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方志与专史的编纂

2019-02-19孙晓东

上海地方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史高安县志

孙晓东

专史,《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各种专门学科的历史。各类专史的编纂,通常以某一专业为记述对象,对本专业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专史的资料收集,以历史上记载本专业的各类书籍为对象,如二十四史中的食货、艺文、职官、天文地理、选举以及官方的会要、实录等文献典籍。然而,翻阅大量的专史书籍,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引用本专业的史料外,方志资料是专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之一。

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是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其运动、社会组织(氏族部落、家庭、家族、社区、邻里、各种社会集团)及其运动、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研究。社会史的编纂研究涉及到最基层的社会单位,因各地资源分布、经济发展、风俗习性的不同,表现为复杂的区域差异。这类情况,在历代朝廷所编的正史中几乎是找不到资料的。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方志对地方历史研究特别是对社会史研究有重要意义。“今欲搜集地方社会史料,则方志其首选矣”。他认为,研究社会史,应以城市、乡镇、山林、江湖四方面作为中国社会的全貌,也可以说中国社会就是由这四方面组成。记录这四者的地方志书,是社会史重要的资料来源。“中国各省府县之地方志,实亦可当中国之社会史。正史较详政治,地方志较详社会。中国人本不为政治社会作严格分别。可谓正史则多详全国性,方志则多详地方性,即各地之分别性。方志较晚起,始于宋代。亦因宋以前五代十国,即有十国之志。宋代统一,乃有地方志之出现。其后乃演化为省志府志县志。”①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4年7月,第48—51页。

作为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齐名的“史学四大家”,钱穆是其中比较重视方志资料的,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在《如何研究社会史》一文中,对研究社会史使用方志资料的重要性有比他人更精辟的论述:“中国地方志书,实是丰富美备。宋以下,省有省志,州有州志,府有府志,县有县志,甚至书院学校有志,寺观庙宇有志,乡里社团有志,山林古迹有志,分门别类,应有尽有。论其卷帙,真所谓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近代西方人士对中国之家谱与方志皆特别重视,正因此两者系西方史籍中所无。但在中国近代潮流所趋,此两项著作体例,新的已绝难继越,旧的也快没人理会,这诚是大可惋惜的。方志为书,溯其渊源,甚为遥远。清代《四库提要》上说,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我们亦可说,原先注意的只在地理和政治方面,以后逐渐转移到社会和人物方面来。大致是时代变,社会情势变,史书体例与内容自亦随而变。其实中国方志,自宋以下,已逐渐走上了成为各地的社会史之途径。惟因开始是由志地而起,后人太过注重在此类著述之体例之来历上,却没有注重在此类著述之内容之衍变上。因此究竟方志该重在地理方面,抑该重在历史方面,直到清代儒家如戴东原、章实斋等,尚在争辩不决。但我们用现代眼光来看,中国方志在不知不觉中,其实早已走上了一种社会史的道路,至少也已是在方志中保留了绝大部分各地的社会史料,这是更无可疑的。就后代一般的方志体例言,其所记录,举凡其地之大自然、天文气候、山川形势、土壤生产、城市关隘、道路交通、风土景物、乡俗民情、历史变迁、政治沿革、经济状况、物质建造、人物面相、宗教信仰、学校教育、文化艺术等,凡属有关其他之各种情状演变,分类列目,靡不毕载。我们只需一翻各方志之分类目录,便知其内容所述,大体均与各地社会史料有关。我们若要研究社会史,本该将其社会之大自然背景、历史沿革、政治、经济、物质建设、艺术爱好、人物德性、风俗、信仰等种种方面,综合会通,融凝如一地来加以研究始得。若依此理想,则中国的方志,正是研究中国各地社会史之绝好材料,其意义自跃然可见了。”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4年7月,第48—51页。

实际上,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其所关注的角度和研究对象的多变,市郊、群体、层次的改变,过于注重普通人史、社会下层、大众的历史的特点,使得当今研究社会史的专著出版较为少见。然而,遵循钱穆的观点,按照钱穆所指导的方法,收集大量的方志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必将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研究社会史,必须到方志中去窥探门径,寻找出路。

黄仁宇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研究专史时也十分重视方志资料的运用。1974年,黄仁宇完成了财税专史——《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以下简称《财政与税收》)的撰写。作为一部明代的财税断代史,作者除了从《明史》和明代各位皇帝的《实录》等文献中查找资料外,频繁地从省、府、县志以及专业志中来寻找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③黄仁宇著,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7月北京第7次印刷。

著名汉学家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在完成他的“唐代财政管理”研究的初稿后,曾有志于对明代同一专题的研究,但翻阅手头的资料后,感觉这项研究非常复杂而不得不放弃。对于黄仁宇的《财政与税收》,崔瑞德在《序》中说,“本书对财政政策的描述存在着明显的异常,甚至是内部的矛盾,这反映了在许多领域,政府的政策和地方的做法有很大的冲突与不一致。明朝的政府在许多方面实际上缺乏整齐划一,尤以地方政府为甚。”崔瑞德发现相关资料的问题在于,作为地方政府主编的地方志书,其所记载的财税史的内容,某些政策是与中央政策不一样的。而这也是让他迷惑而放弃的原因之一。同时,他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国家宏观意义上的财税史,要对其作一个彻底的研究,不得不参考地方财政政策的执行,而这些记载在地方府县志或是专业志上的内容,却与朝廷的记载在细节上呈现为不对等,使得自己无法研究下去。而黄仁宇在本书中使用地方志的记载游刃有余,这也是他佩服黄仁宇的主要原因。因此,崔瑞德认为,“这本著作将会有助于研究明清朝代地方历史的学者们解释地方志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大量的复杂的统计数字以及行政管理的细节问题”。①黄仁宇著,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7月北京第7次印刷,《序》第1页。

对于研究财税史这样的专史,在使用资料时选择地方志资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正如黄仁宇自己所述,“这里所用的最基本的资料已经列举于书名略语和地方志中……国家的档案很少完整地引述,一篇重要的上疏有时会被缩略为一条描述性的句子。这种记述,脱离了上下文,很容易造成误解。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对原始资料进行查对,与其他记载相对照,找出一致性”。②黄仁宇著,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7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482页。这里所说的“原始资料”,就是各府州县志和专业志的资料。尽管志书属二次文献,但是作为一部与当时历史相隔几百年的专史典籍,方志资料所载的内容的权威性是不容怀疑的。

《财政与税收》原文为英文,由阿风、许文继、倪玉成、徐卫东等4人翻译成中文。全书有332千字,其中注文有1370处。在本书中,作者总共查阅了55种志书,引用了276处志文。这些志书中,有河南、四川、广东3部通志:有徽州、上海、汶上、吴县、顺天、南安、顺德等府志县志39部:有盐政志、漕船志、校勘志以及户册、经济、官制等专业志13部。通过地方志的角度,这部财税专史在复杂而广袤的明代财税资料中得以爬梳清晰,厘清细节。例如,在第三章《田赋(一)——税收结构》中,在介绍税收结构的复杂性时,为了说明将官米保留为一项财政名目是明代“传统的强烈影响的又一个例子”,黄仁宇一口气引用了《常熟县志》《杭州府志》《安化县志》《金华府志》《漳州府志》五部府志县志的注释来增加其份量;同时,解释了常熟和杭州取消官田和民田区别的时间节点以加重这个细节的权威性。③黄仁宇著,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7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132页、193页。

《财政与税收》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认为是“值得赞赏的开路之作”“历史典籍”,甚至是“经典之作”。这与黄仁宇在治史时注重细节是分不开的。而这些细节所在,又多是从方志中所摘录而来。尽管有些史家不大信任方志资料,但不可否认,方志资料作为官方的地方文献,仍然在史家治专史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共党史的编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我国有文字可见的文献资料中编写范围最广、编纂规模最大的一种专史。根据中央党史部门的规划,各地在编纂地方党史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至1949年各地解放,二是1949年至1978年,三是1978年以后。分别称党史一卷本、党史二卷本和党史三卷本,其中党史一卷本又统称为人民革命史。人民革命史的编纂,几乎没有得到方志资料的支持。这是因为,解放以后,新政府曾经号召各地修志,编写一些村史、公社史、厂史,也因此做了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成书的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建国后党的历史进行认真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各地普遍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固定专人进行党史史实的补充、核实和编写工作。由于受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火的洗礼,以及后来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地的革命资料散失较大,使得很多地方的革命史不得不靠回忆录和对当事人的采访来编写。尽管回忆录和口述史对严谨的历史而言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然而,限于条件,它仍然是大多数市县中国共产党党史一卷本的主要资料来源。

民国时期,江西省高安县曾组织编纂一部志稿,但因境内长年战乱,仅留资料长编,未能成稿,且此稿亦在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烧毁。这段时间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对党的活动记载的官方资料近乎为零。如聂思坤是中共高安支部第一任书记和中共高安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由于他在1939年便在成都病故,因此,无法收集到聂思坤的资料,导致大革命时期高安党的重要革命活动资料阙如。后来,经多方联系,找到抗战时期任中共高安县工委书记的杨实人,经过记录他的回忆,才收集到聂思坤的资料以及高安党的创建时期的珍贵史料。为了还原高安的革命史,工作人员面对一片空白的实际情况,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健在的当事人了解情况,向他们当面采访,或是请他们撰写回忆录,还原了高安在解放前各个时期党的工作的比较全面的史实。

对于首轮志书的编纂,在解放前的党委资料一块,由于同样的原因,一些地方也面临资料缺乏的矛盾。这样,以回忆录和口述史为主要构成的革命史资料便成为首轮志书中解放前党委内容的主要资料来源。例如1988年的《高安县志》,县委内容设早期组织、党员、党的代表大会、县委、基层组织、党员教育、组织整顿、纪律检查、干部审查、统一战线十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解放前的内容几乎全部由党史一卷本和组织史的内容摘抄而来。因此,党史一卷本的资料,对方志编纂的帮助不容忽视。

幸运的是,首轮志书编纂完成后,中指组加强了对全国地方志书和年鉴资料的编纂规划和管理,各地普遍成立了专门的史志部门来编纂志书,使得各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大量的资料得以保存。因而,党史二卷本和三卷本的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各地的首轮和二轮志书以及各地每年一编的年鉴了。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一国的历史,不能单讲中央的大历史,还要看重地方的小史。而史的基本资料,要从各种方志打底子。也就是说,方志是各种地方专史的基础。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对此进行分析,认为“章学诚把历史重心分散,注重一个一个地方的历史;须合起各地方志,才可成为真有价值的历史。史官做史,须搜集各地文献,即自己非史官,也应把各地方文献搜罗:方志与历史,价值是相当的”。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1月北京第1版,第197页。

对于地方的专史和方志的关系,梁启超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地方的专史就是方志的变相。”。他认为,治中国史,分地极为重要,最早的便是《华阳国志》了。中国因为版图太大,各地的发展,前后相差悬殊。前人作史,专以中央政策为中心,只有几个分裂时代以各国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但中心地亦不过几个,未能平均分配。研究中国史,实际上不应如此。云南、安南、朝鲜等地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及其变化,如欲彻底地了解全国,非一地一地分开来研究不可。普通来说中国如何如何,不过政治中心的状况,不是全国一致的状况。所以有作分地的专史的必要。广博点分,可以分为几大区;精细点分,可以分省分县分都市;每县每市,看他进展情况。颇下工夫,仔细研究,各人把乡土的历史风俗事物人情考察明白。用力甚小,而成效极大。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1月北京第1版,第41页。

在这里,梁启超强调全国各个地方都要有自己的专史。言下之意,各省各市各县都要有自己的方志。这大约是梁启超表明方志与地方史关系的主要观点了。与此呼应的是,后世人们在编写地方专史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大量引用地方志的资料。以2008年出版的《江西通史》为例,该书钟起煌主编,共有彭适凡、许怀林、何友良等16位作者,全书11卷,分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晚清卷和民国卷,先后引用明清及民国时期各地修撰的一统志、通志、府志、县志以及《武夷山志》《龙虎山志》等专业志书100余部,书中大量引用志书记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传说、兵事、民俗等内容。例如许怀林在《南宋卷》记载抚州的茶课、盐课、税课时,就原文照录了南宋《抚州志》的内容,并以此来窥视江西乃至整个南宋相关政策实施的大致情形:抚州一岁,岁额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六贯文。茶课:朝省旧买散茶每斤二十九文,熙宁十年为额岁十万三千五十四斤……盐课:熙宁十年为额,在城八万九百七十六贯三百六十九文。临川县,合趁住卖一百七十六万一千九百斤。崇仁县,八十九万一千六百斤……许怀林还对这些文字进行了分析,得出“在正常状态下,商税的增减与市场贸易的兴旺程度成正比,抚州的商税的上升是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一个证明”的结论。③许怀林:《江西通史(南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296—299页。

梁启超认为,关于人的专史的编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一)列传;(二)年谱;(三)专传;(四)合传;(五)人表。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1月北京第1版,第48页。这里只谈谈专传的编纂。

通常来讲,编纂人物专史,首先要找的便是正史中的资料,因为正史是官方的、权威的资料来源。但是往往正史中的内容比较少,人物的形象、性格展示比较简略。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籍贯,而其籍贯所在地的官方在编纂地方志时,向来把本地出去的大人物,或是有名的人物,作为方志编纂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一部地方志来说,完整记载本地的著名人物的一些文章、奏疏,发生在本地一些重要的政令和执行,无疑是地方志应有之义。因此,在进行人物的专史研究时,方志中的资料就成了其主要且确切的资料来源了。例如,高安市在编纂《高安人物》时,为北宋著名史学家刘恕作传,首先取自《宋史》之列传203《刘恕传》,译成现代文约2000字。然而,编者并没有满足于正史中的资料,主动查阅清同治《高安县志》资料。刘恕作为宋代高安人的翘楚,地方志中必然有许多正史外的记载。果然,在《杂志类》“拾遗”和“续拾遗”中,找到刘恕的两段记载。其一:刘恕之清操,与不持一砚归之包拯同。以廉吏著称。恕自洛阳南归,时已十月,无寒具。司马光以衣袜一二事及旧貂褥贐之。固辞,强与之。行及颍州,悉封而还之。光与且不受,况他人乎?其二:刘道原(恕)日能记万字,终身不忘。壮舆亦能记五六千字,壮舆子能记三千字。两段方志中的记载,增补了正史中关于刘恕的两个人物特点,一个特点是清操廉能的可贵品质;另一个特点是记忆力超强,且是对正史中刘恕在宋次道家借阅书“……且抄且记。旬日,尽其书而去”的记载的绝佳注脚(宋次道是北宋有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甚丰)。这两段方志中的文字的增补,使得刘恕的人物形象大大丰满,树立起一个博闻强记、正直能干、清廉贤能的史官形象。

正史中存在的人物,在作专史时自然以正史为主。然而,在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便应以地方志所记资料为主。在对地方的历史人物的资料收集之外的评价,钱穆有他自己的观点。他对家乡的一部《梅里志》非常推崇:“我的故乡是江苏无锡,小地名叫梅里,远从吴太伯起,下迄东汉梁鸿,直到明清近代,有一书名《梅里志》,此书现在美国各大图书馆中亦均可见到。此书叙述这梅里一小区域中,所有之历史故迹名人遗踪。我幼时常好翻阅,真是可谓接触了中国历史的一角。回忆起自己的故乡,亦必各可清楚自己故乡所有之历史故迹名人遗迹。”他认为,这部《梅里志》,“自泰伯、鸿以下,所载乡贤,代不绝人,愈后愈多。宋代李纲,有读书处。元代倪瓒,则居家所在。一部《梅里志》,不啻环吾乡数十华里一大生命之记载。”①钱穆:《晚学盲言》,三联书店2014年1月。把志书所记载的人物的内容称作是“生命的记载”,表明钱穆对地方志书所记载的人物资料的重视。

此外,编纂地方人物专史时,还能根据方志对一些资料进行订讹纠误。高安市史志办公室在编纂《高安人物》时,首先是取录正史中的人物史料。如南宋末年吏部尚书高安人陈仲微,曾随益王败走安南,其人资料载于《宋史》之列传180。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1990年7月出版的《二十五史·宋史》记:陈仲微,瑞州高安人,嘉泰二年进士。各种网络资料以此为蓝本,均载陈仲微为嘉泰二年进士(按嘉泰二年为公元1202年)。又载:(陈仲微)德祐元年迁秘书监……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德祐元年为公元1275年。如按《二十五史》中记陈仲微嘉泰二年中进士至去世即有73年,而其卒年却仅有72岁,显然《二十五史》记载有误。尽管《二十五史》为官方权威历史记载,但此处记载显然不合逻辑。最后查阅清同治《高安县志》,在《选举志》中载陈仲微中“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进士”,而嘉熙二年为公元1238年,在时间上是符合逻辑的。《二十五史》诚为权威资料,但编者亦未盲目相信权威,而是对传记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后再下结论。而清同治《高安县志》在编纂过程中,编者当有查访其家谱,可信度更高。②孙晓东:《方志资料鉴别四法》,《江西地方志》2017年第3期。

又高安市在编纂《高安人物》时,曾将元代刘秉忠纳入其中,原因是当代编纂的《中国谋略家全书》《中国名君名臣政绩辞典》《江西佛教史》《元曲三百首》等有影响的书籍,均记刘秉忠为高安人。《元史》也记:“刘秉忠,其先瑞州人也。”瑞州,自南宋末至清末,均辖高安、上高、宜丰三县。但查阅旧志,瑞州府、高安县编纂的明清《瑞州府志》和《高安县志》均无刘秉忠其人其事记载。古代官修地方志书素有重视人物的做法,刘秉忠是元代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作为家乡的高安志书不记其事迹,说不过去。清代高安入祀乡贤祠者甚多,他们的历史贡献都无法和刘秉忠相比。编纂者根据《元史》“刘秉忠传”中对瑞州设立的时间来分析,认为刘秉忠绝非高安人,其传中所称“其先瑞州人也”的瑞州,是金代设立的位于河北的瑞州,是同名之误。之所以有刘秉忠为高安人的说法,编纂者也查到是因为雍正版的《江西通志》把刘秉忠记为高安人,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对此举进行了批评。此后的《瑞州府志》《高安县志》更无记载。①孙晓东:《方志资料鉴别四法》,《江西地方志》,2017年第3期。

方志作为我国有两千余年历史延续的重要文化现象,其所记载的内容受到普遍的重视。从资料的作用上来说,方志是最接地气的官方记载,也是最权威的官方文献,与民间个人所编纂的各类史书不同。一个地方编纂地方专史,方志是作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以高安市(县级)为例,如果编纂旅游、城市建设、经济、民政等专史,清同治《高安县志》几乎能提供其所需的全部古代内容:编纂旅游专史,可以从同治《高安县志》的古迹、山川、艺文、杂类等卷取材;编纂教育专史,可以参考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等卷内容;编纂经济史,则参考疆域、建置、户役、人物、艺文等卷。今日的专史编纂,更离不开方志的资料。

猜你喜欢

社会史高安县志
卢诺冰剪纸作品选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研究
县志里的乡贤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展现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评《宋代社会史论集》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再思考
凤凰涅槃 再续辉煌——高安城乡广播“响起来”的做法与思考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及关涉问题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