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探究
2019-02-19任建静
任建静
(封丘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封丘 453300)
以往在保育猪饲养管理过程中,容易因饲养方法不当、未及时发现疾病症状,导致保育猪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因感染疾病出现大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必须提高对保育猪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并积极创新技术方法,降低保育猪饲养风险,实现预期收入目标。
1 保育猪饲养管理方法
1.1 猪舍管理
在保育猪进入猪舍前,需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包括对猪舍地面、墙壁、料槽等进行清洁,然后静置3~5d,再安排保育猪进舍。在猪舍的消毒和静置期间,需要对破损的圈舍、门窗进行修复,同时确保猪舍内外沟渠使用状态良好,并对保温箱、栏位等设施进行检查,营造良好的猪舍条件。如果处于冬季寒冷天气,需要加强猪舍保温措施,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及时排除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在此情况下,可以降低保育猪感染各类疾病的几率[1]。
1.2 营养管理
保育猪饲养过程中的营养管理对于保育猪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而且保育猪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饲料成分较为敏感,如果饲养不当,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问题,也容易因饲料变质引发疾病。因此,在保育猪饲养过程中,必须加强营养管理,做到营养均衡。应确保料槽内的饲料供给稳定,并为保育猪提供温开水。在进舍前3d,应保证保育猪饮水量为1L/d,然后逐步增加。等到保育猪体重达到10kg后,饮水量应逐步提升到1.5~2.0L/d。防止因饮水量不足,对其采食量造成影响。另外,在保育猪断奶后,需要在其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维生素、盐类及抗生素等物质,帮助保育猪提升疾病抵抗能力。在前两周内,需要采取限量饲喂方式,从第三周开始再让其自由采食,以确保保育猪营养摄入足够。
1.3 环境控制
在猪舍环境控制方面,应重点做好环境温度控制工作。在保育猪刚断奶1周内,应保持猪舍温度在25~27℃左右。然后每周降低2℃,保持在21℃的水平。猪舍湿度条件应控制在55%~65%左右,同时应控制好饲养密度,防止保育猪出现咬耳、咬尾等不良行为。此外,也能够做好猪舍的日常清理工作,及时清除保育猪排泄物,保持猪舍环境整洁。为防止H2S和NH3等气体在猪舍内聚集,应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为保育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保育猪疾病防治措施
2.1 疾病预防
在保育猪疾病防治工作中,必须提高对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对于保育猪容易感染的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疾病,需要提前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同时也要注意预防保育猪流行性腹泻、猪副嗜血杆菌病、气喘病等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保育猪刚断奶后,容易因饲料变化、饲料霉变、环境潮湿等原因,引发腹泻疾病。可以通过对产前母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仔猪免疫力,防止出现传染性胃肠疾病。在气喘病预防方面,主要采取注射胸腔疫苗的方法。应特别注意不能采取肌肉注射方法,且在其注射前后不能喂食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药物。此外,还要把握好保育猪接种疫苗的时间,并加强疫苗接种管理,确保保育猪疾病预防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疾病检测
保育猪疾病观察和检测是疾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前发现保育猪疾病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升治愈几率。上述提高的几种保育猪易发疾病,都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症状,饲养管理人员应在平时注意观察。其中也有部分疾病的初期病状特征不够明显,或出现几种病症较为相近的情况。如果饲养人员无法确诊,需要及时报送当地动物检疫部门,采用病理分析和临床试验方法,对病猪进行确诊。此外,在发现疾病的第一时间,应采取隔离措施,并对病猪猪舍进行消毒,对其他未发现病症的保育猪进行持续观察。只有坚持做好保育猪疾病观察及检测工作,才能为疾病控制及治疗争取时间,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损失。
2.3 疾病治疗
在保育猪疾病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对症下药的原则,在确诊疾病类型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目前对于常见的保育猪流行性腹泻、猪瘟、口蹄疫等疾病,都可以采取西药或中药治疗措施,应根据保育猪生长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保育猪气喘病,可以采用林可霉素或氧氟沙星进行治疗,但是应注意这些药物会对疫苗产生抑制作用,应采取交替给药方式,防止保育猪出现耐药性。在确定药物治疗方案前,还可以对保育猪进行药敏试验,然后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在保育猪的疾病治疗期间,也需要配合采用特殊的饲养管理措施,对其饲料、饮水以及隔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温湿度条件的适应性。此外还要根据保育猪疾病恢复情况,对用药量进行及时调节,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降低药物对保育猪生长的负面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保育猪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采取合适的饲养管理方法,加强疾病防治工作,能够为保育猪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因此,必须将保育猪疾病防治工作提前化,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注意观察和检测疾病症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高保育猪成活率及饲养效益。