人才培养思想,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众多英国高校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学习,纷纷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建跨学科群的复合型院系,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突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倡导采用多学科师资进行交叉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学业基础和宽广的学科视野。
(三)德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高等教育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德国顶尖大学非常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需求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大量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构建学习实践平台,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983年,武汉大学开始实施的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是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早探索。随后清华大学也开始设置部分辅修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一是招生方面,按学科大类招生,如北京大学以元培学院为平台,通过整合全校资源,促进多院系协作,建成三个跨学科专业;浙江大学为实施大类招生,在对课程进行大范围调整,大类所包含的专业更多,学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更广;清华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后,将本科专业合并按照16大类进行招生;上海大学将58个专业按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学工学类等三大类招生。二是在校教育方面,前期(主要是大一、大二)以通识教育或大类平台教育为主,夯实学科基础;后期(主要是大三、大四)按照学生兴趣,开展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或跨学科学习。另外2017年由天津大学等高校提出“新工科”模式,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该模式注重工科与理科、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强调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其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有主辅修制度、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
当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办学自主权有限,存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障碍,以及现有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等。
三、对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加大“放管服”力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角色,落实简政放权,深化学科专业管理体制改革,给予高校在人才培养体制、学科专业设置和管理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多方面资源,鼓励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联合培养人才。
(二)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专业院系主要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组建,存在着学科专业之间融合难度大、教学资源割裂等问题,亟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深度融合。因此,高校应改变专业对口的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科专业之间关系,推进学科专业资源重组;建立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设置跨学科中心,促进跨院系、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构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
(三)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推进按大类招生,整合校内外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扩大学生选课范围;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整合,不同学科教师同上一门课程,扩展学生视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鼓励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平台、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平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